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芳
[摘 要]文本教材是學生敘事表達能力提升的重要媒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教材中的敘事文為例子,引領學生從“有意思”“會表達”“有意義”等方面展開教學,幫助學生習得記事文的表達要領,促進學生敘事表達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統(tǒng)編語文;敘事性文本;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4-0089-02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習作訓練是從三年級開始的,在習作訓練要求中有不少寫作內容都是與具體的事情有著直接的關系的,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寫好記事類文章呢?鑒于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不少敘事類文本,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這些敘事類文本為媒介,在指導學生閱讀的同時,引領學生揣摩文章在表達上的特點,以幫助學生積淀豐厚的敘事經驗,為學生寫好敘事類文章奠定基礎。
一、立足“有意思”
對于敘事性文本來說,最基本的特點就是所寫的事情是否有意思,是否能夠激起讀者閱讀的愿望,教師從這個視角出發(fā)引領學生學習課文,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敘事類文本的基本特點,為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提供豐富的儲備。
(一)從寫清楚對學生進行指導
對于敘事性文本中的事情來說,首先要引領學生能夠從把事情的經過講清楚,把事情的內容說明白方面感受敘事性文本的“意思”,這一點可以讓學生通過概括課文或者復述的形式來落實。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課文主要講了父親和我們一起過花生收獲節(jié)的事情。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從記敘文的六要素出發(fā),讓學生說說這件事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起因、經過和結果是什么。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們明白了課文主要是寫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jié)的情形,通過談論花生,“我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說說要想把一件事情介紹清楚,讓別人看得明白,就需要怎樣,怎樣才能把事情的經過講清楚。這樣從文本表達入手對學生的記事文習作進行點撥,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把事情寫清楚、寫明白的重要性,從而為學生今后的表達奠定基礎。
(二)從豐滿故事內容對學生進行指導
在敘事類文本教學中,把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講清楚只是把敘事類文本的骨架建造成型,如果學生在習作的時候只是止步于此,那么寫出來的文章就會是干巴巴的,要想讓自己寫出來的故事顯得更加生動具體形象,還需要一些情節(jié)與細節(jié)來豐滿,教師要能夠引領學生沉入文本去感受作者是如何鮮活地進行表達的。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一課的時候,作為一篇童話故事,文中關于陶罐和鐵罐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特點描寫得特別生動形象,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在表達上的特點呢?教師就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畫出文中關于陶罐和鐵罐神態(tài)、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們找出了“傲慢地問、謙虛的回答、帶著更加輕蔑的語氣……”等等進行品讀。另外,文本中陶罐和鐵罐的對話的描寫比較多,這就使讀者對陶罐和鐵罐各自的特點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與把握,從而使學生明白了課文之所以如此生動是與作者的細節(jié)描寫等等分不開的,這對于學生今后在習作的時候能夠生動形象地表達是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的。
(三)從事例獨特對學生進行指導
在敘事類文本教學中,在學生說清楚、說明白、說生動的基礎上,教師還要能夠引領學生從文本的獨特創(chuàng)意上去挖掘,以使學生從中明白“這一篇”在意思上的獨特之處,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被激發(fā),從而為學生寫出精彩的習作奠定基礎。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一課的時候,課文主要講了青蛙賣泥塘的經過,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課文結尾處寫到青蛙決定再也不賣泥塘了,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就結尾處展開想象:青蛙為什么決定不再賣泥塘了?如果這時候老牛、野鴨、小鳥等等看到青蛙的泥塘會說些什么呢?如果他們想買青蛙的泥塘青蛙會說些什么嗎?想一想,說一說。教師由此引導學生展開教學,可以使學生講述的故事更具創(chuàng)意與個性,為學生寫出具有個性色彩的文章奠定基礎。
二、指向“會表達”
縱觀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那些給學生留下印象比較深刻的文章,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文章除了有意思之外,在表達方式上也常常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教師要能夠引領學生從表達方式的獨到之處感受體會,以讓學生明白這些表達的妙處。
(一)鼓勵大膽想象
