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虎 任昱橋 唐芳
摘要:運用圖像分析學的方法研究殘荷系列油畫創作,將當時的創作心理與圖像分析的方法緊密結合,不僅注重情感的表達,也注重油畫創作過程中精神層次的研究。從傳統到當代,對抽象主義進行探索和分析,從生活談創作,將藝術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
關鍵詞:圖像學;傳統繪畫;色彩;社會生活
一、圖像學的研究背景和方法
波蘭美術史家比亞諾斯托奇曾廣泛利用圖像規律,證實形式主義與圖像的固有矛盾是不存在的,他對美術史的寫作以及巴洛克、洛可可等術語的歷史發展感興趣,為圖像志與圖像學的詞條作了清晰的撰寫,為人們了解圖像學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貢布里希在《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一書中指出,圖像學的研究要點是“研究物象有寓意和象征用法中的功能,研究它們可稱為‘不可見的觀念世界’的指稱作用”。從歷史看,圖像學方法是針對過往藝術的解讀,對不同藝術領域的發展具有啟發性。在用圖像學解讀繪畫時,需要仔細觀察。圖像學是一門輔助科學,旨在使主題的分類、描述和解釋更形象。筆者在學習、掌握了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后,將油畫創作中的作品元素提取并分類,再進行深層次的創作。
二、運用圖像學分析方法并結合創作
圖像學是圖像志的前提。圖像志是一門通過研究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內容來闡釋作品的意義、符號、象征和諷喻含義的學科。對比圖像志,圖像學的研究分析方法大有不同,圖像學研究方法有三個步驟:描述、分析與解釋。下面結合系列油畫《殘荷》逐一展開。
首先,從描述的角度出發,筆者在收集素材時,看到熊明老師的荷葉題材油畫《殘荷》葉子和蓮蓬形象逼真,形態優美,整個畫面細膩唯美,充滿詩意。著名油畫家全山石說:“其實油畫的印刷品與原作是有天壤之別的……油畫的真正奧妙及美感、質感、觸感、色感等,這種感覺只有在原作里面才能體現出油畫本體語言的魅力、油畫質感的魅力。”
其次,從分析和描述角度,原作是用油畫的厚涂法繪制而成的,蓮蓬和荷葉的顏料被堆得很厚,有著強烈的質感和觸感,當人與畫的距離恰到好處時,光和色通過視覺產生混合效應,呈現出肌理細膩、渾然天成的美感。
在對繪畫進行描述與分析后,筆者也有了對自身創作的解釋。筆者在創作前將色調確定下來,分別解釋了紅色調、綠色調、古銅色調、藍色調的運用,為后期藝術創作作好鋪墊。在第一幅以古銅色調為主的池塘殘荷作品中,筆者分別選取了睡荷、彎荷、側荷等姿態進行描繪,畫面主要顏色有紅色和綠色,對顏色進一步解釋,綠色也有主次之分,色彩運用純度更高。站在圖像分析學的角度來看,描述、分析和解釋的統一運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運用圖像分析的方法探索傳統繪畫形式
許多藝術家都探索過殘荷題材,多數作品畫面色調深沉,表現出一種憂傷、悲愁的情感。殘荷的凋零,是命定的歸宿,是又一個開始。熊明的《殘荷》,在繪畫形式上,采用焦點透視構圖,一眼就能看到畫面重心,這也是形式上的特色。對于畫面的虛實關系分析也是有輕有重,有張有弛。此外,在畫面素材選取上,用相似物體進行繪畫,形式語言異常豐富。在語言色彩上,畫面整體顏色呈冷色調,藍綠色調的搭配運用賦予畫面生機勃勃的力量,主體物殘荷的顏色則是以黃色調為主,褐色為輔。畫面中多處留白,讓空間更豐富,形式語言相當精彩。作者在處理的過程中,以一種色調為主,用另一種互補色點綴,如畫面中殘荷枝干上的紅蜻蜓,就是綠水的烘托。畫面對投影的運用,使用了一抹一抹的紅色,似魚非魚,這是畫家運用圖像學研究方法中的分析法考究畫面顏色與主體層次。畫家在創作中,為物象增添了象征性。畫面并不需要讓人眼花繚亂,使用清楚明了的色調,漸變色運用得當,就可以成就一幅優秀的繪畫作品。
近當代藝術油畫轉向抽象主義的內容越來越多,多以線、面來表現。仔細觀察當代名家藝術作品,可以發現很多作品的顏色運用都比較巧妙,黑色與白色,紅色與綠色,黃色與灰色都相得益彰。近現代畫家的多數繪畫呈灰色或者暗色,如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無論是人物還是風景靜物,都呈灰色。雖是殘荷創作,但熊明在背景處理上給予殘荷一種明亮的生命氣息,用意不僅在于對池塘殘荷的寫生,也是經過描繪與思考,借顏色表達形式,用色彩語言來烘托畫面重心。
四、繪畫圖像的理解與創作
