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露 吳丹萍
摘要語文教學技能是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小學教育師范生需掌握的必備技能。通過筆者長期教學發現,小學教育師范生的語文教學技能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三筆字”功底較薄弱,文本解讀能力有待提升,對教學理論的實踐能力需要加強。對此本文提出相應策略:“三筆字”訓練常態化;增設文學類課程,提升文本分析能力;加強與實習基地合作,通過實踐提升學生的教學技能。總之,師范生教學技能的訓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個人、高校、實習基地等各方面合力參與。
關鍵詞 小學教育師范生 語文教學技能 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7.056
On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Skills of Normal Students in Primary Education
GONG Lu, WU Danping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11)
AbstractChinese teaching skills are not only the basis of Chine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necessary skills for primary school normal students. Through the author’s long-term teaching discovery, it is found that the Chinese teaching skills of primary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mainly have the following deficiencies: students are weak in "TheThree Kinds ofHandwritings", theirability oftext interpretation needs to beimproved, and their practical abilityofteachingtheoryneedsto be strengthened.This paper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 strategies.Normaliz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Handwritings" training; Literature courses are added in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text analysis;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practice bases to improve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through practice. In short, the training of normal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needs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of individual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bases and so on.
Keywordsnormal students in primary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skills; promotion strategy
小學語文教學技能是一種自動化了的教學行為活動方式,是外顯教學行為和內隱智力活動的復合系統,①也是小學教育師范生需掌握的必備技能。它建立在對兒童心理發展、語文學科特點和相關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的基礎上,通過長期訓練從對教學技能知識的掌握內化為個人的能力素養。小學教育師范生是未來小學語文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本科階段培養訓練的語文教學技能將直接影響其專業發展。筆者以在西南某高校長期從事“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技能”等相關課程教學為研究背景,探索學生語文教學技能訓練中存在問題與改善策略,以此不斷提升學生的教學能力。
1小學教育師范生語文教學技能訓練中發現的問題
1.1“三筆字”功底薄弱
現代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傳統書寫方式演變為鍵盤輸入,“提筆忘字”成為普遍現象。學校教室也已普及電子屏、投影儀,PPT成為當下基礎教育階段的主流教學手段,調研常發現一節課結束,旁邊黑板上只留下稀疏的幾個粉筆字。PPT演示固然形象直觀、信息容量大,但我們不能忽視PPT在交互性、共時呈現教學內容方面的弱項,在直觀形象背后也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的想象。尤其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板書示范筆順寫法、引領學生感受漢字魅力等方面,“三筆字”應當視作師范生教學技能的關鍵基礎,愈是在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把字寫好”顯得更加重要。但是通過教學發現,當下師范生“三筆字”功底普遍較弱,主要體現為寫字不美觀,筆順有誤。粉筆板書時速度太慢、字體較小、字跡較淡,或者一排字寫不直。軟筆書法除個別感興趣的同學外,大多數人都沒有練毛筆字的習慣。所以,由于學生寫不好字,導致不敢寫字,最后陷入惡性循環。對此大家雖有共識,但一時間也無法得到快速提升。唯一的解決辦法便是盡量用PPT取代板書,或是提前準備好小黑板,需要的時候從講臺下面拿出來展示。這樣做雖然呈現了教學內容,但是缺失了互動生成的板書過程,尤其是小學生對漢字的感覺也因此大打折扣。
