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倩
針對高中數學的學科特點,在課堂上,教師經常會采取很多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活躍的環境中學習,跟上教師的思路。高中數學學習難度比較大,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課堂,那么教學效果也不會太好。因此,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激發學習興趣。而生活化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被廣泛地使用,它主要是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將所學的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通過體驗、思考,突破教學難點,更好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一、提高教師素質,助力生活教學
在數學課堂上融入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比較新的觀念,很多教師經過長時間的教學,已經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一種教學觀念和模式,但是要想在課堂上應用生活化教學,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是數學課堂上的引導者,他的教學理念會影響學生接受理論知識的程度。同時,數學教師也需要具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精確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因此,教師應該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把數學課本上較難理解的理論知識通過更加簡潔的方法講解出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還應該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聯系課外的內容,豐富課堂教學環節,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在教學“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這部分內容時,集合是高中生新接觸的學習內容,為了讓學生了解清楚集合,筆者在課前利用多媒體設計了一個課件,讓學生初步了解所學的知識。之后,筆者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熟悉集合這個概念,再將全班學生按照身高分成幾個小組。有些學生的身高在160厘米以下,筆者將他們分為一個小組A,用集合表示就是“A={身高≤160}”;有的學生身高在160厘米至180厘米之間,筆者將他們分在B組,集合表示“B={160<身高<180}”;有的學生身高大于180厘米,筆者將他們歸為C組,集合表示“C={身高≥180}”,那么這三個集合的并集就是全班學生,即“全班學生=A∪B∪C”。學生在學習了這個概念之后,對集合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根據身邊的案例,學生明白了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從而融入課堂,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和分析。
二、結合課本知識,突出生活教學
數學課本上有很多理論知識,但是部分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教學過程比較敷衍。這時,如果教師借助課本上的背景知識為學生講解,就可以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閱讀,開展自主學習,并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前人的推論經驗,開拓學生思維,初步認識新講的理論,再據此提出許多聯系生活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突出生活化教學的特點。
三、聯系生活實際,強化生活化教學
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不能只靠簡單的理論講授,學生經常會出現明白理論知識,但不會遷移運用的現象,明白教師講課時所舉的例子,但換一個例子就不懂了,這是因為學生沒有扎實掌握這部分內容。因此,教師需要讓學生盡量放松,在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公式、理論動態的演化圖片,以及介紹創始人的背景知識,這些資源可以讓課堂氣氛越來越愉悅,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結合許多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學生設計主題活動,以此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激情,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課堂中講授的知識。
如在教學“函數的圖像”時,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圖像,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了圖像,并且結合課本上的理論演示圖像的變動狀態,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又如在講解二次函數“Y=x2,三角函數sinx、cosx、tanx”等圖像時,筆者邀請幾位學生在分析這個圖像的特點之后,結合自己的理解繪制在不同定義域下的函數圖像,學生的參與度都比較高。
總之,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結合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可以根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理解課本上的難點知識。這種方式減輕了學生數學學習的緊張心理,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放松地學習數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