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于學生的情感教育越來越成為初中英語綜合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以英語文學閱讀為代表的多元教學策略也逐漸受到了廣大初中英語教師的青睞和研究。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將結合個人工作經驗和相關研究,圍繞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語文學閱讀中的有效融合這一主題撰文,并試從優化英語文學閱讀篇目引入標準、重視英語文學閱讀中的深層引導、完善英語文學閱讀的開展方式以及帶入生活化素材等手段切入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議,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幫助。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英語;文學閱讀;有效融合
正所謂“教書育人”,真正合格的教育不單單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要在社會情懷和人文道德層面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標桿。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初中英語的課程內容和課外學習資源中必定涉及到大量的能夠反映社會文化和情感的成分,而這些便是開展情感教育的寶貴資源。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一定要將眼光放大,借助多元的英語文學作品來塑造、完善學生的綜合情感,以期實現課程教育“硬性”目標和“軟性”目標的雙達成。在筆者看來,這一方面工作的落實應具體通過如下渠道實現:
一、優化英語文學閱讀篇目的引入標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讓英語文學閱讀彰顯出更強的學生情感教育效力,初中英語教師首先就要對引入篇目的選擇建立起一套完備而科學的標準。具體而言,這些篇目應當同時符合以下幾項條件:第一,內容健康性,即不應出現表現西方社會腐朽思想和其他一些青少年不宜接觸的思想內容;第二,課程適應性,即在詞匯、句式和語法的使用以及主題的表現方面和課程內容具有較大的關聯度;第三,趣味性,即作品的內容應當更多地迎合學生的普遍趣味,讓學生能夠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其中;第四,情懷性,即作品在思想表達和情懷抒發方面應具有一定的深度,留給學生足夠的品讀空間。
例如在進行《My name is Gina》這一單元的教學時,教師按照“側重于人物介紹和外貌描寫運用”的基本標準可以整理出《Gone with the memory》《The voice from heavens》以及《The hottest summer》這三本英文短篇小說作為備選篇目,但《Gone with the memory》和《The hottest summer》由于敘事部分對于初中生而言過于冗長而有更強的致疲性,因此應當以《The voice from heavens》作為首選。
二、重視英語文學閱讀中對學生的深層引導
初中生的思維認知能力還沒有真正脫離“孩子”的廣義層級,在閱讀文字信息時仍會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有感官刺激性的內容上,而疏于對文字的情感內核做深入品析。針對這一點,初中英語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不應完全“放手”,而要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做深入的解析,通過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分析角色形象以及品讀具有關鍵含義的語句等方式,逐步剖析出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主觀成分,并將這些成分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學生可以更為自然而深刻地受到作品中豐沛社會情感的影響。
比如在進行關于《It is raining!》這一單元的關聯課外作品《Don`t cry,my dear》的閱讀指導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圍繞“The first meet of us”以及“So long,my dear”這兩個對比性極強的情節做深度解讀,從文中“Joe”和“Helen”這兩位主角在二人初次相識和最后訣別時所發生的內容相同卻又各具深意的對話中,品讀出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以及這份友誼在大雨和離別的渲染下所表現出的那一份遺憾,繼而讓學生感受到友誼的可貴與堅貞。
三、完善英語文學閱讀的開展方式
“閱讀”并非特指對文字信息的攝入和處理,任何對外接信息的識讀和思維整合過程都可以被看作是“閱讀”的一種——這一點常常為很多初中生乃至不少初中英語教師所忽視。基于這一科學認識,初中英語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文學閱讀時,應當打破對傳統文字閱讀形式的拘泥,而利用圖畫、音頻、視頻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英語文學作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首先可以產生更強的參與興趣,其次也可以在這種興趣的“加持”下對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形成更深入、更具體的了解,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后續引導工作的高效率開展。
例如在完成《How was your weekend?》這一單元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帶領學生一起觀看《The vocation of Rome》這部根據同名小說拍攝而成的經典英文電影,或者欣賞《Never say goodbye to me》這首以英文名著《The root of my heart》為創作背景的歌曲,使學生對這兩本作品中所共同蘊含的“To be yourself”的思想情懷產生更生動的認識。
除了以上幾方面主要策略之外,初中英語教師在開展英語文學閱讀時還要注意對生活化元素的有機引入,結合學生們感興趣的、熟悉的日常人、事、物來實現對文學作品內容的適度延伸和改造,以更符合學生認知習慣和生活經歷的模式開辟出更多條連接作品情感與學生思維的道路,從而使學生得以實現對作品主題與關聯社會情感的自然理解。
結束語
英語是一片充滿樂趣與情懷的天地,而文學則是囊括了人類所有美好情感和深邃思想的“萬花筒”,二者的結合猶如“金風玉露一相逢”,定然會產生“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效果。初中英語教師要從根本上認識到這一點,在日常教學中重視通過英語文學閱讀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感,借助優化英語文學閱讀篇目引入標準、重視英語文學閱讀中的深層引導、完善英語文學閱讀的開展方式以及代入生活化素材等策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英語的生命力、表現力和作用力,感受到諸多可貴、真實的情感,使學生能夠在學會英語的同時形成完備而鮮活的情感體系,進而為他們日后的英語學習和情感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寶開,李如月.塑造情懷,提高道德,完善認知——淺析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通過文學導讀法培養起學生良好的情感體系.[J].中國中小學教育,2012(03):139—140.
[2]尹羽佳,張繼歡.品讀文學經典,感悟豐富情懷——試論英語文學導讀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具體執行策略.[J].中國教育與教學,2013(12):125—126.
[3]花少榮,劉一飛.新課程改革綜合視域下淺析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社會情懷的有機培養.[J].中國當代教育,2019(1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