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森
摘要:當前藝術教育存在輕視傳統文化藝術傳承,輕視道德倫理思想教育等不良傾向。艾略特的文化教育思想對當下時弊的解決具有參考意義。討論了教育三宗旨、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反對教育功利化、回歸傳統與共時性有機整體文化觀、文化本體生態觀與文化星叢理論等艾略特文化教育思想中涉及藝術教育的思想內容,重新審視了教育目的、內容選擇、傳承與發展創新、倫理道德教育等藝術教育重大問題。最后介紹了一些我校結合艾略特文教思想改進藝術教育實踐的方法。
關鍵詞:T·S·艾略特 藝術教育 傳統觀 道德教育
當前藝術教育已經出現了強調分析作品的藝術形式技巧多于思想內容、追求新奇忽略傳統、不重視倫理道德等不良傾向。諾貝爾獎獲得者T·S·艾略特結合自身經歷,在諸多論述中闡釋了自己對文學和藝術教育的獨特思考,這位文化思想界巨擘的文化教育思想是一份珍貴遺產,對藝術教育的研究頗具啟發意義,但是目前國內藝術教育的研究尚無人注意到其價值。本文審視探討其中對藝術教育有價值的部分內容,為糾正當前不良傾向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希望可以為當下藝術教育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T·S·艾略特的文化教育思想
艾略特先后在哈佛大學研究生院、英國牛津大學默頓學院、倫敦海格特中學等不同層次的學校任教。他的文化教育思想源自從教實踐,并在“新教育”“新托馬斯主義”“自由教育”等思潮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既是國際知名的現代派宗師,也是著名的傳統主義者,激進與保守,創新與傳承奇妙地在他的思想中實現了平衡。其中對藝術教育具有重大參考價值的內容主要有:教育三宗旨、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反對教育功利化、回歸傳統與共時性有機整體文化觀、文化本體生態觀與文化星叢理論等。對重新審視藝術教育的一些重大問題,這些思想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要解決當前藝術教育面臨的創新與傳承,形式與內容的困境,這些思想無疑是合適的他山之石。接下來,將結合藝術教育的具體方面深入探討。
二、對藝術教育的幾點思考
以艾略特文化教育思想的相關方面為參照,現對藝術教育的教育目的、內容選擇,傳承與發展創新,倫理道德教育等幾個方面逐一進行審視。
1.重拾精神家園
教育的目的決定了教育的境界,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社會的價值取向。當前娛樂文化無限膨脹,庸俗消費大行其道,自私自利毫無節制,經典文化和倫理道德不斷消解,非常清楚地反映出人們內心的功利浮躁。傳統核心價值觀念正在遭到侵蝕和損害,人們面臨著精神家園變成荒原的危險,顯然當前教育的價值取向是存在問題的。艾略特早就對類似問題發出了警告。他將教育的宗旨分為:以就業為目標的工作能力培訓;以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為目標,培養良好公民素質,也就是培養“好人”;以個人發展為目標,挖掘學生的潛力和天賦,追求人性解放。第一項宗旨是獲得維持生計的工作。第二項宗旨放眼于社會和義務。它的關鍵是培養“好人”,不僅要培養社會國家棟梁之才,還要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培養善良品質和良好的公民素質。要讓學生明辨是非,心懷社會良知,洞達道德以致用,由培養“私德”達成“公德”,并指歸為“讓人成為人”,即第三項宗旨所指向的目標:讓“好人”發揮潛力和天賦,擁有和享受幸福美好的人生。三種教育宗旨的實現程度都需加以限制。如果一味追求財富,則人變得物質而粗鄙不堪;如果處理不好和社會的關系,則個人淪為社會機器,變成了沒有靈魂的工具;如果無節制地追求個人發展,則變得極端自我,將會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權益。審視目前藝術教育的現狀,學生不缺少知識和技術,不缺少物質滿足,缺少的是理想、希望和情懷。很多人放棄了思考,娛樂至死,變成了馬爾庫塞所論述的“單向度的人”,不再追求人生價值和精神價值,沉淪物質享受,沒有靈魂只有物欲;面對社會沒有批判精神,只會隨遇而安,不去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甚至失去了想象更好生活的能力。開展藝術教育,應該幫助學生尋找精神家園。藝術教育不僅需要傳授藝術知識,更需要讓學生通過藝術作品實現精神感悟和道德感悟,找回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找回民族精神,正確認識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建立文化認同。最終讓學生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欣賞感悟文化藝術作品的能力,從文化中獲得道德感悟,從而重塑社會倫理和美德,增強自我道德約束,重塑人生信仰。
