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洋 謝雪梅



收稿日期:2020-04-13
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首都輿情大數據的公眾對政府信任分析和精準引導研究”(項目編號:18GLB031)。
作者簡介:楊洋洋(1992-),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治理,網絡輿情,數據挖掘。謝雪梅(1963-),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數據挖掘,信息經濟學。
摘 要:[目的/意義]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麥克風的時代已經開啟,網絡是社會輿論的放大器,隨著網絡環境的復雜化,給政府輿情治理帶來很大的壓力,探索政府輿情治理的影響因素,尋求政府輿情治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方法/過程]基于此,采用灰色關聯分析與定性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混合方法,基于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維度,探究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影響因素,收集2017年我國31個省份的相關數據,運用MATLAB軟件編程,實現灰色關聯分析算法,計算政府輿情治理能力與各影響因素的關聯度。在灰色關聯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基于系統的視角,分析不同因素組合對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影響,探索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結果/結論]研究提出了分別適合我國東部省份、人口大省地區、西北地區省份的3種可持續發展模式,有助于地方政府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政府輿情治理;可持續發展路徑;灰色關聯分析;定性比較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1.01.014
〔中圖分類號〕C206.3;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21)01-0121-09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Government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Ability
Yang Yangyang Xie Xuem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 the age of self-media,the era of everyones microphone has begun.Network is the amplifier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With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it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the governments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Therefor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overnment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and seek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government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which is a problem worthy of study and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Based on this,this paper adopts a hybrid method of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Method/Process]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it explor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overnment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ability.This paper collected the relevant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in 2017,used MATLAB software programming to realize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algorithm,and calcul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ability and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On the basis of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using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from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this paper analys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combination on the governance ability of government public opinion,and explor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governance ability of government public opinion.[Result/Conclusion]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ree kin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s,which were suitable for the eastern provinces,the provinces with large population and the northwest provinces of China.It is helpful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adop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self-media age;government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grey relevance analysis;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隨著Twitter、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發展,自媒體時代的序幕悄悄拉開,截至2019年6月,中國的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1],自媒體時代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公眾可以跨越地域和國家的限制,獲取信息和發表言論的方式更加便捷,人人麥克風的時代已經開啟[2]。但是,網絡也是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有時一件很小的事件會引起很大的風波,再加上網絡水軍的作用,甚至牽扯出一系列的衍生輿情。網絡輿情事件頻繁發生,不僅影響網絡秩序,而且給政府網絡治理帶來很大的壓力。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需要政府適當的引導網民情緒,規范網絡環境秩序,凈化網絡環境,為廣大網民創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3-5]。