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繪本(Picture Book)是一種特殊的兒童文學形式,其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繪本閱讀教學要關注問題的引導性、探究性、評價性、開放性,從而提升繪本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繪本閱讀的理解力。
文章結合繪本閱讀教學片段,探究如何提高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英語;繪本閱讀;問題
一、 引言
繪本(Picture Book)是一種特殊的兒童文學形式,其是實現語言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屬性的重要載體。近幾年,繪本教學逐漸成為英語教研的一個熱點。筆者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和記錄發現:在繪本教學的許多課堂中,存在提問運用不夠有效、缺乏引導性、探究性、評價性和開放性等問題。而提問被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是課堂上師生交流互動常見的一種組織和引導方式。課堂中的有效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感受繪本閱讀的樂趣,
使學生經歷獨特的閱讀體驗,領略繪本背后的意義,并從中提升思維品質。
筆者以譯林版《跟上兔子》小學英語分級繪本中的繪本故事“Hey Piggy”教學片段為例,試析提高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提問有效性的方法。
二、 繪本導入階段,關注問題的引導性
我們知道,有效性的提問是指能提出使人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心理狀態的問題,而產生這種心理狀態可以驅使個體積極思維,激發興趣,不斷深入思考。有效提問貫穿課堂始終,就能創建繪本精彩課堂。下文中的引導性問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繪本故事的閱讀興趣,學生能快速聚焦繪本主題,這可以為深入閱讀做鋪墊。
教學片段一:
教師首先呈現繪本封面,提問: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cover? 學生仔細觀察后回答:Piggy and Dandelion. 教師追問:Why is the story called “Hey Piggy”?學生根據背景知識猜測:Because Piggy is his friend. Because he likes Piggy. Because this is a letter.
后續師生對話如下:
T:Why is the story called “Hey Piggy”?
S2:Because Dandelion wrote a letter to Piggy.
T:Great! We know that from these pictures. Why does Dandelion write a letter to Piggy?
S1:Because Piggy is his good friend.
S2:Because Dandelion misses Piggy very much.
S3:Because Dandelion wants to tell Piggy something.
課堂上的引導性提問把學生引向話題、引向閱讀、引向理解,既達到獲取文本信息的目的,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發散了學生思維能力(盧健,2017)。在這節課的導入階段,教師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引導學生看封面快速檢索出故事人物、標題等信息。接著,通過引導性問題:Why is the story called “Hey Piggy”?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繪本主題和風格,聚焦繪本話題和文體。學生關注到這則繪本故事的文體是信,同時發現另一主人公Dandelion。緊接著,教師提出又一引導性問題:Why does Dandelion write a letter to Piggy? 引導學生尋讀故事的開頭、經過和結尾。教師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出發,在最近發展區內,提出聚焦話題中心的問題,簡潔明了地把學生引向繪本故事內容閱讀,從而激勵學生深入思考,學生感知信中所蘊含的思念之情,同時,拓寬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思維能力。
引導性提問以故事發展脈絡為主線,切合故事發展順序,很好地避免了過度拆解故事的弊端。另外,引導性提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到繪本情節、人物感情和繪本背后的人文價值。這樣,關注提問的引導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拓寬學生思維空間,促進學生理解享受繪本,使之獲得個性閱讀體驗,并讓兒童探究了繪本背后的意義。
三、 繪本閱讀階段,關注問題的探究性
探究為什么的問題,相對于事實性和判斷性的問題,更需要學生縱向深入思考,橫向拓寬思路,運用邏輯進行合情推理。這有助于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度,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探究性問題常出現在閱讀教學的深層理解階段,既可以檢測和反映學生對繪本理解的層次,又能促進學生挖掘文本深層內涵的言外之意,拓寬學生思維和提升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
教學片段二:
在整體閱讀繪本后,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Why does the writer use the repeating word “remember” in this part?學生小組討論得出:Because the writer wants to show that Dandelion didn’t forget the happy time. Because the writer wants to show that Dandelion misses Piggy very much.