1.2文本解讀能力有待提升
我國的語文課本編寫一直以文選型為主,由單篇獨立文章組成,代表著文學領域的重要成就。文本解讀屬于闡釋學概念,文本是包含意義的符號,文本的意義存在于閱讀中,是文本與讀者對話、文本與讀者視野融合的產物。②所以針對課文的文本解讀不是僅僅依靠教案的講析,而是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度閱讀、與作者互動的過程中創生出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文本解讀的結果應該是多元開放的,在此過程中兒童的語文素養自然相應得到提升。不過在試教過程中發現師范學生在文本解讀方面的能力仍有待加強。其一表現為對網絡教案資料的依賴,即拿到課文首先想到的是搜索相關教案,參考他人教學思路,較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其二則是在教學中文本分析意識淡薄,做了需要圍繞課文的活動、提問等等,但始終在文本外圍“打圈”,沒有直擊課文內容要害。其三,對文本“鈍感”。教師首先是課文的讀者,其次才是課文的“傳授”者。但作為讀者時對文字、文章謀篇布局缺少靈感,難以對文本意義符號進行解讀,所以在教學中缺少具有教師個性化的分析與發現,難免落入“人云亦云”困境。
1.3教學理論的實踐能力需要加強
理論來源于實踐且指導實踐,在此循環過程中人得以發展,教學活動也如此。新課改二十余年,從“教書匠”到專業型教師的轉變、著重偏向考察教師對理論的掌握運用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當然現實中也有不同聲音,認為大學所學知識太理想化、太理論,但缺乏理論指導的教學容易落入機械重復的窠臼。最好途徑是將理論與現實進行綜合考慮、相互促進。因此筆者所在高校的小學教育師范生既開設了重點講解基本語文教學理論的“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外,后續還有“課堂教學技能”專門對學生語文教學技能進行系統訓練,此外還有半學期一線教師的講座式教學技能指導。在環環相扣的課程學習中此現象很突出:師范生在理論學習時看似掌握了,但在教學實踐時并沒有凸顯出理論的指導作用,該怎樣上還是怎樣上,前期理論與后期實踐變成了“兩張皮”。或者是表現為教學過程沒有理論的“靈魂”,僅僅是按部就班地履行預先設定流程。這樣的課給聽者的感覺就是缺乏深度、核心模糊,整堂課都像是重點,但由于缺少理論引領,教學目標難以實現,結果整堂課都成了教學難點。教學反思環節學生自己也難找出具體不足,其實直接原因就是沒有真正把握指導教學的相關理論,從知識獲得層面尚未實現對理論的內化遷移。
2提升小學教育師范生語文教學技能的策略
2.1“三筆字”訓練常態化
“三筆字”是我國師范生的傳統訓練項目,由于教師資格證統考改革,沒有與之專門配套的“三筆字”測試。考察粉筆板書技能也只有在通過筆試后的試講環節才有所體現。缺乏評價的同時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三筆字”在此背景下必須堅持常態化訓練,才能在長期積累中實現“把字寫好”的目標。目前筆者所在高校對“三筆字”訓練主要依托書法課、“三筆字”小先生、辦手抄報黑板報以及定期舉行的“三筆字”比賽。相關舉措很多,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達到全員參與的常態化程度。應該在此基礎上增加訓練的難度與頻率。例如以班級為單位,通過“三筆字”小先生組織“每日一練”,學校給他們提供實訓室作為良好的練字環境。練字早期可能會乏味,我們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練習內容,這些練字素材都可以很容易地獲得。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形成習慣,學生通過練習發現自己的寫字水平得到提升,直接激發了他們練字的內驅力。
在常態化的訓練外,教學管理部門需要制定相應“三筆字”訓練、比賽等規章辦法保障該活動的順利開展。其中在比賽項目時除了關注原本就很優秀的學生,還需要對后來通過訓練取得較大進步學生進行鼓勵。與此同時校級層面需要建立健全“三筆字”評價體系,不能僅僅停留在日常練習與比賽層面,甚至可以將“三筆字”水平測試納入師范生畢業的要求范疇,和普通話、計算機等級測試一樣成為師范生大學期間的“必考科目”。通過完善評價體制,明確培養目標,以訓練結果導向保障小學教育師范生“三筆字”技能達到應有水平。
2.2增設文學類課程,提升文本解讀能力
課文是經過精選、適合各學段兒童閱讀的經典文學作品,教師的文學素養直接體現在課文分析過程中。具有較高文學素養的教師可以更好地帶領學生體味課文的審美特征,感知作者的創作風格與時代意義,進而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等等。從師范生的人才培養現狀來看,小學教育師范生側重于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文學類課程安排相對漢語言文學師范生要粗線條一些。后者是先分別學習中今中外文學史后再學文學批評理論,小學教育專業對此重點學習現當代文學,或者是文學通史,文學理論課程暫時尚未開設。由于學時較短,抑或對自己“小學教育”專業身份認同的原因,文學原著的閱讀量還不夠,對我國文學發展脈絡與各階段代表作品沒有達到一定認知水平,所以難以建構起以文學解讀為基點的課文分析體系。眾所周知,20世紀許多文學家也是語文教育大家,但當下人才培養更加專業化,如何克服人為劃分的學科壁壘,培養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倘若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都做不到相對的全面發展,他們又怎么在教學一線激發學生全面發展的潛能?所以,小學教育專業需要加強文學類課程的學習,在課程要求下督促學生多讀原著,凝練個性化的文學觀。一位“腹有詩書”的小學語文教師必然會影響更多孩子對文字、文學的熱愛。基礎教育特征的連貫性也提醒我們,漢語言文學師范生同樣需要向小學教育的培養方式學習,加強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與對學生心理把握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教學知識。總之,培養小學教育師范生可以增加文學類課程的學時或門類,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熱愛,通過長期閱讀提升其文本解讀能力,服務語文教學。
