徐琳
【摘 要】 傳統的作文教學存在諸多弊端,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將目光投向了“情境作文”。情境作文又稱情景作文。“情境作文”通過豐富的情境來進行作文教學。情境作文教學能充分調動農村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針對傳統作文教學的一系列問題,情境作文很有必要進入課堂教學。
【關鍵詞】 農村小學;情境體驗;教學探究
一、小學情境作文教學的現狀
在實際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多的老師發現最讓學生頭疼的就是寫作了。作文已經成了學生心中的老大難,這是我們所有教師應該反思的一個現象。長此以往,教師與學生對作文的興趣越來越少。作文的分值在小學語文中的比重也很大,因此,解決作文難的問題迫在眉睫。通過對當前傳統作文課堂教學的分析,總結歸納出小學情境作文教學的如下現狀:
1.不重視小學情境作文教學。雖然當前提倡素質教育,但學校的教學還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很大影響。傳統下的作文教學主張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在傳統課堂中,教師不能提供實際情境相關的主動性、趣味性。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脫離了社會文化背景,從而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而情境作文教學重視生活情境的再現,從而使學生感到新奇有趣,興趣倍增。因此,情境作文教學應該得到學校的重視。
2.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在實際的課堂中,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基本上都缺乏相關的作文教學經驗,認為“寫作不需要教”。所以,對情境作文教學法的了解也就知之甚少了。也有不少教師認為學生只要多讀作文書,自然就能寫出好文章。然而小學階段學生動筆能力差,幾乎就無法做到“活學活用”,因此,學生讀得頭頭是道,拿到筆就愁眉不展的現象隨處可見。所以在實際習作教學中,教師還要倡導學生多練。學校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情境作文教學的觀摩課或示范課供大家學習。
3.普及情境作文教學的技法不夠。傳統習作教學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先被動地聽老師講完習作要求后,就獨自坐在那里苦思冥想著一通。而情境作文教學是有一些技法可循的。老師在課上應把寫作的技法教給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通過情境的演示讓學生掌握動作、神態的描寫,這樣能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所以,情境作文教學的技法應大力普及。
二、小學情境作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情境作文教學在激發學生各種體驗的同時,還要注音激發學生的潛能、綜合素質、個性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1.興趣與參與相結合。在習作過程中,要讓學生保持樂觀、愉快、朝氣蓬勃的情緒,從而消除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心理,這樣讓學生學會寫作、樂于寫作,對寫作產生興趣,養成寫作習慣。心理學家提出:興趣是個人學習活動的潛在動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作文兼具有興趣和參與原則,對學生的寫作很有幫助。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在作文教學中興趣與參與的重要性。
2.觀察與實踐相結合。小學生的思維處于表象思維階段,在他們眼中,外界是既新奇又陌生的。因此,在這一時期,很有必要讓學生多觀察。通過觀察,不僅讓學生回歸了生活情境,也為寫作教學打下了基礎。同時,觀察與實踐還要相結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具有目的性、計劃性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觀察和實踐就是小學生知識、思想的發源地,是永不枯竭的活源頭。
3.拓展與創新相結合。利用創新思維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教師可以在平時多留意一些適合學生的報刊,把一些優秀習作投給這些報刊,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求知欲,促進創新。鼓勵學生在平時的寫作中要寫出真情實感,勇于做出一些開拓和創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日常的情境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4.閱讀與積累相結合。大量的閱讀是讓學生變聰明的途徑之一。小學生可以讀一些預言故事、神話故事、長篇小說等。《新課標》也對小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注意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的作品或者名著如《魯濱遜漂流記》、《小王子》、《長襪子皮皮》等。通過閱讀這些書目,可以讓學生在優美的詞句中領悟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讓學生之間的習作互相閱讀、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三、小學情境作文教學的分類
情境的創設是情境作文教學的突破口。情境有很多分類的方法。主要依據刺激物對學生感官或思維活動的不同作用,分為實體、模擬、語表、想象、推理等幾類情境。
1.實體。以實體原型為主的情況叫實體情境。大自然中的田野、山川、雷電、草木等都是實體,課堂上展示的事物也是實體。實體因其真實存在,使學生易于感受、理解,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
2.模擬。雖然實物有眾多好處,但也存在局限性。老師不可能每次都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有的實體,如講到歷史人物、事件時,我們根本無法與那些實體見面。這時就需要我們創設模擬情境。通常情況下可以依據實際作文教學的需要,抓住主要特征,采取一定的手段來進行呈現,如可以通過音樂的渲染、多媒體的再現及學生表演等來進行模擬。
3.語表。語言表達的情境簡稱語表情境。在寫作教學時,往往通過語言的描述再配合其他手段,把學生帶入一定的情境。而所謂的語表情境,則是純粹地利用語言的意義、聲調、情感色彩等特征,通過對某一情境的描述,來體驗該情境。該方法通常被運用于一些無法展現實體情境的地方。
4.想象。小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想象情境真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根據學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經驗,將表象通過想象活動重新加以組合,這就是想象情境。與實體情境相比,雖然沒有實體情境具體,但比實體情境感情色彩強烈,學生此時可以盡情想象。如一些童話題材的文章就需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四、小學語文情境作文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習作評價如何很重要。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這一點卻無法得以體現。評價實際是發揮了甄別、診斷、激勵的作用。通常情況下,評價應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目標的多維度。多維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新課標的三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學生有時候有想表達的欲望,只是苦于不會表達。這就需要我們在習作教學中要努力做到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同時,作文的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因此“過程與方法”也同樣重要。教師在關注最后作文成品的同時,也同樣應多關注習作的過程和方法。教學作文同時還肩負著培養學生辨別正誤好壞、做到互相理解、關心等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重任。所以對這一點,我們在作文教學中也應重視起來。
2.要求的層級化。學生存在個體差異這一特征就決定了學生的作文質量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我們教師在習作教學中更應注意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若是同一標準去要求所有學生的作文,就會無形中挫傷學生的習作興趣和信心。所以在評價學生的習作時,一定要做到分層設定。在分層設定時要注意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從而獲得真正的發展。
3.主體的多元化。傳統的作文評價體系中,評價的主體只有教師。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中,學生、家長、社會都可以參與到作文評價中來。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更能有效地達成三維目標。如通過學生自評不僅可以讓學生參加到自己的作文評價中去,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互評有利于學生間的互相學習,相互之間在共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共同的進步。
4.方法的多樣化。傳統的作文評價方法通常都是一個等級,一段評語。這種方法單一、程式化,對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正因如此,作文評價的方法更需多樣化。如可以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小組合作評、班級互評等評價方法。評價的語言上也可以分為書面評價和口頭評價。評價的類別上來劃分還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總之,在合適的情境中做出合適的評價才是最好的評價。評價不是目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才是最終目標。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教好作文也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小學情境體驗作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學生寫出優的作文,讓學生們愛上用筆說話!
【參考文獻】
[1]馮衛東.情境教學操作全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2]馮衛東、王亦晴.整體教學策略系列——情境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4]朱水根.新課程小學作文教學[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