2.重視民族藝術
藝術課程該側重什么教學內容?教師現在過多教授西方藝術和技法,對本土藝術則介紹得非常有限。學生也是對外來藝術研究的多,本土藝術鉆研的少。這是一種危險的傾向,長此以往很可能出現文化變質。艾略特站在文化生態的角度分析了文化生存的條件,相關論述值得重視。他提出了一種文化本體生態觀,認為文化類似于生物,相互關聯的多種文化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文化之間是共生關系。文化需要不斷從自身傳統中汲取營養來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時,它需要從與之關聯的外部文化批判性地吸收合理元素來增強自身活力。文化如果拋棄傳統一味接受外來影響,終將失去自我特色,走向消亡;如果一味拒絕外來文化,則將走向僵化,終將失去活力衰敗死亡。所以從文化本體來說,要想在文化生態系統中穩定和發展,必須處理好內部傳承和外部影響的辯證關系。為保持文化本體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必須處理好文化整體性與多樣性的關系。艾略特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文化星叢理論。他認為各種文化像星星一樣都是完整獨立的存在。但區別于星星的孤立狀態,各種文化傳統雖然差異明顯,彼此還是相互聯系的,并構成以各個文化為離散中心的文化星叢,形成和諧的文化本體生態系統。文化本體頻繁地與其他文化發生或吸收或排斥的競爭關系,“和平的對抗”,共同發展,保證了文化本體生態系統的健康活力。而文化間的對抗和競爭,也對文化體內的成員起到了刺激作用,使他們更注重自己的文化標簽和文化身份,更加關注和忠于自己的傳統文化,保持凝聚力,齊心協力反抗其他文化群體的侵襲。就這樣通過文化本體的內向吸引和外向排斥,文化本體生態系統保持著文化的整體性與多樣性,維持著平衡穩定。
艾略特的文化本體生態觀和文化星叢思想,充分說明了民族傳統文化在文化生態中的重要作用。民族傳統是藝術和文化之根,是藝術創新發展的出發點。同時,本土藝術也需要批判性地合理吸收和借鑒外來藝術成果,才能夠激發本土藝術的發展活力。從教育本身的文化功能來看,學校教育是文化傳承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教育對文化的傳承是通過對文化內容的選擇和整理實現的。現在教學內容取舍厚外薄內的傾向,很容易導致本土文化的傳承弱化和消失。在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選擇上,應該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重視傳統藝術,以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作品為主,同時合理介紹外來優秀成果。借鑒文化星叢理論所闡釋的文化之間的對抗特性,可以適當以反例增進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樹立藝術自信。
3.深入傳統,古為今用
花樣翻新的外來文藝思潮確實產生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藝術作品,但這些以人的終結和解構邏各斯為特征的作品中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的缺位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教育者不該推進這種歷史意義被邊緣化、深度被消解的、形式大于內容的狂歡。這種作品丟失了內容意義,不能算是真正的藝術創新。艾略特在論述相關問題時,提出了一種共時性有機整體文化觀。他認為,藝術實踐和藝術經驗應該要深入傳統,并在與傳統的整合中實現價值,成功的藝術作品應該具有共時性,是文化、傳統、歷史、倫理相統一的。