T:Look. This is the scene when they say goodbye to each other. Why there was a smile on Piggy’s face?
S1:Because he wishes Dandelion a happy future.
S2:He thinks he will see Dandelion again someday.
S3:He didn’t want Dandelion to be too sad.
S4:He tried to be brave.
進入文本閱讀后,學生了解了Dandelion和Piggy之間發生的故事后,教師聚焦繪本特有的寫作風格,提出探究性問題:Why does the writer use the repeating word “remember” in this part(為什么作者在這部分中重復使用“記住”這個詞)?學生小組探究,感知重復的修辭手法和重復帶來的感情的遞進。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教師引導學生先自主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接著,教師呈現Dandelion和Piggy分別的場景,提問:Why there was a smile on Piggy’s face?依靠這兩個探索性問題,教師將學生置身于一定的認知沖突中,進一步拓寬學生思維,不停留在表層信息的解讀上,促進學生深入體會人物情感的自然性和合理性,促進學生挖掘文本潛在內涵,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體會Dandelion和Piggy間的深厚友誼,“潤物細無聲”地達到繪本閱讀中的育人價值。
四、 繪本讀后階段,關注問題的評價性
評價性問題是引導學生在完成一篇閱讀后,對文本人物給予基于個人價值觀的判斷。根據布魯姆的認知分類,評價性的問題指向最高認知層次。教師在讀后階段,提出以下評價性問題,讓學生在讀完繪本后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教學片段三:
T:Q1:Which picture in the picture book do you like best? Why?
Q2: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
Q3:What do you think of Dandelion/Piggy? Why?
Q4: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教師在前一環節已引導學生體會情節的變化和人物豐富的感情,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評價性問題:你最喜歡故事的哪個部分、哪幅圖片,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從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對繪本人物、圖片、情節、整體故事進行基于個人價值觀的判斷,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挖掘繪本的深層意義。基于文本核心內容的評價性問題,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表達欲望;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深入探究,反復比較,可促進學生思考直指思維的深度,讓學生體會繪本的深層內涵。
五、 繪本讀后階段,關注問題的開放性
繪本閱讀主要是兒童自己的閱讀,兒童的繪本閱讀就應當讓兒童作為思考的主人,使兒童具有個性化思維,
促進兒童思維的發散。這就需要教師在繪本讀后階段,關注提問的開放性,不止步于文本。通過開放性問題,啟迪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多角度地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多元視角、多維視野。而且,開放性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核心素養的提升,開放性提問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繪本閱讀和表達的積極性,激發其發揮潛能。
讀完本篇繪本后,學生對故事后續發展保有想象、興趣和回味空間,教師通過開放性提問,促進學生對故事
后續情節的想象。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How do you feel after reading the story?What happens in the future?學生的回答充滿驚喜,有的說,I feel moved and I want to give them a hug. Maybe Piggy meets Dandelion on the farm. And they live together happily. 也有學生回答:Maybe Piggy meets Dandelion’s daughter and they go a long way. Finally they find Dandelion.
繪本讀后階段,教師設計開放性問題,促進學生思考繪本的結尾、故事后續。這樣,學生可以充分表達所想,分享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并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以其特有的兒童視角展開想象和表達。他們表現活躍,語言豐富,各抒己見,有的引人發笑,有的引人深思。開放性提問思維含量高,與之前的提問相互配合,可以促進學生思考的遞進生成,能夠推動學生的思考由易到難,層次分明,步步深入。
六、 結語
誠然,提高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提問有效性的教學策略遠不止上述幾種,重要的是,執教者不應以成人的眼光過度解讀繪本,不應局限于封閉性、淺顯問題,而要以繪本閱讀體驗為目標,以豐富學生生命涵養為己任,以有效提問激發、激活、激勵學生思考,推動繪本教學達到預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盧健.英語閱讀教學提問技巧例談[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7,40(2):37-40.
[2]張文華,張麗紅.繪本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5,38(7):14-18.
[3]田雪蓮.在繪本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7,40(3):19-23.
作者簡介:胡靜,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南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