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鵬 吳濤 李曉渝
摘 要:企業社會責任一直以來都是政府、社會和企業關注的焦點。本文以2012~2018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缺失與財務績效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實證檢驗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越高,社會責任缺失情況越少,企業財務績效提升越明顯。內部控制質量對財務績效具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且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本文研究結論對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及時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缺失;財務績效;內部控制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92(2021)01-0017-07doi:10.11847/fj.40.1.17
Abstract: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enterprises. Taking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from 2012 to 2018 as sampl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social ir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 less of social irresponsib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has a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conclusion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enterprises to actively undertak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imely disclo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Key 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social irresponsibility;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ternal control
1 引言
長期以來,企業社會責任都是政府、社會和企業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對企業以及利益相關者群體來說,他們在進行相關決策時,除了考慮傳統財務等信息的影響外,還往往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1,2]。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企業在社會、環境等方面的信息。畢馬威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約4500家企業中有75%以上的企業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然而,我國監管部門并沒有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的形式作出強制性要求,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企業的自愿行為。從當前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可以發現,多數企業會有選擇地披露積極的社會責任信息,而對相對負面的社會責任信息在報告中卻很少披露,從而造成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不高。那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的質量如何,對財務績效會有什么樣的影響,現有文獻尚未給出明確的答復。
從當前我國市場背景來看,盡管政府對市場的監管未有放松,企業仍處于市場主體地位,推動著市場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良好的市場環境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資本的逐利性動機也正逐漸抬頭,同時也由于對企業的約束不夠全面,造成社會責任缺失現象和行為經常性發生。社會責任缺失日益成為我國企業中矛盾的關鍵點,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也越來越不容樂觀,甚至影響到企業績效和價值的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復雜性的概念,涉及到很多社會、環境等問題,不可能一次性全部解決,但社會責任缺失卻是公眾最為關注,最為緊迫的問題。那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與社會責任缺失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系?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較高時,企業是會掩蓋社會責任缺失行為還是會減少社會責任缺失行為,進而會對財務績效產生何種影響,這些問題都是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從以往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改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的情況。內部控制作為企業最為重要的內部治理機制,已有研究發現其對企業風險、績效等的積極效用[3,4]。因此,本文將內部控制質量引入研究模型。
本研究的創新貢獻在于:(1)以往文獻多集中于對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鮮有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角度進行研究,本文則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拓展了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視角。(2)社會責任缺失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較差的重要表現,現有研究對其影響因素的關注較少,本文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對社會責任缺失的影響效果,彌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3)引入內部控制作為調節變量,社會責任缺失作為中介變量,構建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財務績效影響的理論框架并進行了實證分析,為企業管理者行為決策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2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2.1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財務績效關系
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履行對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的披露可以看做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重要表現。社會責任報告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企業界和學術界的關注。當前為數不多有關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研究中,多是對其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的探討。Knox等[5]研究發現,基于富時指數(FTSE)數據,規模更大的公司更愿意發布社會責任報告。Roberts[6]的研究認為,利益相關者情況、企業經營業績等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Dhaliwal等[7,8]認為,企業自愿發布社會責任報告能夠有效降低權益成本,且社會責任報告與分析師預測偏差之間呈負向作用。Lu等[9]的研究表明,社會責任報告增加了企業現金持有的邊際價值。我國學者也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展開了相關方面的研究。孟曉俊等[10]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企業資本成本的關系研究發現,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越高,企業的資本成本越低。