傳統在艾略特的文化教育思想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認為,個人主義不顧一切地將個人至上的原則擴展到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等領域,破壞了統一的整體秩序,分裂了社會的價值結構,造成了人的信仰體系的崩潰,最終會造成社會與人類的毀滅。要解決現代社會碎片化和現代人經驗碎片化的問題,關鍵是找到一種統一的秩序并使人回歸這種秩序。實現方式是通過回歸傳統,在傳統中挖掘出具有普遍性的穩定秩序感,并使精神回歸到整體。所以現代教育需要向傳統回歸。學生通過學習和感悟傳統,將個人破碎化的經驗感受歸化到普遍性的傳統價值結構之中,并在此基礎上對文化進行再認識和重構,重建共同的精神家園,使現代人獲得作為人的完整價值和統一存在,實現精神救贖。所謂具有普遍性的傳統價值結構,是通過建立共時性的有機整體意義空間來實現的。艾略特從時間延續性和同時性的獨特視角來解釋傳統,將傳統視為一個綿延的存在,傳統不是孤立的過去,而是裹挾著過去成為現在的一個存在,并因此不斷煥發勃勃生機,成為未來作品創新和生命力的源泉。他認為個人經驗必須在和經驗整體的聯系中才能獲得實在性。傳統在他看來,是一個包含古今中外所有作品的有機整體,任何作品都必須置于傳統中才能體現其意義和價值。一個完全意義上的藝術家,必定是遵循傳統,繼承傳統的。繼承傳統“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還要理解過去的現存性”,要具有一種“歷史的意識”。藝術家既要意識到當下的存在,也要意識到文化歷史的同時存在,進而與其融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
藝術教育不但需要正視藝術傳統,更要特別重視對本土本民族藝術傳統的認識、傳承和發展。應該教育學生不必膜拜外來藝術和思潮,不能為了趕時髦強行嫁接,一定要在正視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合理借鑒。藝術史已經證明,盲目照收外來藝術或脫離文化傳統的創作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卻是藝術領域不變的真理。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研習中國傳統藝術,要多結合現實生活闡釋傳統的現代意義,把傳統藝術的永久性和當下性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邂逅和碰撞中尋找和繼承民族的普遍性價值,不僅認清當下的藝術現實,而且意識到民族傳統的同時存在,讓學生從傳統作品中挖掘出當代價值,找到自己在“時間”中的位置,進而與整個中國藝術傳統和世界藝術傳統融為一體。
創新必須以繼承為前提,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要繼承的不僅是傳統技法,最重要的是要繼承超越時間的民族情感、心理和靈魂。只有基于傳統的創新才是負責任的、有意義的創新。教師應教育學生創作的主題要立足本土,反映跨越歷史的,具有普遍性的真、善、美的倫理原則和道德思想。在捕捉時代敏感話題的同時,用歷史的、傳統的意識和眼光審視剖析當下話題,貫通古今,才能使創作變得深邃,使創作具有歷史厚重感。藝術創作不僅是表達個人情緒,還要繼承再現傳統的普遍價值,創造性地表現中華民族超越時空的情感積淀、道德追求和生命的意義。
4.加強倫理道德教育
艾略特從反對功利性教育,達成人與社會和諧的角度出發討論了倫理道德教育的問題。教育如果僅是為了好工作,忽略了個體潛能的發掘培養,最終只能培養出工作機器而不是有思想的人,這是個人和社會的悲哀。同時他也反對另一種功利性的教育,即通過教育來培養不會思考,僅知道遵紀守法的公民。這樣的教育也是有害的,生產的是順從,而不是個性。他反對社會對人的奴役,認為教育和社會之間應該是“生長與建造構成的和諧體”。他提出實現三宗旨的路徑有兩條,一條是學習古典語言和古典文學,看重古典文化的道德感知力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另一條是利用宗教凈化心靈,實現人性完善。艾略特提出的實現路徑是出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對基督教社會的思考,并不適用于中國的國情。但也要認識到,兩條路徑的本質都是希望今人去學習古代積極健康的道德文化,希望通過人倫道德、宗教道德觀念凈化今人的心靈,以達到明辨是非胸懷天下,達到人生和社會相和諧的狀態,成就幸福人生,路徑的指歸無疑可以借鑒。藝術教育不是要培養群氓,應該注意教學內容的道德深度和內涵,要立德樹人,通過道德去教化人,感化人,既不要侵害社會,也不要被社會奴役,應該達成人與社會精神意義上的和諧。
