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
摘 要:文言文是中國古代語言文化的精華,是傳統文化重要載體。小學階段是學習文言文啟蒙階段,可以為中學階段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小學文言文教學應該受到重視。文言文教學對培養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具有積極作用,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做好文言文教學準備和實施策略,通過文言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重點是研究小型文言文。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古語教學分析工作,訓練他們閱讀古語,以及學習古語所需的基本技能。
關鍵詞:文言文;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引言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部分經典文本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閱讀文言文是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而教育學生閱讀和學習是每一位小學教師職責和義務。然而,由于到目前為止語文教師所占的比例較低,教師對語文教學缺乏較深入研究和思考,閱讀和寫作方法的發展和應用刻不容緩。在文言文教學初級階段,教科書旨在傳播經典,喚起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在具體學習過程中,總結教科書內容特點和文言文語法特點,橫向、縱向關注語言元素,遵循順序和邏輯,制定學習目標和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并實施教學梯度。
一、文言文的教學價值
(一)發展學生思維
學生思維的培養和發展是建立在語言創造和運用、以及學生個體語言經驗培養之上的。在教科書中研究古詞、成語、語言簡潔、概括、形象、內容、情感文化等理念為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一個文本平臺,為學習古語的過程提供教學內容。這也包括高層次分析性、綜合性和創造性工作。所有教育工作者有義務和責任在古語教學過程中,把發展思維與培養形象能力、培養邏輯思維、提高思維質量結合起來。
(二)符合小學生語言發展規律
生物學家倫內佰格研究得出結論:人的大腦在2歲至青春期(10~12歲左右)之前,因為受到大腦中語言習得機制的影響,能很容易習得語言。而小學生正處于這個階段,此時開始文言啟蒙,符合語言學習規律,效果最佳。
第一,語文教學漢語與文言文教學密不可分,部分學者看來,"經典知識是我們在所有學科中都能成長的土壤,最終所有學科都依賴于它。"而針對我國來說,古文歷史悠久,是現代漢語以及各種文化發展源頭,古文學習就可以幫助學生從啟蒙階段認識古代歷史,明確人類起源,豐富和發展現代漢語。
第二,古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對藝術教育和美學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價值。認知教學擁有繼承和發展作用,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良好品德,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從最初認知階段就選擇基本核心課題,克服學生學習問題。種種因素表明文言文學習符合學生發展需求。
(三)傳承中華文化
文言文是我國一切古代思想的載體,是我國古老而豐富的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對于文言文教學,教師在認為其起到工具性作用的同時應該意識到,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學意識。文言文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承載著諸多傳統文化信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夢想的重要基礎。傳統文化內容博大精深,其內涵覆蓋成就輝煌的文學藝術、獨一無二的文字形態和海量的文學典籍等,文言文教材就是以上優秀傳統文化復合體。現行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選取《司馬光》《守株待兔》等傳統經典文言文。仍在使用的原人教版五年級教材有《楊氏之子》,講述南北朝時期梁國一戶楊姓人家聰慧的九歲兒子的故事,教會學生隨機應變、做事之前要再三考慮的為人處世原則。而六年級的《伯牙絕弦》則是通過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印證知音難覓、朋友難得樸實道理。
二、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銜接策略
(一)依托科技,激發情趣
伴隨科技發展,語文教學不再趨于教師口頭講解,基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小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在學習上必定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讀不懂、‘不識字等,從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低沉。通過這一問題,教師就應該不斷開拓自身思維,將古文教學與科技結合,并以音樂、錄影、或其他生動視覺形式向學生介紹,有效地刺激學生聽覺和視覺,并在此基礎上感知語言學科無限魅力。例如:以《刻舟求劍》一課為例,教師可利用文中內容進行教學,如文中有"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教師此時可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帶領學生朗讀,并熟悉生僻字詞,主要講解"遽"字含義。此后可向學生講解這句古文含義:"說有一楚國人在渡江時劍掉落江中,他急忙在掉劍地方刻畫記號,并說那是劍掉下去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這篇"刻舟求劍"視頻,圖片等,引導學生欣賞,并配合音樂教學,同時更深層次講述此篇古文含義,引導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社會瞬息萬變,不能靜止與此,眼光狹隘與此,樹立正確思想觀念,同時落實核心素養。
(二)復述與想象相結合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古語復習,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到文章古韻,增進對古語的理解。第一,進行語言想象,并進行口語訓練。例如:在學習《學弈》一課時,就要把想象與復述相結合,可以采用“說故事”進行教學,但是必須在符合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創意發揮,也就是說,可以添油加醋,但是要加得合情合理,加得有滋有味。第二,進行想象,進行練筆。在學習《楊氏之子》一文時,把全班同學分為三種,分別擴寫楊氏之子的形象、孔君平進入楊氏之子家的動作與對話、楊氏之子反駁孔君平的聰慧等等。并采用分組訓練豐滿文本,以鼓勵學生的思想發揮與習作訓練。
(三)注重積累古代文化常識
小學生學習文言文后,教師要注重建立學生古代文化常識體系。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歷法音樂、規章制度、官制演變、文化典籍、行政區劃、科舉考試、宮殿建筑、禮俗、姓氏、衣食住行等。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相關內容及時完成與之相關的古代文化知識,一步一步地學習,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體系,以此來銜接上下年級學習文言文教學。
結束語
結合小學生學習特點,在古語教學中應加入新鮮內容。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古語與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使學生在完成古語教學過程中,認識到語言知識作為我國最好的傳統文化之一的重要性,同時也增強對漢語文化歸屬感,同時在古文含義理解同時樹立人格,培養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陳秀錦.文言文梯度教學的三個關鍵點[J].教學與管理,2021,20:31-32.
[2]張陸慧,王娟.基于兒童立場的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09:37-40.
[3]張紅麗.談小學語文課堂中文言文的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9,2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