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摘要: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它都為我國仁人志士所推崇。無論是古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還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都無不體現著自己我輩中國人推己及人,對國家、社會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大學生是新興的朝陽、是國家這艘巨輪在時代的浪潮中航行的舵手,因此,家國情懷是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也必須是大學政治教學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揭示家國情懷的內涵,進而從其現狀著手,具體探討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 家國情懷 培養路徑
引言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家國情懷是人對家鄉的依戀、對國家高度的認同感與使命感。家國情懷之所以可稱之為一種情懷,與其深厚的內涵密不可分。其內涵主要可以從家庭層面和國家層面考慮。
一、家國情懷的內涵
家國情懷的內涵主要分為家庭層面和國家層面。從家庭層面來看,家國情懷主要是孕育在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對故土的眷戀。由于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培養,所以這種眷戀是與生俱來的,這也就可以解釋許多人離家多年后再見故土,縱使千變萬化也仍覺得分外親切[ 1 ]。這種鄉愁的流露本質上仍是一種文化自覺。從國家層面來看,家國情懷指的是個人由對自己所在的家庭、鄉土的眷戀上升到對自己國家的熱愛。這是一種情感凝聚的表現,是個人的惻隱之心以及仁愛之心的進一步升華,它是個人內化于心的情感。
二、大學生家國情懷的現狀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但新的發展階段也帶來了新考驗,大學青年是時代的主力軍,必須賡續奮斗,用青春譜寫時代的篇章。而思想是助推行動的前提,若要使大學生以己之力推動國家的發展,必須使他們在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視,這種重視即體現為家國情懷[ 2 ]。在大學思政教育中,家國情懷教育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仍存在著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學內容不夠充分等問題。除此之外,我們如今處于信息時代,新媒體傳播的內容魚龍混雜,而初入社會的大學生見識尚少,極易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因此,家國情懷的教育應不僅僅局限于學校,而是應當由高校與社會、家庭攜起手來,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國情懷教學氛圍。
三、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內容
大學生由于身在高校,其對家國情懷“家”的理解便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家庭。因此,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具體內容應當包括:對家庭承擔的責任、熱愛自己的學校、擁護中國共產黨、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利他之心、大局精神。
四、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路徑
1.以大學課堂作為主渠道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
在大學課堂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主要在于幫助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夠見利忘義、唯利是圖。而這些基本素質也是大學生今后走出高校這一象牙塔,在社會安身立命的必要條件。在大學課堂中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不僅離不開相關教師在思政課中進行深入講解,更離不開其他專業課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價值觀念的正確引導。雖然當今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但課堂依舊是他們學習的主要陣地。因此,高校的各思政課教師的備課必須充分,并要做到結合大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傳授[ 3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我國自古認可一個詞語“國強民富”,國強與民富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但它們互相推動、密不可分。人民富裕后國家集體經濟力量就會更雄厚,國家就會強大。反之一個綜合國力強的國家,才能夠抵擋外侮侵略,才能夠為本國人民提供足夠的安全感,才能保障人民過上安定、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而今擁有的美好生活離不開祖國母親的庇護,因此任何有意分裂中國的人都應當被視為敵對,中國人必然與之斗爭到底。除了思政課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直接、正面的家國情懷教育,其他專業課教師同樣責無旁貸。大學生正處于智力發展的黃金期,但其思想卻極其單純。基于這一特點,專業課教師要在教授專業課的過程中為學生滲透思想:自己如今所學的知識、技術都是為了建設自己的祖國,造福我國的人民,必須遠離任何有意通過利益驅使妄圖分裂我們與祖國關系的敵對分子。
2.以經典著作為載體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
通過選修課、讀書會等方式引導大學生閱讀如: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傳統的、經得起時間沉淀的經典著作對于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同樣大有裨益。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不僅是由于其歷史悠久,更是由于其字里行間蘊含著豐富的信息,這些信息濃縮成的道理,對于今人為人處世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大學中以經典著作作為載體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可以采用多樣的形式。如在選修課中,教師可以帶讀經典著作,《史記》曾被魯迅先生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本沉淀千年的歷史著作便可以讓我們從中品味到家國情懷。例如其中《陳涉世家》向我們展示了秦朝末期陳勝、吳廣等人為反抗秦二世的暴政,作出了一系列足智多謀的舉動[ 4 ]。這些人明白自己的行為可能會面對死亡的威脅,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當確信自己一個人的犧牲可能換來整個國家的安寧時,他們義無反顧、舍生忘死,他們將家國情懷濃縮成激勵自己奮起反抗的力量,用生命書寫著對生命、對國土的愛。也因此,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將其列入世家。通過經典著作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還可以借助大學特有的學生會、社團等活動載體。例如可以提倡學習部向同學們介紹并推薦有關家國情懷的經典著作,設立經典閱讀圖書角等。宣傳部可以在校園宣傳欄多張貼一些從經典作品中節選的精彩故事。社團中的國學社要充分展現自己的社團優勢,引導社團內同學向其他同學推薦有關經典作品。大學校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因此加強學生間的互動對于培養家國情懷也十分 重要。
3.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愛國活動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
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踐行內心家國情懷即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作為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愛國活動培育他們的家國情懷,具體培育策略有兩種:
(1)組織學生開展校園“微志愿”活動
高校是大學生日常活動的場所,從某種程度而言,其也是“家”的一部分。培育學生家國情懷,首先要教導其熱愛自己的學校,并為學校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其次,高校要讓同學們將這種情懷踐行到實際行動當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微志愿”活動,即讓學生將對學校的熱愛踐行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具體如隨手撿起一片垃圾、幫助進行校園大掃除、在網絡媒體中發表贊美母校的作品等。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足以使高校大學生對母校的熱愛之情得以升華。
(2)鼓勵學生下鄉參加社會實踐
我校曾舉辦了多種多樣的高校學生下鄉活動,旨在讓高校學生將自己的所學知識服務于社會。例如:讓學生到農村向基層農民傳授農技知識,鼓勵學生到農村宣講紅色事跡,安排學生向家庭貧困者提供愛心服務等。鼓勵學生參加諸如此類社會實踐同樣離不開高校科學化、規范化的引導。在實踐活動實施前告知同學們此次活動的目的是幫助他人,使社會更加充滿愛。正確的引導方向是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前提。
家國情懷是公民個體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是一種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當代大學生是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見證者、參與者,肩負著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重大歷史使命。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我們吉林省高校的大學生們更是青年中的先進分子,通過其示范引領和模范作用的發揮,可以極大地提升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能全身心投入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中去。
青年是國家前進的主力軍,而大學生的體力智力又處于黃金期,更是青年的主體,他們也必將是國家發展的棟梁。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同樣也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信隨著人們的共同努力,當代大學生在今后定能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系吉林省團省委2021年吉林省青少年發展研究資助;項目編號:2021jqy138)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劉璐.當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研究[D].河南大學,2017.
[2]毛奎.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9.
[3]高斌.家國情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徑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8.
[4]張波.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策略[J].人民論壇,2019,29: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