曹亞勇等[11]的研究認為,上市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對企業投資效率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財務績效的關系,本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信息向利益相關者發出了一種信號,傳遞了企業的利他性行為意愿。基于信號理論,當企業管理者信號意圖較強時,更有可能報告出更為實質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相較于象征性的信息披露行為,實質性的信息披露雖然可能會自揭其短,但會向利益相關者傳遞出企業值得信賴的信號[12]。從利益相關者角度看,較高的信號質量會讓利益相關者將企業視為誠實、合法和值得信賴的組織,對企業會更加信賴并給予更多的“回報”[13],如客戶愿意為企業產品和服務支付更高的價格,投資者愿意提供資金支持等[14],從而提升企業財務績效。Johnson[15]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能夠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陽鎮和許英杰[16]的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得越完善,企業財務績效表現得越好。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對財務績效具有顯著正向作用。
2.2 社會責任缺失的中介傳導效應
企業社會責任一直是各個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但是對于社會責任缺失(social irresponsibility)的研究相對較少。Armstrong[17]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是企業非法或雖然合法卻不道德的行為,會給社會造成一定的損失或者危害。如生產劣質產品、提供惡劣生產條件、偷稅漏稅、排污以及生產事故等,都是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表現。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對于利益相關者來說會帶來負面的結果,也即產生負外部性,甚至會對整個經濟系統造成不良的影響。一般來說,積極披露社會責任報告信息的企業重視社會回應和企業聲譽,更加會采取對社會責任負責的行為,同時盡力減少社會責任缺失的可能性。一旦出現社會責任缺失,企業為了挽回聲譽會更加積極地從事社會責任活動。此時,企業在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時會更主動地披露相關信息,降低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能夠有效降低社會責任缺失問題。
對企業而言,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對塑造企業正面形象具有顯著的影響。相對來說,社會責任缺失則會給企業帶來負面形象的評價。現有對社會責任缺失與財務績效關系的研究多采用事件法,分析相關事件發生的短時期內,資本市場對這些事件的反應[18]。社會責任缺失會損害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對企業聲譽帶來負面的影響,同時也增加了財務風險[19]。Muller和Krussl[20]認為,在市場中,那些有過社會責任缺失的企業會在危機來臨時遭受更為嚴重的市場反應,從而導致財務績效的下降。基于信號理論,當企業發生社會責任缺失行為時,將會向利益相關者傳遞出消極的信號,政府和監管部門會對企業加強管控甚至施以處罰,使企業財務績效受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被披露后,在短時間內很難挽回其負面形象評價,從而造成財務績效的下降。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 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對財務績效具有顯著負向作用。
通過以上論述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能夠有效降低社會責任缺失問題,而社會責任缺失對財務績效具有顯著負向促進作用。即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越高,社會責任缺失情況越少,企業財務績效提升越明顯,社會責任的中介傳導效應成立。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 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中介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
2.3 內部控制的調節效應
基于社會學理論,制度能夠緩解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沖突,以此實現社會效率和帕累托最優。因此,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夠緩解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沖突,并有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Beneish等[21]的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質量能夠提升企業績效水平。Ashbaugh-Skaife等[22]的實證研究也表明,內部控制質量越高,經營者的管理水平就越高,進而提升企業績效。葉陳剛等[23]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因此,可以認為,內部控制質量能夠顯著提升企業財務績效。同時,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風險問題的必要措施之一,能夠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從而進一步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湯曉建[24]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質量可以很好地調節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李志斌[25]的研究也發現內部控制質量對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作用效果的促進作用。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 內部控制質量對財務績效具有顯著正向作用。
H6 內部控制質量正向調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
綜上,本研究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3 實證研究設計
3.1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2~2018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并對樣本企業作了如下篩選:剔除金融類樣本企業,因為該類企業資本結構顯著異于其他類企業;剔除數據存在缺失的樣本企業;剔除ST和PT樣本企業;剔除兩地同時上市的樣本企業。最終獲取2867家企業24396個觀測值。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相關數據來自于和訊網、潤靈環球的社會責任信息,社會責任缺失數據主要通過手工搜集新浪財經、百度財經、企業網站以及國泰安數據庫,其他相關數據均來自于國泰安數據庫。最后對連續變量進行了1%的縮尾處理,以消除極端值的影響。
3.2 變量設計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CSRR)。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的測量方法一般有內容分析法、聲譽指數法以及兼顧兩者特點的方法。國外多采用KLD指數衡量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的質量,國內采用的衡量方法主要有潤靈環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評級、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社會責任評分等。由于社科院社會責任評價涉及企業較少且不全,參考張正勇等[26]的研究,本文采用潤靈環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評級數據庫中評級得分,并除以100后的數值衡量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
財務績效(FP)。對于財務績效的測量,一種是基于會計的方法,如總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一種是基于市場的方法,如托賓Q值[27]。考慮到我國資本市場的特殊性,采用基于會計的方法衡量更為合理。因此,本文選擇用ln總資產收益率(ROA)衡量財務績效。