因此,在自媒體時代,探索政府輿情治理的影響因素,尋求政府輿情治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19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提出政府要加強政策解讀和政務輿情回應,進一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對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探索已經列入政府議程中,在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導和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下,政府對輿情的回應速度、重視程度以及公眾的滿意度等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中國各地區之間的客觀條件差異較大,地方政府的輿情治理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針對不同地區應該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此外,影響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因素除了政府部門的硬件設施、軟件設備和人力資源等內部因素以外,還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如信息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結構等。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國31個省為研究對象,基于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維度,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探究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影響因素,以此找出影響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鍵因素,并從整體的視角出發,采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研究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以期為政府輿情治理的提升提供建議和參考。
1 文獻回顧
1.1 政府輿情治理影響因素研究評述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網絡輿情事件頻繁爆發,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提高輿情治理能力,然而效果并不顯著,探究影響政府輿情治理的影響因素,是當前政府輿情治理的主要任務之一,學者們對政府輿情治理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外部影響因素研究,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擁有網絡輿情數據主權,就能夠對輿情事件進行準確地監測、分析、預測,大數據技術是影響輿情治理能力的關鍵[6],政府輿情治理需要法律法規的保障,互聯網技術水平和人才隊伍素質是影響政府輿情治理的因素之一[7],要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注重對媒體平臺的治理[8],在信息時代,輿情治理的主體不僅僅是政府,還需要媒體、公眾的廣泛參與,他們也是影響政府輿情治理的關鍵因素[9],安全管理、中央精神、社會治理、信息化建設與發展、行業治理是影響政府輿情治理的核心要素[10]。第二,內部影響因素研究,政府內部對輿情的重視程度、軟硬件配套情況、應急處置預案、政府信息公開等內部變量對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影響程度較大[11],輿情回應機制、監測技術和問責機制是影響政府輿情治理能力提升的因素[12],政府輿情治理的關鍵需要確定各部門的角色定位、權利義務、職責范圍[13],政府輿情治理過程中要明確治理對象、治理力度和治理向度[14],數據庫資源也影響政府輿情治理的效果,豐富的數據庫不僅能夠為政府輿情預測提供歷史數據,還能夠為科研提供原始資料[15]。
盡管學者們對政府輿情治理影響因素的研究越來越豐富,卻很少有學者把影響政府輿情治理的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放在一起研究,這就使得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缺乏對比。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單因素和組合因素的視角探討了影響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鍵因素,以期為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建議和參考。
1.2 政府輿情治理路徑研究評述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這給政府輿情治理帶來諸多阻礙,各級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探索輿情治理的路徑,學者們對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依法治理路徑,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相應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構建高效完善的輿情治理體系是現階段的剛性需求[16],輿情依法治理要堅持權利義務相統一、職權職責相對應、禁止權利(力)濫用、法律成長等原則[17],輿情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納入國家治理議程中[18],在依法治理輿情的主導下,也要提升媒體的自律水平和網民的道德素質[19]。第二,政府主導治理路徑,政府輿情治理的提升除了需要政府各部門自身素質的提高外,還需要媒體和網民的積極配合[20],政府需要改變輿情管理模式,由原來的壓制性管控模式向協商共建模式轉向,從輿情出現后的平復手段向輿情出現前和發生時的引導方式轉向[21],在輿情治理過程中,政府應該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構建完善的政策和措施[22],網民作為輿情治理的主要對象,政府應該關注網民情緒,及時地疏通和引導,做好輿情信息普及工作[23]。第三,多元治理路徑,政府輿情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部門的積極配合,構建協同聯動的運作機制[24],輿情治理除了需要法律法規作為保障以外,還需要行業自律、技術支持、公眾監督等多元主體合作模式[25],在實施多元治理策略時,要簡化治理層級,確定治理角色,設置優先等級,保障多元治理策略的高效運行[26]。
綜上所述,學者們對政府輿情治理路徑的研究,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研究不斷深入,政府輿情治理體系逐步完善,為政府輿情治理實踐提供了諸多有價值的建議。但是,由于我國地方政府的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一些政策并不能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目前的研究并沒有對不同地域的政府輿情治理路徑進行探索,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國31個省為研究對象,研究適合不同地區的政府輿情治理可持續發展模式。
1)教育結構、城鄉結構、經濟發展指數、產業結構指數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處于中度關聯等級。其中,教育結構和城鄉結構屬于人口結構系統指標,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分別為0.7417、0.7903,表明教育結構和城鄉結構在政府輿情治理中的作用不明顯。在自媒體時代,互聯網的進入門檻幾乎為零,對教育程度的要求很低,據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小學及以下學歷網民的占比達到了16.2%,初中學歷網民占比為37.9%,由此可見,教育程度并不是限制網民的條件,因此,教育程度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不高,再次印證了本研究的分析結果。城鎮化建設縮短了城鄉之間的差距,在我國農村網民占比27%,城鎮網民占比73%,城鄉之間互聯網應用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商務金融、網絡理財、網約車、外賣等方面,而在即時通訊、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基礎類應用的差異較小,因此,城鄉結構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不明顯。經濟發展指數和產業結構指數屬于信息經濟發展系統指標,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分別為0.7304、0.7930,表明經濟發展指數和產業結構指數在政府輿情治理中的作用不明顯。由收集的數據可知,北京、上海的經濟發展指數為0.6633、0.6465,位于全國經濟發展的第1位和第2位,而政務微博競爭力為57.77、54.52,分別位于第14位和第18位,可見,經濟發展指數并不是影響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鍵指標。產業結構指數反映的是某一地區產業結構適應信息社會需要的程度,更多的是指企業層面,而政府輿情治理更多的是面對廣大人民群眾,因此,產業結構指數對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影響并不顯著。
