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瓊
摘 要:自主學習即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利用多元化措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基于探索為興趣,剔除枯燥轉為形象,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發展,建立思想轉化模式,推動其思維能力、邏輯推理、數學建模加快形成。教師應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基于學生興趣為目標,構建相應教學計劃,優化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實現自主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教學策略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學生是未來發展的希望。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發掘學生的潛能和個性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糾正小學生的錯誤學習習慣,鼓勵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一個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體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快樂。
一、小學數學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因素
對于小學生而言,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起到引導作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得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思維根深蒂固,以及應試壓力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把學生的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給學生灌輸應試技巧。基于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更偏向于走捷徑,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死記硬背,而不是引導學生學習思考,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如此,多數家長也把學生的學習成就歸結于卷面成績,以致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二)學生方面因素
首先,阻礙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動性的因素是學習態度,由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能處于主動地位。因此,學生在課堂中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以至于學生不能在學習中保持積極性。然后,由于教師常給學生灌輸數學知識,容易促使學生養成依賴教師的習慣,從而形成惰性思維,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意識。最后,小學數學作為學生學習生涯的基礎課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能得到完善,不利于數學高效課堂和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
二、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引導預習,奠定基礎
學習數學這門課程十分注重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師要引領學生預習相關內容,這樣能夠使學生對所學內容首先在自己腦海中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在教師講課時,學生不至于出現“跟不上”的狀態。這一點的重要性不可小覷,它能夠為學生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性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這節內容時,首先教師應要求學生們去提前預習相關內容,了解清楚“前,后,左,右”等方位的概念。在課上,教師需要對同學們的預習效果進行檢查,抽取個別同學來回答簡單的概念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對于一小部分預習效果不好的學生,通過我的督促,在下節課內容的預習任務當中,他們的表現會相應提高許多。而這次表現良好的學生仍然會在教師的鼓勵下繼續再接再厲。那么,在講解位置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描述班內不同的學生相對于自己的位置狀況。學生對班內同學十分熟悉,通過在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新知識,學生學習的難易程度會大大降低。通過對前后左右各個學生的位置描述,學生能夠對這些內容的概念掌握清楚到位。
(二)師生互動,營造氛圍
師生互動主要體現于學科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通過相互影響和交流來構建良好的氛圍。具體來講,教師需在非教學期間以平等的態度來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等多方面的情況,以此增進師生的情感距離,形成更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順利實施課堂教學活動提供前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通過提問等形式,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出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思考和表達,與教師進行思想交流。
如教師開展“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便可先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和四邊形的物品,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觸摸來感受不同形狀的特征,此時教師再向學生提問,讓學生總結出圖形的特征,并對圖形進行分類。學生此時便可圍繞具體的問題來自主思考,總結答案,在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形成更為積極、融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提供前提。
(三)立足生活,創設情境
要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這樣不僅能把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用的生活案例有很多。例如,在教學“折扣問題”時,教師可以讓一部分學生扮演營業員,讓另一部分學生扮演顧客,讓他們在討價還價中理解打折的含義;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參與摸球、摸牌等游戲,讓他們感受“可能性”的含義,然后讓學生理解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
(四)拓展變化,強化應用
在自主探究模式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解答問題,只有引導得當,才能夠大幅度提升學生解題能力。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進行演繹拓展變化,強化其應用意識。那么如何引導?其一,可以采用模仿性演練,就是教師在組織學生解決了一個問題后,及時地進行演練,進一步提供同其相似的問題,組織學生自主進行解答。其二,積極進行變式演練。即教師提供問題,學生對已知信息進行梳理后進行解答。其三,進行拓展性演練。即完成例題以后,將例題做進一步的深化延伸,或者是提出同該問題有關聯的一些具體的問題。這種方式的訓練,有助于對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鍛煉,讓學生能夠探索得更深入一些。
三、結語
總之,在開展數學教學實踐研究過程,教師應提高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認識,在進行教學創新研究過程,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從而為學生自主學習水平提高奠定基礎,希望通過以上闡述,能全面制定更加完善的自主學習教學方式,進一步為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提高提供有效保證。
參考文獻:
[1] 王國新. 試論如何構建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J]. 數碼設計, 2021, 10(9):1.
[2] 王璞. 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J].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21(12):2.
[3] 劉小虎.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J]. 愛情婚姻家庭:教育科研, 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