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洪芝
摘 要:課堂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追求的目標。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當下的學習能力與興趣要求,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增加數學課堂包含的信息含量,建立健全的數學體制,進而處理好學生在學習當中存在的困惑。基于此,文章重點論述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策略
引言
為了全面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在新課改的大前提下,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在小學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主動教學生被動學[1]。因此,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其次是調整教學方法。采用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只有提升了課堂的活躍度,學生才能投入精力認真去學習數學。
1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主要特點
首先,知識的學習來源于生活。小學教學要求數學的學習過程要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在生活的過程中充分地應用數學知識,加深小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傳統意義上的數學學習往往局限在課本知識,其實數學的學習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2]。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詢問他們有沒有幫助媽媽去買過菜,這些菜多少錢一斤,通過這種提問、回答的方式,將生活情景與數學教學相結合,提高了小學生的參與度,加深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其次,教學方式多樣化。在新課改下,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以及學習的領悟能力,在這個時候需要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結合不同的學生制定多種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吸收知識點,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學方式多樣是當前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主要特點。
2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主要舉措
2.1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學習思維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更容易接受生動、直觀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讓他們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使數學學習由難變易、由繁到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3]。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愛玩是他們的天性,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游戲教學情境,將數學知識寓于數學游戲中,讓小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會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小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生活實物,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小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小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獲取知識,提高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生稚氣未脫,童話故事仍是他們的最愛,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與童話故事相結合,為學生創設富有童真童趣的故事情境,利用故事情節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在故事情境中不斷思考,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2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也是數學教學中最古老、應用最普遍的教學方法。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重要媒介,也是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小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要善于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避免過多、重復的無效提問,發揮課堂提問的引導作用,通過提問使小學生的學習思路更開闊,學習動力更強。教師設計的課堂提問應該緊扣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所設計的問題應為數學教學服務。問題要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于一個知識點可以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多種答案,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要讓小學生做好反思,總結做題經驗;問題要具有情趣,符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小學生愉快地接受知識。教師還可以通過微課視頻的形式向小學生進行提問,提高課堂的活躍度;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盡量做到分層設問,由易到難,讓不同基礎的小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提問中,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和尊重學生,無論學生回答的是否全面和正確,都要給予其必要的鼓勵和肯定,并對不足之處給予中肯的建議和細致耐心的指導,使小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活動中。
2.3開展生活化教學,培育學生的運用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進行生活化教學,能夠指引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密切的聯系,既可以在生活當中學到知識,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
比如,老師在給學生講述“時、分、秒”這些知識時,為學生收集生活化的學習資料,讓學生依據平時生活中的時間安排來了解時間的相關概念,并且為學生準備較為常見的計時器材,從而鞏固學生對于“時、分、秒”這些關于時間單位的課程知識。在課上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之后,再指引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生活當中,讓學生借助學習的“時、分、秒”這些時間單位,來使學生逐漸建立起時間觀念,進而對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具有規劃意識。在小學數學的教學當中可以進行的生活化教學相對較多,學習貨幣單位、圖形認識以及數學計算和應用題這些都和學生的平時生活聯系較為密切,老師在開展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需要把對應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密切的聯系。所以在生活化教學落實期間,能夠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從而完成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
結束語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教師的目標不再是讓學生一味地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悟能力。新課改下教學更多地強調整體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能力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朱生峰.探究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學周刊,2020(28):143-144.
[2]包小娟.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學周刊,2020(14):75-76.
[3]李巧林.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研究,2020(0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