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將家國情懷融入到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愛國熱情。教師可以讓學生變化傳統節奏,借助現代樂器展開演奏,展現出時代氣息,還可以讓他們在創編和互動中提升心理體驗,結合民族藝術和主題節日展開活動,促使他們參與到實踐中,這樣能讓學生全面提升家國情懷。
關鍵詞:家國情懷;教學策略;小學音樂
家國情懷指人們對于賴以生存的故土家鄉的情感,人們在生活中與自然融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與國家、社會相融合,對家鄉、故土的情感也日益增長,逐步形成和家國共榮辱、同生存的情感。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音樂知識,而且還要將家國情懷方面的信息融入進去,促使他們提升愛國情懷。
一、 與時俱進,凸顯時代氣息
音樂是一門藝術,藝術總是與時代緊密相連的。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系生活節奏,與時俱進,讓學生在時代氣息中感知音樂的魅力。
(一)變化傳統節奏,發展表現能力
教師觀察學生平常喜歡傾聽并演唱的音樂,可以發現大家都對流行音樂比較感興趣,但是對一些傳統音樂、民間音樂等興趣不大。針對此問題,教師要合理選擇素材,將流行元素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愛國主題的音樂作品,并引導學生將傳統節奏和流行音樂結合在一起,進行改編,嘗試提升他們的表現能力。
《我們的田野》這首作品從兒童的視角展現了祖國的美麗山川,讓孩子們盡情傾訴自己的心聲,從而喚醒少年對祖國和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將更具有現代氣息的節奏融入進去,嘗試改編這首作品。教師首先要進行引導:“祖國山水多姿多彩,讓人流連忘返,你對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是不是也有什么話要說呢?大家可以嘗試編曲,重新演繹這首作品,還可以將自己想對祖國母親說的話融入其中。”這樣的活動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如有學生提出自己對具有節奏感的說唱十分感興趣,認為可以將《我們的田野》改編成說唱作品,這樣就讓傳統節奏變得更為時尚。教師肯定了該學生的看法,并鼓勵他在改編的時候融入自己創編的歌詞。該學生嘗試編寫:“你看長城萬里長,黃河入東海,祖國的山水是那樣壯闊……”
流行音樂有較濃重的商業氣息,而且良莠不齊,所以教師要合理選擇,挑選其中的精品,融入音樂教學中。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對比流行音樂和傳統音樂,感受它們在節奏、旋律上的不同,嘗試用多變自由的節奏旋律改編傳統音樂,從而體現自己的音樂表現能力。
(二)借助現代樂器,理解作品內涵
不少學生都對現代樂器很感興趣,如吉他、貝斯、架子鼓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現代樂器和傳統民族樂器,看看它們的異同點是什么,然后試著用現代樂器演奏傳統音樂。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說說對作品內涵的理解,看看他們能否感受到音樂作品的內在寓意。
《戰臺風》是一首古箏演奏的樂曲,展現了上海港碼頭工人和臺風搏斗,保護國家財產的情景,讓聽者感到熱血沸騰,能體會到主人公濃濃的愛國情懷。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大家覺得古箏這種樂器的特點是什么,如果要用現代樂器取代的話,你認為應該選擇哪一種樂器呢?”如有學生提出:“我發現這首作品中有一些快節奏的段落,我覺得和《野蜂飛舞》等樂曲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我認為可以選擇鋼琴、小提琴來演奏,這些西洋樂器也能展現出節奏感和力量感,所以我覺得適合用來演奏這首樂曲。”教師繼而又引導學生嘗試感受作品的內涵。“那么在傾聽這首作品的時候,你能否感受到作品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呢?”如有學生表達了自己的傾聽感受,認為:“我認為這種方式能更好地展現出勞動人民的干勁,體現出他們敢于和天地作斗爭的精神。”
用現代樂器來演繹傳統音樂,這種方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也促使他們留心傳統音樂中的精華。這樣學生便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到中華各個民族千姿百態的音樂文化,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
二、 多元呈現,強化心理體驗
音樂藝術是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的方式也需要我們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在精彩紛呈的課堂中體驗精彩,更能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深化心理認知。
(一)創編,重在思維過程
在《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他們進行音樂創作實踐和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家國情懷滲透進去,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愛國主題的音樂編寫活動,讓他們在創編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進而激發愛國情懷。
在學習《小巷風韻》的時候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創編活動,并注重他們的思維過程。“在傾聽了《小巷風韻》等展現江南風光的作品后,大家對于江南有怎樣的感受呢?如果要你哼唱一段旋律,展現江南風情,你會如何做呢?”教師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循循善誘,引導他們思考:“大家先總結一下江南的整體特點是什么,有哪些意象是江南的代表性風物?”學生提出:“小橋流水、油紙傘等都是江南有代表性的事物。”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那么,你認為用怎樣的形容詞能形容江南人呢?”學生用“婉約、柔美、聰明”等詞語來形容。此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那么你覺得怎樣的旋律能體現出這樣的意境,展現出人物形象呢?”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他們提出可以選擇舒緩一些的曲調,這樣能更好地展現江南人的狀態。
創編活動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獨立思考,同時也能讓他們的情感、智力得到快速發展,逐步形成健康的價值觀。這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引導的方式,促使大家積極參與其中,激發其愛國熱情。
(二)互動,碰撞思維火花
