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文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國教育不能固步自封,必須緊跟社會前進的腳步,課堂教學的內容已經不再局限于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教學方向開始從傳統的應試型教育發展為注重學生學習感受,提升教學實效性的綜合性教育。農村學校由于教學觀念滯后,導致物理教學質量不高,本文就提高農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做出探析。
【關鍵詞】初中物理;高效性;教學方向;教學模式
在傳統初中及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語言授課是主要教學方式,學生的融入度不高,教師應該增加自身教學能力,改進教學方法,增加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思考,把初中物理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相結合,積極改進課堂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提高農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教學方向
可以肯定的是,教師是教學體系中的基礎組成部分,物理教學創新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幫助學生更好的融入到在課堂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對提升學生物理學科素養有重要作用。讓學生在短暫的課堂教學中里充分理解掌握重要的知識難點,是提高教學高效性的必要方式。
1.加強學生應用能力
物理科學現象遍及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課堂應將教學與日常生活有效地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實踐進行連接。豐富物理教學的課堂內容,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通過教學活動的參與,能夠讓學生們更加直觀地分析、思考書本上知識,而不是通過對生活中物理科學現象的觀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某教學案例中,教師在人教版初中教材《電磁波的海洋》的教學時,要求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的電磁波應用,比如經常使用的家用電器如收音機、微波爐,或者去醫院看到的X射線等應用,引導學生將科學知識延伸到實際中去。教師應在物理課中引導學生開拓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地學習和思考。教師利用課堂授課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主動學習能力。在多元化的教學中通過講解生活中物理科學現象出現的過程和原因,讓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去合理解釋身邊的物理現象。
2.調動學生學習情緒
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最終形成,主要依靠形象思維完成認知,而初中物理知識涵蓋廣泛。因此,就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初中物理特點而言,融入良好的教學情境對于提高初中物理邏輯思考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物理科目的學習需要多個角度的切入,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感官感知和思考想象相結合。這對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也是一種鍛煉。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和語言授課很難讓學生充分理解復雜的公式和定理。教師應利用合作教學課堂為學生創造一個集視覺、聽覺、觸覺為一體的授課環境,增加學生的感官感受。學生在模擬的教學情境中更容易融入到課堂內容里,從不同維度讓學生感知到物理科學的奧妙,加強對物理知識的理解程度,加深對學習過程和知識難點的印象,同時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情緒,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對物理公式和相關定理的解題應用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從而在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物理科學素養。
二、提高農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教學策略
教師可以依照物理教學內容,敢于探索實踐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完成教師布置學習任務的同時,提升物理科目的學科素養,提高學生的思維意識,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1.生活情境教學
初中物理課堂應鼓勵學生將“學”和“用”充分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實踐進行連接。豐富物理教學的課堂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通過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和體驗,能夠讓學生們更加直觀地理解書本上知識,從多個角度加強對公式和定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某教學案例中,教師在《光的反射和折射》授課過程中,要求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光學現象,比如,天空中的朝霞和晚霞,攝影過程中遇到的逆光和反光,引導學生將科學知識延伸到實際中去。或者在杠桿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熟悉的蹺蹺板做生活化教學設計,讓學生在玩蹺蹺板的同時體驗到杠桿知識的原理。但教學活動一定不能脫離教學目的本身,在活動過程中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不斷地引導學生思考,以保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始終保持專注,掌握教材上的知識點,而不是玩了一節游戲課,失去的教學意義。初中物理教師應該在物理課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發散思維拓展學習的寬度。教師利用生活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找到有效的物理學習路徑,加深學生對物理學習過程的印象,鞏固所學習到的物理知識,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2.豐富教學手段
物理教師應嘗試多元化的教學創新,例如,學生提出學習問題的方式,使學生跟隨教師不斷加深對物理知識的探究,并督促學生進行不偏離物理學習主題的學習,讓學生能夠主動探究出教材中的知識深意,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基礎知識與學科素養,奠定學生扎實的物理知識基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營造發散自主學習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總結學習體驗,加強與學生的信息互換,從而使自己能夠真實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加強物理教學內容,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例如,信息技術可以為物理實驗教學帶來更多可重復性和容錯性的操作。在《并聯電路和串聯電路》教學案例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電子仿真技術軟件,做電子線路設計實驗,包括線路設計錯誤出現的狀況,例如,二極管燒壞、電阻損壞、電容擊穿等破壞性的實驗測試。這些測試如果在現實實驗中存在著較大的危險性,并且電路和電子設備的損耗大,實驗成本升高。但通過信息技術模擬這些實驗,可以有效降低實驗的風險,節約實驗成本。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教學互動嘗試更多的實驗方法,利用計算機模擬電子電工實驗可以反復操作,多維嘗試,極大地加強學生對實驗的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結束語
教學改革和教研創新的目的就是為了完善教學體系,提高教學質量。農村初中物理教師需要強化教學能力,引導學生熱愛物理學科,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探索全新課堂教學模式去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學高效性。
參考文獻:
[1]楊仕植.關于構建高效初中物理課堂的幾點思考[J].亞太教育,2020(7):116-117.
[2]趙曉靜.初中物理教學高效課堂探究[J].學周刊,2020(2):43.
[3]馬吾肯·吾馬依.核心素養下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2020(1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