想象作為敘事類文本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具有形式靈活自由、思想天馬行空等特點,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的時候引領學生抓住文本的想象部分進行教學,并鼓勵學生在習作表達中運用,可以使學生的習作顯得更加精彩。如統(tǒng)編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個想象單元,在教學這個單元的《我變成了一棵樹》一課的時候,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會變,你想變成什么?變了以后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情?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極大的發(fā)展。在第五單元的習作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依據自己在本單元學習想象的基礎上,進行一次“吹牛皮比賽”,讓學生通過大膽想象吹牛皮,看誰吹的牛皮最為夸張,語言更為形象生動,以使學生的想象和表達靈感被激發(fā),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總之,大膽想象是事情寫得有意思的基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想象能力的挖掘與培養(yǎng)。
(二)敢于適當夸張
夸張不是夸大,其目的是讓自己的表達更有意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這種修辭表現(xiàn)手法的妙用。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下冊《小毛蟲》一課的時候,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當它笨拙地從一片葉子爬到另一片葉子上時,它覺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個世界。”這句話中小毛蟲覺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個世界的想法是一種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教學的時候教師可從表達的方式引領學生感受體會作者這樣表達的妙處,從而使學生感受這樣表達的趣味,并能夠學習運用這種方式進行表達,以使自己的表達更具智趣與情趣。
(三)凸顯事情邏輯
在敘事類文本中,“事”作為貫穿文本的對象,它與人、與物以及時間與空間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是隨意組合的,而是有著一定的內在邏輯的,從事物的內在邏輯關系入手引領教學,可以使事情的來龍去脈更為清晰。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一課的時候,課文中主要講了西門豹和群眾一起破除迷信,興修水利等事情,這篇課文重點描寫了西門豹懲治巫婆的巧妙,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從西門豹調查民情、將計就計懲治巫婆鄉(xiāng)紳等一系列描寫中感受文本語言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樣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文本邏輯之間存在的意趣,從而使學生明白在敘事的時候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一定要緊密,這樣有理有據,可以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三、追尋“有意義”
對于敘事類文本來說,其中描寫的事情有的與學生生活經驗類似,有的能夠引起學生共鳴,有的可以讓讀者沉浸其中……由此可以看出,每一篇敘事作品都承載著其獨有的意義,追尋敘事類文本的意義對于學生今后養(yǎng)成良好的敘事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鏈接生活,映射自我
許多敘事類文本都含有“我”的影子,教學這些敘事類文本的時候,教師若能讓學生結合自我來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體會,則可以使學生感受更深刻,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的時候,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思考假如當時你也和王戎他們在一起,看到諸兒競走取之的時候你會怎樣做?是不是也會跟著去摘果啊?看到“唯戎不動”的時候,你會怎樣做?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這樣引領學生閱讀思考可以把學生與課文中的事情聯(lián)系在一起,以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王戎的聰明,在表達中投射生活,促進兒童自我成長。
(二)發(fā)掘價值,健康成長
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有一些敘事類文本具有極強的精神價值與教育價值,教師要能夠挖掘出這類文本的教學價值,引領學生感受體會,以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時候,這是一個贊揚親情的單元,這單元的《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都是關于描寫父母親情之類的文章,每篇課文中都凝聚著深深的情感。教學這些敘事類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從引領學生體會場景和細節(jié)所描寫的情感入手進行教學,以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感染與熏陶,明白在敘事的時候要能夠選擇最感人的事例來描寫自己的家庭成員。這樣寓敘事習作與閱讀教學之中,可以優(yōu)化學生的表達,促進學生生命的健康成長。
(三)注重審美,提升素養(yǎng)
敘事類文本中蘊含著許多趣事與美。在敘事類文本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就文本中的趣和美進行挖掘,進行品讀,可以使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如在教學統(tǒng)編五年級語文上冊《桂花雨》一課的時候,教師就要能夠從作者的寫作主旨出發(fā),挖掘出課文中所蘊含的童趣與美感,以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生來說,怎樣才能把“記事”類文章寫得生動、有意思、有內涵,教材中的敘事類文本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路徑與方向,教學這些敘事類文本的時候,教師依據文本內容的特點,設計出豐富的學習活動,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在事情的意思、事情的意趣以及事情的意義方面感受與品味,可以為學生提供出寫作的模板,降低學生的寫事難度,提升學生記事文的習作能力。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