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科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領域對小學體育教學課程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結合五育并舉教學政策的實踐指導,小學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更加重視素質拓展訓練的融合運用。因為在素質拓展訓練的幫助之下,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在體育課過程當中的學習項目,讓學生接觸更多專業化的體育運動形式,并且,還可以借助這種訓練模式來幫助學生加強自身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擁有更加強健的體魄來應對學習的壓力。本文將結合素質拓展訓練融入小學體育教學的應用作用展開分析,根據小學體育教師具體的應用實踐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體育;素質拓展訓練;課堂教學;實踐應用
一、引言
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教育環境當中,小學體育教師所承擔的教學任務需要進行相對應的調整,需要關注學生在體育課程當中的體育綜合素質培養,結合新課改的培養任務來推動學生體育學科綜合素質能力的鍛煉,從而幫助小學體育教學課堂能夠在新型教學環境當中達到更高水平的效率目標。所以,素質拓展訓練能夠發揮十分顯著的積極功能,來推動小學體育課堂的優化改進,為學生帶來更加科學有效的體育學習模式,結合實踐訓練來推動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的進步。因此,小學體育教師要積極推動素質拓展訓練,與小學體育教學課堂的應用融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來進行素質拓展訓練的教學設計,為實現小學體育課程達到更高境界的教學效益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素質拓展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豐富體育課堂的學習活動
素質拓展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當中的應用首先體現在豐富了體育課堂的學習活動。素質拓展訓練,總的來說,就是結合更加全面的素質訓練項目,來為學生的體育課堂學習活動提供科學的組織安排,在體育教師的方案指導之下,讓學生能夠有更加充實的學習活動。比如,腿部力量的素質訓練會更加強調學生的田徑項目教學,腰部核心素質的訓練,會結合瑜伽球等教學輔助工具來鍛煉學生的核心平衡能力,利用這些素質拓展訓練活動,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之下單一的學習項目,讓學生能夠在體育學習課程當中接觸更多專業化的素質能力鍛煉。所以,小學體育教師要正確看待素質拓展訓練對于豐富學生體育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優勢,在實踐當中不斷探索學生實際所需的素質能力培養需求,進而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來設計課堂的素質拓展訓練實踐活動。
(二)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訓練
小學體育教師為學生準備的素質拓展訓練,還能夠發揮十分理想的鍛煉效果來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因為這些多樣的訓練項目,為學生的身體素質提供了全面的鍛煉機會,進而讓學生能夠通過更加全面的體育項目實踐參與,來推動學生身體素質能力的提高。而且,小學階段的學生也正處于骨骼成長的黃金時期,在前面的素質拓展訓練幫助之下,結合這些項目運動實踐鍛煉,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加有益的成長幫助。[1]因此,小學體育教師要利用好素質拓展訓練的課堂活動設計,來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益的鍛煉條件,指導學生在素質項目的幫助之下全面提高身體素質能力。
三、素質拓展訓練融入小學體育教學的應用實踐策略探究
(一)結合素質拓展訓練項目設計課堂游戲
小學體育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素質拓展訓練的實踐環節,可以通過在小學體育課堂當中結合素質拓展訓練項目來設計課堂游戲,利用游戲形式的活動來調動學生充分投入到素質拓展訓練的實踐活動當中,從而讓素質拓展的項目鍛煉效果能夠有效落實在學生的運動行為。并且,課堂游戲的活動形式,可以緩解學生在參與素質拓展訓練項目當中的枯燥性,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趣味和運動樂趣,進而幫助學生對素質拓展訓練,樹立濃厚的興趣,之后用更加正確的態度來對待訓練項目的相關要求。例如,小學體育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腿部力量的素質訓練環節,可以組織“跳跳球”比賽的項目來加強學生的腿部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利用橡皮球來開展學生的“跳跳球”比賽,在兼顧趣味性的同時,又能夠達到理想的腿部素質力量鍛煉效果。
(二)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素質拓展訓練
小學體育教師還可以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來開展素質拓展訓練。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集體學習的氛圍當中會強烈地想表現自己的能力,所以,以小組為單位所組織開展的訓練項目,能夠達到更加理想的培育效果,讓學生結合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綜合素質訓練的同時,還能夠強化與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能力。[2]例如,一些需要團隊成員團結協作的素質培養項目,就需要體育教師為學生提供小組化的合作學習活動,比如力量素質訓練的活動當中,體育教師可以組織拔河比賽來對學生的力量訓練進行指導,讓學生在拔河比賽的實踐環節積累力量運用和團隊協作的經驗。
結語: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黃金時期,素質拓展訓練的體育活動具有十分關鍵的積極引導作用,推動學生結合科學的鍛煉方式來實現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夏光祥, 張歌, 尹偉,等. 素質拓展訓練融入小學體育教學的應用分析[J]. 當代體育, 2020(21):2.
[2] 左慰慰. 素質拓展訓練融入小學體育教學的應用分析[J]. 當代體育科技, 2017, 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