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勤
摘要:教師以教材為載體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教學是一門科學,它既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又要遵循知識的發展順序。教學又是一門藝術,是一門無窮無盡豐富多采的藝術,在教學中和見到的課堂中就數學概念、空間與圖形、計算和解決問題課型的實施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探索出一些規律和模式。
關鍵詞:知識形成;凸顯;思維過程
知識不是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教育不是灌輸。教師不是教材的搬運工。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進行思維碰撞,靈活而巧妙地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個性化地理解和接受各類數學知識并加以應用。就常見的數學概念、空間圖形、計算和解決問題等方面內容的教學談幾點淺顯的看法。
(一)概念教學以經歷概念形成過程為主線展開教學。
在數學概念、規律的教學中應體現感性到理性,形象到半抽象、逐步實現抽象的過程,遵循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動眼觀察,動口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概括,自己發現規律、定義。同時獲取相應的數學知識的策略和方法。
記得在教學方程意義一課時,從生活實物入手,出示一架平衡天平,左盤2個50g砝碼,右盤一個100g砝碼,左右相等列式:50+50=100,左邊等于右邊的叫等式,交換兩個托盤物品,天平仍然平衡,說明100=50+50,再在左盤中取走一個50g砝碼,加入一個杯子,左盤下沉,說明左盤重,50+杯子>100,在右盤加一個100g砝碼,天平又向右盤傾斜,列式為50+杯子<200,經過調整50+杯子=150,杯子重量為未知數,用一個字母表示為a,50+a=150,從感性出發到理性列式,再比較分類,這四個式子能不能分分,怎樣分?有的說按有無字母分,有的說按是否等式分,再觀察,分析找出既含有字母又是等式的式子,就是50+a=150,這樣的式子可命名為方程,我緊接著問,什么叫方程?學生有的說30+b=40,有的說有字母的又是等式的是方程。最后我讓學生寫一寫你認為的方程有哪些?出示各種不同形式的方程。這樣從生活實物入手,從具體事物開展探究,學生有了實實在在的事物依托,看得真切,體驗真實,抽象方程的意義。當然在概念教學時還要加強應用,在應用中鞏固概念。
(二)計算數學以凸顯學生的思維過程來優化和歸納算法。
常言道:聽過看過的會忘,只有親身經歷過的才能學會。在計算教學中要以讓學生經歷計算的全過程,從嘗試—展示(優化)—歸納提升—應用形成計算技能。要把學生從算理的探索、理解到算法的概括過程的思維暴露出來,形成精煉的語言文字,學生個性地理解接受。
我在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時,先復習小數除以整數,鞏固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小數點對齊后再出示例4:奶奶編一個中國結用0.85米繩子,有7.65米絲繩可以編幾個?先列式:7.65÷0.85.再觀察算式發現除數是小數,怎樣計算呢?我讓孩子們獨立思考,嘗試著在本子上算算,老師巡視,在計算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好的方法。于是有選擇性地叫幾個學生把方法寫在黑板上,接著我說:同學們先估一估大概能做幾個?有的說:不能做10個,因為0.85×10=8.5米,7.65<8.5,有的說接近10個,大概9個或者8個。然后我讓上臺板書的同學說各自的方法,方法一:7.65m=765cm. 0.85m=85cm. 765÷85=9,所以7.65÷0.85=9 。方法二:7.65÷0.85,把0.85轉化成85,擴大100倍,7.65也擴大100倍是765,用765÷85=9 所以7.65÷0.85=9(商不變性質)。方法三: 0.85×9=7.65所以7.65÷0.85=9。然后我引導孩子們觀察方法一和方法二發現共同點,將小數轉化成整數,用整數除法進行計算,那我們把這個過程用學過的豎式來表示出來,先看除數,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小數點向右移動2位,要是商不變,被除數小數點也向右移動2位,轉化成85 /765,劃去除法和被除數小數點,再按照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在這個過程中將學生的算法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讓思維外顯,再通過練習鞏固,將外顯的操作思維內化為程序化技能,而形成計算能力。
(三)空間與圖形類型的概念課,將生活原型去物質,數學化成幾何圖形進行教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細心觀察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要善于把抽象的數學圖形和生活中的實物和現象聯系起來。空間與圖形包括平面圖形,立體圖形認識、面積、體積等的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學生很難從一個平面紙上感受和想象圖形的特征,我在教學直線、線段和射線時,我就是從生活實物入手,一根線、一支筆都為線段,再抽象到平面上畫一條線段。認識它的特征;射線從一束手電筒光,探照燈光入手,描述這束光的特點,再對具有這樣特點的一束光畫下來就成了一條射線,然后認識射線的特點等,這些生活中的物質學生有生活經驗,不會感到陌生,自然而然遷移到課堂中來,再抽象、去物質數學化為一般圖形。這樣既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羅輯思維,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不斷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生活數學的意識。
教師以教材為載體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教學是一門科學,它既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又要遵循知識的發展順序。教學又是一門藝術,是一門無窮無盡豐富多采的藝術,只有不斷追求探索規律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正憲和小學數學教學.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出版社.2005.
[2]小學數學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