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珂
摘? 要:在西方繪畫中光的運用歷史悠久,它與繪畫出現的時間幾乎相近。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光的表現形式也不同,其效果和作用也不同。由于未來主義畫家極其強調對工業社會的描繪,而燈光又是工業文明的一個重要且明顯的標志,所以,在未來主義繪畫作品中,光是畫面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元素,起到強調主體、突出主題和豐富畫面效果、營造氛圍的作用。
關鍵詞:光;未來主義繪畫;表現;作用
在西方繪畫藝術中,光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它不但是藝術家們認知世界、表現世界所依靠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不同時代藝術家們所表現的主題和內容。光在不同繪畫流派和時期之間,它的表現方式或內涵會有所不同。在印象主義之前,西方早期繪畫作品中的光大多數屬于上帝之光或者是自然之光,在古希臘羅馬繪畫、中世紀繪畫和泛古典主義繪畫中均有明顯體現。古希臘畫家概括出寫實性繪畫的方法,通過將光與表現對象的視覺關系的轉變,將三維事物建立在二維空間之上,中世紀繪畫拋棄對光的客觀認知,轉向神秘的宗教之光,古典主義繪畫主要是對光學等進行了深入科學的了解,推動了自然主義繪畫。在印象主義之后,逐步開始出現七色之光,本體之光。尤其是在西方現代主義繪畫之中,畫家逐漸脫離客觀對象的制約,繪畫本身的功能實現了獨立,表現出繪畫的本體之光。未來主義畫家的諸多繪畫作品中光大多屬于本體之光,不再去簡單地描繪與客觀物象相對應的事物,它表現得就是它本身,并且未來主義繪畫中一般不會再有一個統一的光源,他們的光是由繪畫本身來自由設定的。
在工業革命之后,燈光進入千家萬戶,燈光成為了工業文明比較典型的代表,而未來主義運動自它最初產生起,就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瘋狂地贊美和歌頌工業文明,畫的多數主題也與工業文明息息相關。光自然就成為他們畫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畫面中多使用“人工的光線”,這種光不僅是現代社會的標志,體現了時代環境,也附帶了當時社會思想影響下現代人的心理狀態。未來主義藝術家們曾在《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中宣布:“空間不再存在了;被雨淋濕和被電燈泡照亮的一條街道,應一直深入到地球中心”“動作和光線要破壞肉體的物質性”,并得出結論“沒有‘分光法’,繪畫就不可能存在下去。……在現代繪畫中,分光法應當是一種先天的補充技巧,我們認為,這種補充技巧是至關重要的,并且是非采用不可的。”由此可見,對于未來主義藝術家們來說,光是繪畫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緊隨宣言而來的就是藝術成品,諸如巴拉、波丘尼的作品等。
一、強調主體、突出主題
自然界的光源,其方向、強弱都不是人為能控制的,但未來主義繪畫作品中的光不是自然界光源,大多是本體之光,這種光的出現并不一定符合光的規律,它主要是根據創作者的創作意圖來主動掌控光,更好的為畫面服務。其表達也不再有特定的具體光源,而是隨著畫面的審美需要而添加或減少,它的客觀再現逐漸被主觀表現所取代,比如,在一幅繪畫作品中,畫面處于整體偏黑暗的環境,如果出現一束或幾束光線,被放在合適的地方,可能這個光并不符合客觀規律,但它可以引導觀眾的視線,吸引觀眾眼光,同時,起到突出繪畫主體和畫面重點的作用。在未來主義諸多繪畫作品中的光都是創作者根據畫面需要添加的,起到強調主體,突出主題的作用。
未來主義運動中最年長的畫家——賈科莫·巴拉,他的作品中就運用了大量的光元素。如他較為典型的作品《路燈——光的研究》,在這幅作品中,畫家運用了類似于箭頭一樣的倒V型符號圍繞著主體——燈泡,黃色、紫色、紅色各種倒V型符號有規律地排列開來,并且越靠近燈泡,這些倒V型符號越小,排列越密集,顏色越亮,畫面主體就越突出,這些倒V型符號排列在一起,形成了像放射性就是燈泡散發出的光線。并且,這些光線組合在一起從燈泡的中心光源向四周放射,形成一種光速,給人一種視覺的沖擊力,突出運動的主題,給原本寧靜的主題賦予運動和速度的力量。此外,巴拉還有一些作品中出現了光元素,如《一輛汽車的速度+光線》《空氣的密度》等,畫面主體逐漸抽象,光線與畫面主體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巴拉還有虹彩系列的作品,如《虹彩互穿》系列、《虹彩貫通》系列等,也是對于光的研究,極具個人特色。
另外一位充當未來主義運動中堅力量的畫家——波丘尼,他的部分作品中出現光的元素用來強調主體,突出主題。如《笑》,這幅畫描繪了繁華城市街角中一餐館的場景,波丘尼使用強烈的多束光線,營造出了上流社會資產階級享樂的場景,突出描寫了一位雍容華貴的婦女形象,她神情愉悅,注視著人群,周圍也充滿了放蕩不羈的感覺,表現出躁動、不安和動感的情緒,這一類作品還有《現代偶像》,用人為制造的光線打在戴著鮮花帽子的時尚女性身上,表情漠然,黃色光線和時尚女性紫色衣服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主體人物,也暗示了燈紅酒綠的城市生活。《頭+光+環境》也用光線突出了抽象的畫面主體。