現在的藝術教育對藝術作品的社會教育功能認識不夠充分,所以很少討論藝術的倫理道德教育問題。藝術的倫理性質是客觀存在的,它表現了人、社會、自然之間被接受和認可的倫理秩序,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和維護這種秩序的各種規范。藝術是人創造的,人的道德意識就不可避免地要在藝術作品中反映出來,是無法脫離道德立場對藝術作品做出評價的。既然道德性不可避免,藝術教育就要正視它的存在,基于中國民族文化中深厚的道德傳統,深植積極向上的健康道德倫理觀念,培養艾略特所謂的“好人”,立德樹人,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質和職業操守的好公民。在藝術教學過程中,加強從倫理道德的角度評價藝術作品的力度,教育學生明辨是非善惡,正確認識藝術的社會價值意義,培養學生的道德約束力,達成一種來自內在的、高層次的精神和理智的協調。它靠審美力、靠藝術文化培養出來的感受力起作用,打動人的靈魂。讓學生站在小我的角度上認識到人的有限性,認識到個體欲望脫離道德約束的無限擴張將會對社會和自己、他人都造成損害,最終精神將迷失在無盡的欲望之中。但是通過道德和倫理的路徑回歸傳統,和過去、現在、將來融為一體,就能通過這種道德情感的深度審視和積極自律,實現精神救贖,完成從小我到大我的價值回歸,這是學生通過藝術教育應該努力達到的境界。
三、教育實踐的改進
以上在對藝術教育的教育目的、內容選擇,傳承與發展創新,倫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分析過程中,已經談了不少對藝術教育改進方向的思考。結合我校數字媒體藝術和動畫專業的教學改革來說,在艾略特文化教育思想的啟發下,專業教育采用了一些改進措施來提升人才培養效果。首先,逐步加入了傳統文化史、傳統工藝、東方美學、中國美術史等課程,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理解;其次,結合課程思政要求,挖掘課程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元素,將課程的教學和倫理道德教育情懷教育結合起來,統一到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核心價值觀下面,培養德藝雙馨的人才;其三,引導學生走入社會和自然,用自己的畫筆記錄中國的社會現實風貌,讓藝術話語和社會自然現實融合一體,教育學生立足本土現實,讓藝術技巧反映現實生活,達成藝術生活與現實生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精神和諧,力求通向更高層次的精神解放。
結語
艾略特的文化教育思想為當下的藝術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借鑒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推進對藝術教育的目的、內容選擇,藝術傳統傳承與創新,倫理道德教育等問題的再認識,將為藝術教學改革、落實藝術課程課程思政要求提供一個著力點,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為落實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國家戰略背景下的藝術教育改革提供一個參考路徑。
參考文獻:
[1]周發忠,涂慧娟.托·斯·艾略特的教育思想初探[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3).
[2]周發忠,涂慧娟.教育的宗旨:托·斯·艾略特的戲劇創作[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35(11).
[3]苑輝.“回到過去”:T.S.艾略特的回歸思想[J].國外文學,2018(3).
[4]楊向榮,何曉軍.艾略特文學批評中的“傳統”觀[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2).
[5]岳陽陽.論T.S·艾略特文學批評理論中的傳統觀[D].華中師范大學,2016.
[6]李兆前.試論艾略特的文化傳播觀[J].社會科學論壇,2014(7).
[7]馬新春.艾略特文學批評話語中的傳統意義[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4(6).
[8]陶丹玉.T.S.艾略特文化批評思想中的倫理道德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6).
[9]李兆前.論T.S.艾略特的文化本體生態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6).
[10]朱曉英.艾略特的宗教文學思想述評[J].巢湖學院學報,2007(1).
[11]戴續妹.論艾略特的秩序觀[D].黑龍江大學,2006.
注:本文系南京郵電大學校級教改項目(編號:JG06215JX1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