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玉連
【摘要】近幾年,很多的專家與學者都提出“生活化教學”這一教學方式,它也給小學數學教師帶來很大的啟發。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加入實際的生活情境,能讓學生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活躍思維,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數學;創新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數學隨處可見,小到身邊的數字,大到宇宙萬物移動的軌跡計算。如果學生可以從生活信息中抽象出不同的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那么,學生對數學的神秘感,畏懼感就會慢慢消失,真正體會到數學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生活教學”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過去的數學教學中,數學知識的教學更引起教師的重視,而往往忽視了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所存在的聯系。學生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但不會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與知識應用不能對接,不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作用,也就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新修訂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使得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設計有樂、有意識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成就感,激勵其進行創新,不斷地進行突破。正因為這樣,“生活教學”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中遇到的問題
(一)教師忽視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只關注知識的講授,把書本上現成的內容教給學生,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這樣就忽略了學生自主能動性的培養,使學生的學習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他們的個性得不到發展,在課堂上的價值得不到體現,使得數學思維活躍度也漸漸降低了。經過長期的發展,學生的獨立性、質疑性和創造性便被磨蝕得越來越少,慢慢地失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二)學生對自已缺乏信心
信心是推動一個人進行創造活動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創新最大的敵人便是缺乏自信。在進行創造的過程中,缺乏自信往往會使想象力和獨創精神被磨滅,質疑能力被削弱。現在很多的學生,都對自己缺乏信心,怕失敗,怕犯錯,怕自己的表現很糟,怕被別人嘲笑,從而不敢嘗試,不敢冒險。這讓他們只會一味地盲從,從而失去思維上的個性特征。
三、運用“生活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設計貼合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
我們正在使用的是數學教科書——新世紀小學數學教科書(北師大版)第4版。本套教科書一直關注學生在知識技能 、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其中,特別設計了多樣化的情境,來滿足不同地區學生的需要,有利于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利于學生了解數學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另外,教科書安排的每一個實踐活動,都關注到學生素質的提高、創新意識的培養、實踐能力的培養等,以落實教育改革的精神,更能體現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這就要求教師要對熟悉教材,并對教材進行深加工、再創造。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周密地、科學地設計教學活動內容和教學方法,使每一個活動帶有科學性、多樣性、有趣性。同時,所組織的活動不能僅限于教科書所設計的內容和形式,更要結合各地區的實際,結合本校的實際,結合本班學生的學情,選擇適合本班學生的實踐活動內容。
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筆者設計一節《在我們身邊找數》的活動課,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用100以內的數說說身邊的事物。(我們班有多少人?我們的圖書角有幾本書?我身上穿的鞋子多少元……)數字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處?我家的門牌號是多少?我見過的人民幣金額有哪些……學生在進行這樣的活動時,興趣是非常濃厚的,每個學生都想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數學,才會讓學生有親切感,也才能感到學習樂趣。
(二)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
人的大腦往往對所做過的事情記憶最深。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自己感受過的,才有想繼續了解它的愿望。在數學的課上,創設“生活數學”情境,其實就是模擬生活的場景,使教學更接近我們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使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隨之加大,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的內容都可以模擬成生活的場景,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內容,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數學化,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如,在《人民幣的認識》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一個“逛書店”的生活場景,把教室變成一個小書店,課前先讓學生把自己讀過的幾本課外書拿回來,標上自己認為合理的價格;再讓學生把相同價格的書本放在一堆,挑選幾位銷售員,便可以讓學生動手購買書本了。
在此過程,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買兩本5元的書,應該付多少元?”“我付了10元,買了一本4元的書,應找回多少元?”當然,銷售員還可以進行輪換,讓學生感受不同角色帶來的樂趣。由于之前都沒有在課堂上購物的經歷,學生個個都興致滿滿,盡情地享受快樂。另外,我們還可以在“書店”的旁邊設立“小銀行”,讓顧客們可以自由去取錢和換錢。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慢慢地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一步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以及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問題。
(三)回歸學生的生活空間
我們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使學生養成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身邊的事物,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如,我們在教學“長度單位——米”時,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長度的單位,對“米”沒有概念。那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里或者走廊上進行實地的觀察與測量。首先,筆者會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的教室有多長?讓學生利用自己手頭上的工具進行測量,有的用尺子,有的用書本,有的用鉛筆……接著我們再匯報學生測量的結果,得出的答案都不一樣,再引出我們的測量工具“米尺”和測量單位“米”。這時候,學生對“米”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再跟學生說,我們雙臂伸開的長度差不多就是“1米”。接著,讓一個個學生伸開雙臂手拉手站在教室的墻壁前,看看需要幾個同學拉起來。經過以上的活動,學生對“米”的概念已經比較清晰了。再讓學生拿著米尺,進行準確的測量,得出教室的長。最后,讓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去測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主動探索的過程來學習數學知識,并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用回實際生活中,滿足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激發了學生創新的意識,使教與學很好地相結合。
(四)解決現實的生活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我們要讓學生從抽象的數學問題中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讓數學應用于我們的生活,并更好地服務于生活的。如,在教授《整理房間》這一課時,我們先出示整理前與整理后的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再提出問題:你有什么方法整理好房間?這時候,有不少的學生會根據自己整理房間的經驗,提出自己的見解。經過幾個學生的匯報交流,得出結論:要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這樣才能達到整潔、美觀的要求。接著,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動手去整理自己的書包,看看大家都有什么方案。最后,布置回家整理房間的任務。這樣的練習,能夠讓學生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并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總之,我們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就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并鼓勵學生大膽地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得到激發,并能較好地發展,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萌.實施生活數學教育,培養自主創新能力[J].兒童大世界,2019(4).
[2]齊麗麗.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新課程(小學版),2019(5).
[3]張作棟.引領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悟數學[J].西北職教,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