2)年齡結構、性別結構、人力資源指數、發展方式指數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處于高度關聯等級。其中,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屬于人口結構系統指標,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分別為0.8325、0.8341,表明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在政府輿情治理中的作用明顯。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20~59歲網民占比達到71.9%,再加上這部分群體已形成成熟的認知體系,能夠在網絡輿情事件中獨立地發表觀點,因此,勞動力群體依然是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鍵。在網絡輿情事件中,男性和女性關注的焦點是不同的,男性更側重于軍事、金融、科技等領域的輿情事件,而女性則更多地關注娛樂、購物、品牌等領域的輿情事件,因此,政府在輿情治理中,性別結構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力資源指數和發展方式指數屬于信息經濟發展系統指標,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分別為0.8241、0.8495,表明人力資源指數和發展方式指數在政府輿情治理中的作用明顯。人力資源指數反映了人力資源積累和勞動者素質提升,隨著公眾基本素質的提高,公眾對于輿情事件的觀點會更有深度,更不容易受他人的影響和煽動,更有利于政府輿情的治理。發展方式指數主要是衡量地區研發、創新和能效發展情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帶血”的GDP逐漸退出,創新和環保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主流,政府加強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能夠為公眾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而且能夠樹立政府公信力,有助于政府社會治理的進一步推進。
3)規模結構、傳播力、服務力、互動力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處于極度關聯等級。其中,規模結構屬于人口結構系統指標,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為0.9105,表明規模結構是影響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核心指標。人口規模結構是衡量某一地區人口密度的大小,政府輿情治理的對象是公眾,較高的人口密度更有利于政府管理,便于線下與線上輿情治理的融合,因此,規模結構是影響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鍵因素。傳播力、服務力、互動力屬于政府輿情治理系統指標,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分別為0.9736、0.9526、0.9587,3個內部影響因素的關聯度都超過了0.95,表明內部因素是影響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核心指標。在影響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維度的12個指標中,內部因素的3個指標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最高,由此可知,政府輿情治理的關鍵在于內部結構的調整。
3.2 定性比較分析
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探索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以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為結果變量,以年齡結構、性別結構、規模結構、人力資源指數、發展方式指數、傳播力、服務力、互動力為條件變量,設置最大值為完全隸屬閾值,均值為交叉點閾值,最小值為完全不隸屬閾值。各因素描述性統計分析與校準函數如表4所示。
由灰色關聯分析的結果可知,規模結構、傳播力、服務力、互動力是影響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灰色關聯分析僅僅考慮兩個指標的數值關系,而忽視各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在現實實踐中,單個因素不可能獨立存在,各因素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單個變量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較高,但是,當各因素組合在一起時,該因素未必還能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保持較高的關聯度。因此,本研究在灰色關聯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基于系統的視角,分析不同因素組合對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影響,探索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各路徑的一致性和總體的一致性都大于0.8,表明所得到的解具有較高的可信度。發展方式指數、服務力、互動力是核心條件,年齡結構、性別結構、規模結構、人力資源指數、傳播力是邊緣條件,由5條導致高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可總結出3種可持續發展模式,如下。
1)模式1:如路徑1,“發展方式指數”核心條件主導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該模式所覆蓋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福建、重慶,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福建是我國東部地區省份,占比為85.71%,重慶是我國西部地區省份,占比為14.29%,可知,該模式更適合我國東部地區省份。相對來說,我國東部地區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資源也比較齊全,因此,內部因素
并不是影響東部地區省份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東部地區省份的政府輿情治理的關鍵不在于內部因素的提高,而在于外部因素,政府需要提高外部因素水平,樹立政府公信力,贏得公眾的信任和滿意,從而進一步推動輿情治理工作。而發展方式指數主要是衡量地區研發、創新和能效發展情況,科技創新和環保節能是現階段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政府提高發展方式指數,不僅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而且能夠獲得公眾的認可。
2)模式2:如路徑2、路徑3、路徑5,“內部因素+人口結構”條件主導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該模式所覆蓋的省份有:河南、山東、四川、廣東、安徽、河北、湖北、湖南、江西、遼寧、內蒙古、云南、寧夏、廣西,其中,以2017年的數據為例,河南、山東、四川、廣東、安徽、河北、湖北、湖南、江西、遼寧、云南、廣西的總人口數都在4 000萬以上,占比為85.71%,可知,該模式更適合我國人口大省地區。針對人口大省地區,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發展除了需要內部因素的提升,如軟硬件資源的投入、組織的內部聯動性、與公眾的互動程度等,還需要特別注意人口結構因素對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影響,如年齡結構、人口規模等。