此外,未來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塞韋里尼,在作品《光的球形膨脹》中,采用新印象派點彩的筆觸、明亮和暗淡的色彩并置于畫面之中,構成了變幻莫測的光效應,并且,似乎不同的光線都是從球體中心向四周漫射的,光的變化也是抽象的,突出了光速的主題。
二、豐富畫面效果、營造氛圍
對于豐富畫面效果、營造氛圍來說,光無疑是極其重要且最直接的表現方式之一。光自身就具有濃烈的情感性,當畫家在畫面中使用光將個人情緒傳達出來的時候,畫面就形成了特有的氛圍。藝術家通過使用光線可以將畫面要表現的主體人物或者事物從黑暗的環境中突出出來,對畫面進行分割,使人們的焦點聚集在主體上。通過對光的合適處理,畫面會出現強烈的對比,部分畫面被黑暗占據,強烈的光線引導的部分會成為畫面的主體內容,這樣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畫面效果,營造了氛圍。光線所塑造的某種氛圍可能會符合觀看者的心理暗示,與觀看者產生共鳴,比如,光能引起觀看者情緒的反應。但這種情緒的反應由于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反應,明亮的光大多能引起觀看者歡快、興奮、溫暖等情緒,而昏暗、模糊的光可能會引起觀看者壓抑、難過等情緒。未來主義的畫家擅于根據作品的特點進行構思,否定一切形式的模仿,勇敢的在光線造型中突破用光上的規定,通過合理的光線構思,創造性地營造氛圍,向人們傳達出畫中所表現的深刻內涵。
《美術館的騷動》是波丘尼第一件未來主義繪畫作品,畫中以美術館的大門為中心,形成放射狀的構圖,美術館的墻壁和地板采用點彩的技法,明亮整潔的美術館和暗色騷動的人群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了無序和混亂的效果。美術館玻璃大門里的放射造型光線,增強了逆光效果,給畫面增添了一份刺激感。畫面對比強烈,明亮肅然的美術館和黑暗混亂的人群、黃色的燈光與人群紫色的陰影形成令人心跳加速的光影效果,給人以不安的情緒,也暗示了現代工業文明與人們生活的碰撞與沖擊。在另一幅作品《城市的增長》中,波丘尼追求“勞動、光線和運動的偉大綜合”,旋轉的構圖和巨大的馬象征著不可阻擋的工業發展。用高純度的顏色和高強度的冷暖明暗,形成了刺眼的光線。這幅畫的無序和混亂更加具有視覺沖擊力,仿佛近在眼前,明與暗的交界線很清晰,幾乎沒有過渡色,仿佛光線在畫面中心凝聚了巨大的力量,這樣的力量也代表社會的激蕩與巨變。
魯索羅是未來主義運動的一位重要畫家,他的《霧的堅固性》是一幅極具裝飾性的繪畫作品。濃霧彌漫在整個畫面當中,暗淡的陽光隱約透過濃霧輻射出光線來,陽光和濃霧混為一體變成一種呈放射狀的圓圈,那些圓圈不僅把畫面前景的人物切割開來,而且把他們融進了光線和氣氛的韻律中去,表達了畫家對自然景象的獨特視角。光線穿過濃霧照射在活動的人身上,產生了一種朦朧的感覺。魯索羅《房屋+光線+天空》一畫中,把房子畫成了像機器的“管道”中間射出的光線,明亮耀眼。在畫面深處,露出了一片亮的天空。整個畫面光線明暗對比強烈,營造出一種奇特的氛圍。
卡拉在他的《無政府主義者加利的葬禮》中不僅有未來主義的運動感,還有他所熱衷的躁動感,光線在畫面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元素。畫中以紅黑兩種顏色為主,對角線構圖,人物與光線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激烈對抗的氛圍。畫面中沒有一個寧靜的部分,到處充滿了騷動與不安。
三、結語
通過對諸多未來主義繪畫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光在未來主義繪畫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畫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自如地使用光線,自由地把握光學規律和自然規律,沒有簡單地被其束縛,而是發揮畫家的主觀能動性,對光線進行改造,起到強調主體、突出主題,豐富畫面效果,營造氛圍的作用。在未來主義繪畫作品中,光的表現是獨立的,它不再僅僅是一種效果,而是畫面中的一個元素,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同時它也是另類的,未來主義畫家打破了光表現的常規,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光的存在,賦予了光線一種運動的概念,給予觀者與眾不同的視覺感受。
參考文獻:
[1]晨朋.未來派[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維爾多納.理性的瘋狂:未來主義[M].黃文捷,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邵大箴.未來主義評述[J].世界美術,1986(1):11-18.
[4]吳昊.對未來主義的再認識[J].美術,2011(2):120-125.
作者簡介:陳珂,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史與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