2.3加強與實習基地合作,切實提升學生的教學技能
師范生在校所學知識最終都需要放到教學實踐中檢驗,再次內化、升華對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微格教室的教學技能訓練缺乏真實情境,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教學,把教學內容講解清楚之外還考驗教師課堂管理能力,良好課堂氛圍是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前提條件。所以置身于真實情境的課堂對小學教育師范生顯得更加重要,這就需要與實習基地加強深度合作。目前筆者所在高校師范生有見習和實習兩種機會進入實習基地,一是從大學二年級下學期開始的每學期一次、每次時長一周、一共三次的見習,二是大學四年級上學期為期四個月的教育實習。見習主要是到小學觀摩課堂教學的一般流程,重點在“看”。實習便是同時具備學生和教師身份,實踐語文教學與班級辦理,重點在“做”。筆者長期指導學生實習等相關工作,所在高校和實習基地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但也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對實習生的指導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更加精細化,在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方面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展開,實行“多導師制”,即以一個指導老師為主的前提下,盡可能向全校優秀語文教師跟班學習,這一點可以模仿醫生輪流進入各個科室的實習模式,讓師范生不僅實踐教學、班級管理,甚至是對學校管理運轉的了解,都可以體系化地納入實習流程。在實習過程中也存在個別學生分配到的老師由于身兼數職雜事較多,許多實習時間都用于幫忙批改作業。因此為了減少類似情況發生,高校、小學和當地教育局可以共同制定出關于實習基地的考核評價體系,明確雙方的義務責任與實習內容,加強高校和實習基地之間的溝通。同時,實習基地為師范生實踐教學提供條件,反過來高校也可以定期邀請名師為一線教師開展學習講座,對小學老師的教育教學、論文寫作、課題申報進行深入指導。高校和實習基地之間發揮各自優勢達成共贏的合作關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不僅有利于師范生的培養,還能促進彼此共同發展。
3思考
本文通過調研發現小學教育師范生在語文教學技能方面存在的弱項并提出相應解決策略。提升師范生教學技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個人、高校、實習基地等各方面合力參與。從個人層面來說,還可以“教學做合一”為導向,通過“讀”“說”“看”“做”“練”“評”“寫”六個方面進行針對性的練習。③總之,在此過程中我們需秉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根據學生特點給出個性化的教學技能提升路徑,為師范生的專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從國家層面分析,提升師范生的教學技能符合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的需求。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按照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工作要求,推進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培養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提供有力支撐。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④認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強調遵循師范生成長成才規律,以師范生的學習效果為導向,對照師范畢業生核心能力素質要求。其中教學技能屬于師范生的核心能力素質要求范疇,在全國師范類高校紛紛加入專業認證的背景下、也包括筆者所在高校,關注學生教學技能的提升有助于促進相應專業的師范認證工作開展,為培養未來的優秀教師打下基礎。
基金項目:貴州省2020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貴州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適應性研究》(2020C035)
注釋
①王宗海,肖曉燕.小學語文教學技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2.
②余虹.語文文本解讀之邊界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 2016(9): 52-57.
③鄭玉真.初等教育師范生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現狀及培養對策[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1):130-133.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