3)模式3:路徑4,“互動力+人力資源”條件主導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該模式所覆蓋的省份有:陜西、新疆、甘肅,都屬于我國西北地區的省份,可知,該模式更適合我國西北地區省份。相對來說,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技術等發展水平較低,政府輿情治理機制還不夠完善,還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對輿情治理的重視。互動力是測度政府與公眾的溝通力,輿情治理的對象是公眾,輿情治理的有效方式是疏通引導,而不是堵塞封閉,因此,政府需要與公眾保持密切的溝通和交流。從輿情的監測、調控到預測,不僅需要技術和設備資源的支撐,還需要人力資源的供給,因此,政府需要構建合理的人才引進機制,為政府輿情治理提供優秀的人才。
4 結論與建議
4.1 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采用灰色關聯分析與定性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混合方法,基于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維度,探究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影響因素,收集2017年我國31個省份的相關數據,運用MATLAB軟件編程,實現灰色關聯分析算法,計算政府輿情治理能力與各個影響因素的關聯度。在灰色關聯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基于系統的視角,分析不同因素組合對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影響,探索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得出如下結論與建議。
1)提升內部因素是前提保障,外部因素起輔助作用
由灰色關聯分析的結果可知,內部因素的3個指標傳播力、服務力、互動力,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分別為0.9736、0.9526、0.9587,3個內部影響因素的關聯度都超過了0.95,可知,內部因素是影響政府輿情治理的關鍵要素,是提高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外部因素中,除了規模結構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超過0.9外,其他指標與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關聯度都低于0.85。因此,外部因素在政府輿情治理過程中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探索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第一,建立完善的輿情治理體系,提高政府輿情重視程度。輿情萌芽期,政府應該及時準確地回應輿情事件,盡量把輿情扼殺在萌芽期,創造健康的網絡環境;輿情爆發期,政府內部應該構建聯動機制,實時監測輿情熱度,適當地引導網民情緒,避免輿情事件的進一步發展;輿情衰退期,政府應該密切關注公眾的情感變化和輿情的發展走向,保持與公眾的溝通與聯系,以防止輿情二次爆發。第二,做好政府本職工作,樹立政府公信力。針對人口結構系統,根據地區人口結構特征,建設與之匹配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降低互聯網進入壁壘,為廣大人民帶來更多的便利;針對信息經濟發展系統,政府應該加強互聯網與地區經濟的結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為人民建設健康的生活環境,樹立政府公信力,有助于政府社會治理的進一步推進。
2)加大對輿情治理技術的研發,構建輿情云治理模式
由定性比較分析的結果可知,模式1由發展方式指數核心條件主導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所覆蓋的省份中我國東部地區省份占比為85.71%,可知,該模式更適合我國東部地區省份。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探索東部地區省份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第一,政府應加大對輿情治理技術的研發。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輿情治理技術的投資和扶持力度,對于大數據時代的輿情治理而言,技術創新十分重要,技術領先就能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輿情治理中運用先進的技術,準確地把握輿情的發展趨勢。第二,構建政府輿情云治理模式。首先要把全國各省的輿情治理事務都上云管理,實現東西部地區資源共享,彌補經濟不發達地區技術和管理上的欠缺,此外,政府在輿情云治理體系中可以加入網民、媒體、社會組織模塊,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網絡輿情治理模式。
3)人口大省地區要注重政府內部因素與人口結構因素的結合,提高輿情治理能力
由定性比較分析的結果可知,模式2由“內部因素+人口結構”條件主導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總人口數都在4 000萬以上的省份占比為85.71%,可知,該模式更適合我國人口大省地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探索人口大省地區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第一,構建政府內部聯動機制,提高政府輿情應對能力。由于網絡輿情事件爆發的突發性和快速性,需要政府部門保持高效的運轉,各部門之間保持密切的配合,各司其職,共同應對突發輿情事件;第二,政府在制定輿情治理策略時,需要考慮到人口結構因素的影響,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受眾群體制定針對性的治理策略,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除了要疏導線上網民的情緒,還需要做好線下公眾的工作。
4)搭建公眾輿情反映渠道,提高政府輿情治理人員的素養
由定性比較分析的結果可知,模式3由“互動力+人力資源”條件主導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所覆蓋的省份都屬于我國西北地區的省份,可知,該模式更適合我國西北地區省份。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探索西北地區省份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第一,搭建公眾輿情反映渠道。在政府公務網站上應該設置一個專門模塊,或是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提供一些渠道,供公眾反映政府輿情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于政府部門及時發現不足,提高輿情治理的效率和效果;第二,提高政府輿情治理人員素養。定期對政府輿情治理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對于網絡輿情應對時的回應話語、處理技巧、媒體提問等進行系統的培訓,還需要引入專業的計算機人才,做政府輿情應對的堅實后盾。
4.2 研究意義與貢獻
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麥克風的時代已經開啟,網絡是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環境的復雜化給政府輿情治理帶來很大的壓力,探索政府輿情治理的影響因素,尋求政府輿情治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第一,為政府輿情治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基于單因素和組合因素的視角探討了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第二,采用灰色關聯分析與定性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混合方法,基于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維度,探究政府輿情治理能力的影響因素,為政府輿情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第三,提出了分別適合我國東部省會、人口大省地區、西北地區省份的3種可持續發展模式,有助于地方政府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措施。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CNNIC發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2]Zhang M,Wang W.Study on Public Opinion Propagation in Self Media Age Based on Time Delay Differential Model[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7,122:486-493.