在組織創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互動交流,促使他們碰撞思維的火花。這樣學生的行動力、自主能動力都變得更強,有助于讓他們提升音樂創編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交流中討論對各種民族音樂的體會和感受,更深入地感悟中華傳統文化,感受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激發他們的文化自信。
在學習《草原贊歌》后,教師組織大家展開改編活動,嘗試將這首作品變得更富有時代氣息,學生可以將歌唱、舞蹈、說唱等各種形式整合在一起,體現出時代氣息。在學生展開創作的時候,教師鼓勵他們展開分組討論,嘗試在互動交流中碰撞思維的火花。如有的小組成員展開討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可以將蒙古族舞蹈融入其中,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于是開始分工合作,上網搜尋了一些典型的蒙古族舞蹈視頻,總結歸納其中的典型動作,然后將其融入作品中。還有的學生提出可以編寫一段說唱,展現現代蒙古族的生活狀況,大家認為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建議,于是又分別上網搜索相關內容,并合作創作歌詞。在這樣的互動整合中,學生體會到了我國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同時也在思想碰撞中感受到了創作的樂趣。
教師可以豐富互動環節,組織學生講述愛國音樂的故事背景,引導他們交流各種創意改編的方式,概率學生將舞蹈等藝術形式和演唱融合在一起,豐富表現形式。在多姿多彩的互動交流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提升,他們也逐步懂得如何將自己對國家的愛融入創編的作品中。
三、 參與實踐,提升文化自信
實踐活動最能打動學生,也最能吸引學生,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深化實踐教學,在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結合民族藝術,創意創作
音樂來源于生活,所以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地體現音樂文化內在主體的精神品格。教師要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其家國情懷,就要組織他們積極參加各種音樂實踐活動,讓他們全方位地了解各種民族藝術,然后展開溯源求根類的活動,并結合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狀況展開創意創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能得到情感熏陶,激發文化自信。
在學習《新疆之春》后教師組織學生嘗試展開實踐活動,了解一下新疆地區一共有哪些少數民族,他們的風俗習慣是怎樣的,如果身邊有來自新疆的朋友,也可以展開采訪活動,了解一下他們的生活狀態。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將民族藝術和時尚元素結合在一起,展開創意創作活動,并嘗試將自己對新疆的理解融入作品中。有很多學生不僅了解了新疆的民族構成情況,了解了風俗習慣,也對各種時事新聞有所了解。如有學生圍繞“新疆棉花”事件進行評價,認為作為中國人應該支持新疆棉花,抵制各種不正確的言論。于是大家創作了《新疆棉花就是好》的歌舞表演,在作品中將《新疆之春》等新疆主題的音樂作品融入了進去,并且加入了自己設計的歌詞,展現出了對祖國的愛。
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的參與度提升,同時也能讓教學活動變得更生動,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學習、欣賞、分享各種音樂作品,并嘗試參與到主題創作中,這樣能讓他們加強對我國優秀民族音樂的學習和了解。
(二)結合主題節日,組織展演
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也是滲透家國情懷的一種重要方法,不少學生對洋節日如數家珍,但是對中國傳統節日卻知之甚少。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到節日主題活動中,嘗試了解節日的淵源,搜索相關的詩詞作品和音樂作品,然后試著展開古詩詞配樂、音樂作品改編、節日主題歌舞創作等活動,最后組織他們展開表演,進行交流。
在學習《月亮鉤鉤》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主題活動中,嘗試圍繞中秋節這個節日展開實踐活動,設計各種展演節目。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古往今來有不少經典的古詩詞都展現了人們在中秋節望月懷遠的心態。大家能否為這些古詩詞譜曲,將它們唱出來呢?此外,你在中秋佳節有什么話想要對自己的家人說嗎,大家也可以設計相關的歌舞節目,將自己的想法展現出來。”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參與到了“慶中秋原創歌舞表演”活動,各自展現了自己對中秋節的認識。如有學生將詩朗誦和歌唱結合在了一起,全新演繹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現出了自己在中秋節思念家人的情感。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交流了想法,而且還對中國傳統節日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在了解傳統節日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氛,同時也認識到了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性,提升了文化自信。學生認識到要保持中國傳統特色,就可以從節日入手,然后逐步深入下去,探究中國傳統文化。
音樂教育不僅能促使學生提升審美能力,也包括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內容。在小學音樂節教學中,教師要讓音樂課堂展現出時代氣息,從而更好地端正學生風氣,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促使他們從音樂作品中汲取力量,感受歷史的沉淀,并且促使大家樹立正確的觀念,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悠久的中國歷史和眾多民族,更愛黨、愛社會主義,全面提升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孫麗麗.依托本土資源培養小學生家國情懷的研究與實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16).
[2]吳春.論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J].讀天下,2020(11).
[3]李玲.小學音樂教學中家國情懷的落實策略[J].中華少年,2019(17).
[4]秦雯.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J].藝術科技,2019(21).
[5]金友蘭.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9(11).
作者簡介:范佳,江蘇省泰州市,江蘇省泰州市揚子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