繪畫圖像是什么?這個問題在藝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筆者認為,繪畫圖像藝術只在一定的范圍內才有意義,在人們感興趣的關注下才有意義。筆者對繪畫圖像的理解是多角度的,因為審美趣味本就是多樣和可變的。只有在人的關注下,繪畫圖像才能體現每個人對創作的態度和看法。不同風格的畫家對同樣的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如造型方法、表現手段,創作思維等,不同的手法帶來不同的藝術效果。古典主義、現代抽象繪畫、波普藝術,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法傳達給觀眾某種信息,繪畫圖像僅是表達某一含義的符號。

五、圖像學分析方法—探索殘荷系列
圖像分析角度要求創作形式足夠豐富,畫面構圖、色彩都要有獨特的藝術語言。筆者在首次完成《殘荷》系列的創作之后,便更加注重應用圖像式的形式語言。藝術主題以殘荷分析展開,從具象到抽象,從面到線,從線到點,尋找藝術形式,這幅作品是以綜合材料繪畫,畫面主體物為人物頭像,以紙板為綜合材料,為各種荷葉上色,在繪畫的過程中注意畫面構圖,畫面中殘荷占很大的面積,池塘里有多種元素,包括枝葉、凋花,朵朵落花襯托殘荷。殘荷顏色以黃綠色為主,在選材上突破了傳統的色彩表現,相比之下,畫面更加豐富和神秘,采用了19世紀點彩派的畫法呈現最后效果。藝術貴在創新,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藝術語言,筆者在構思時為畫面賦予生機,能更深層次地表達感受,這是對圖像學的升華,突破了外在形式,在語言上也有所側重。
從油畫到綜合材料的結合嘗試,用常見的紙板作為荷葉的主體,紙板也需經過加工方能采用。圖像學分析要符合敘述事物的特性、形象、主題分類和描寫手法。對于荷葉主題的創作,筆者改變其植物的特性,不改動環境,在創作材料上作文章。筆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對人物頭像與殘荷這兩個元素作藝術解釋,兩相結合。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通過畫面表達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樣會使畫面的效果有一絲神秘感。
六、傳統古典主義與自然圖像的結合
大自然中的景色,經過畫家構思和改良藝術方法,才會出現于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中。理性使藝術崇高,真正的藝術家與僅以技巧為事的工匠判然有別,他們能在頃刻之間便制造出富有美感的效果,使作品意味深長又富有詩意。這些都是無法憑借機械和重復實現的。研究圖像與自然的表面聯系是遠遠不夠的,創作者還要具備堅實的繪畫基礎,從研究層面完善系統的藝術構思。當一幅作品有了自己的藝術語言,在色彩上有著高于自然的突破,就可以創造美學價值。
作者簡介
張賢虎,1998年7月生,男,漢族,安徽六安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2020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任昱橋,1996年11月生,女,漢族,山西臨汾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2020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唐芳,1997年9月生,女,土家族,貴州銅仁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2020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
參考文獻
[1]劉思聰.回到生活的藝術—簡述比格爾的先鋒派理論[J].文藝評論,2006(5):28-33.
[2]劉海.流行文化:作為“情感場”中后現代“情感消費”場域論[J].蘭州學刊,2010(3):217-220.
[3]杜吉剛.文學自律問題—20世紀西方形式主義文論對唯美主義詩學的承繼與推進[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57-61.
[4]李勝清.藝術形式的意識形態含義解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50-54.
[5]陶東風.流行文化呼喚新的研究范式—兼談藝術的自主性問題[J].文藝研究,2001(5):10-14.
[6]陳文紅.在“藝術”之外思考藝術[J].文藝研究,2005(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