[3]E H,Hu Y,Peng H,et al.Theme and Sentiment Analysis Model of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Based o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J].Chaos,Solitons & Fractals,2019,121:160-167.
[4]Milagros F G,Jonathan J M,Silvia G M,et al.Differentiating Users By Language and Location Estimation in Sentiment Analisys of Informal Text During Major Public Event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9,117:15-28.
[5]Chen M Y,Chen T H.Modeling Public Mood and Emotion:Blog and News Sentiment and Socio-economic Phenomena[J].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19,96:692-699.
[6]蔡立輝,楊欣翥.大數據在社會輿情監測與決策制定中的應用研究[J].行政論壇,2015,22(2):1-10.
[7]劉偉.論轉型時期我國網絡輿情治理的思路與對策[J].理論與改革,2016,(3):93-101.
[8]劉怡君,蔣文靜,陳思佳.中國網絡輿情治理的主客體實證分析——基于1997—2016年網絡輿情治理政策[J].管理評論,2017,29(11):227-239.
[9]劉楠.治理網絡輿情,政府該如何著手[J].人民論壇,2018,(9):116-117.
[10]馬靜.基于扎根理論的中國網絡輿情治理影響因素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8,26(11):103-107.
[11]高航.政府輿情應對能力系統動力學建模與仿真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2):133-138.
[12]劉涇.新媒體時代政府網絡輿情治理模式創新研究[J].情報科學,2018,36(12):66-70,89.
[13]張玉亮,楊英甲.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治理的角色、功能及制度實現[J].現代情報,2018,38(12):26-31.
[14]張權.網絡輿情治理象限:由總體目標到參照標準[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72(2):175-183.
[15]王潤玨.信息時代的輿情特征與政府應對機制建設路徑研究[J].情報雜志,2019,38(7):111-114,145.
[16]馬荔.新媒體視域下網絡輿情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關系及治理路徑——基于博弈論的視角[J].江淮論壇,2015,(3):106-109.
[17]趙秋雁.論社會輿情治理的法理基礎和實施路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141-149.
[18]王立峰,韓建力.構建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應對網絡輿情治理風險的有效路徑[J].理論月刊,2018,(8):182-188.
[19]曹海軍.非傳統安全視角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及其消解[J].河南社會科學,2019,27(8):10-16.
[20]周廣艷,張亦工.網絡輿情突發事件治理:國際視野與中國路徑[J].山東社會科學,2016,(1):107-111.
[21]王炎龍.大數據背景下城市災難事件輿情治理研究及路徑轉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12):162-166.
[22]韓永軍,詹成大.網絡輿情治理的政府供給側改革路徑研究[J].理論月刊,2017,(2):163-167.
[23]田進,張明垚.棱鏡折射:網絡輿情的生成邏輯與內容層次——基于“出租車罷運事件”的扎根理論分析[J].情報科學,2019,37(8):38-43,55.
[24]陳果.邊疆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危機治理路徑研究[J].政治學研究,2016,(4):91-100,127-128.
[25]唐惠敏,范和生.網絡輿情的生態治理與政府職責[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7,18(2):95-103.
[26]張權,燕繼榮.中國網絡輿情治理的系統分析與善治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8,(9):21-29.
[27]鄧聚龍.灰色系統基本方法[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7:34-42.
[28]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第5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65-87.
[29]梁樹廣,呂曉,張延輝.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耦合演進的時空特征——基于中國時間序列與31個省份面板數據的灰色關聯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9,(2):54-61.
[30]歐陽越秀,嚴奕楊,李夏晴.我國財產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管理問題研究——基于內控視角及灰色關聯分析法[J].保險研究,2019,(2):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