企業社會責任缺失(CSIR)。國外研究一般使用KLD數據庫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程度進行衡量[28]。由于國內并沒有此類型的數據庫借鑒,本文參考KLD數據庫中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評價方法,按照K賦分的方式,選擇政府、社區、員工、客戶、環境等五個方面的不同項目進行賦分。對于每一個項目,如果符合規定的標準,賦值為“1”,否則為“0”,如果出現多次,則進行累積。賦值越高則表示社會責任缺失越多。內部控制(IC)。對于內部控制質量的測量,本文參照湯曉建[24]的研究,選取迪博·中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指數,并用其除以 1000后的數值衡量。控制變量(Controls)。除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缺失以及內部控制會對財務績效產生影響外,樣本企業自身特性也會影響財務績效。由此,本文對企業規模(Size)、獨董比例(Idp)、董事會規模(Bz)、托賓Q(TBQ)、資產負債率(Zf)、營業收入增長率(Gg)等變量進行了控制。同時本文還控制了年度(Year)和行業(Indu)啞變量。變量計算具體如表1所示。
4 實證結果分析
4.1 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
樣本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結果如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的最大值為90.12,最小值為10.86,平均值為38.33,說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差異較大。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最大值為6,最小值為0,均值為0.37,說明社會責任缺失行為在企業中普遍存在,且不同企業間差異較大。內部控制質量最大值為9.35,最小值為0,均值為6.08,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實施情況處于中等水平,且企業間差異較大。財務績效最大值為75.37,最小值為0,均值為1.59,說明不同企業間財務績效差異明顯。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與社會責任缺失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與財務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社會責任缺失與財務績效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內部控制質量與財務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分析結果初步證實了研究的部分假設。同時,本文發現所有變量的VIF值均不超過2,說明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4.2 假設檢驗結果
多元回歸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列(1)、列(4)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回歸,結果發現無論是未控制相關變量還是控制了相關變量,兩者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H1得到證實。列(2)、列(5)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與社會責任缺失關系的回歸,結果發現無論是未控制相關變量還是控制了相關變量,兩者的回歸系數均為負且在1%水平上顯著,H2得到證實。列(3)、列(6)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社會責任缺失與財務績效關系的綜合回歸,結果發現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與財務績效在10%水平上呈顯著負相關關系,H3得到證實;且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與財務績效雖然在1%水平上仍然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但其系數和t值均有所降低,故存在部分中介作用,H4得到證實。
調節效應回歸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列(1)、列(4)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回歸,前文已有論述。列(2)、列(5)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內部控制質量與財務績效關系的綜合回歸,結果發現無論是未控制相關變量還是控制了相關變量,內部控制與財務績效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H5得到證實。列(3)、列(6)為在列(2)、列(5)基礎上加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與內部控制交互項后的回歸,結果發現無論是未控制相關變量還是控制了相關變量,CSRR×IC在5%水平上均顯著為正,H6得到證實。
4.3 穩健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檢驗實證分析的可靠性,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穩健性檢驗:(1)在研究內部控制質量的調節效應時,容易受到樣本內生性問題的困擾。為了克服內生性問題,通過工具變量法進行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回歸,控制變量依舊是前文中的控制變量,檢驗結果穩健。(2)樣本中制造業數量占據了50%左右,且制造業的行業特征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的質量有顯著影響,因此,本文以制造業企業為樣本進行多元回歸,回歸結果依然穩健。
5 結論與管理建議
5.1 研究結論
社會是企業發展的“土壤”,企業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應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因此,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及時披露社會責任報告信息顯得越發重要。本文以2012~2018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缺失與財務績效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實證檢驗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越高,社會責任缺失情況越少,企業財務績效提升越明顯。內部控制質量對財務績效具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且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本文研究結論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提升財務績效,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5.2 管理建議
本文提出以下方面的管理建議:(1)合理制定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于企業來說,在制定社會責任報告時應主動、積極,而非外界強制。企業應結合自身發展狀況,對自身發展負責,與時代發展同步伐,同時參照證監會等相關信息披露政策,提高對社會責任的關注度,使其所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更加全面和完善,保證披露信息的準確性與真實性,逐步提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從而提升財務績效。對于政府和監管部門來說,要進一步完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公示,以規范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行為,促使企業合理制定和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避免社會責任缺失行為。企業在任何時候進行行為決策時,都應考慮社會責任缺失,避免踩紅線。企業應在社會責任體系中建立社會責任缺失的內部審查機制,在經營活動中排查社會責任缺失行為,為財務績效的提升掃清障礙。而政府和監管部門應對觸及法律和道德紅線的社會責任缺失行為進行懲戒,并建立社會責任黑名單制度,定期在主流媒體進行曝光,使企業不敢觸碰這條紅線。(3)提升內部控制質量。企業可從內部控制視角構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規范,并完善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監管。企業可在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加入社會責任評價的相關內容,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缺乏認證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內容“報喜不報憂”的缺陷。
5.3 研究局限性
本文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由于數據有限制,無法實證檢驗《基本規范》等制度變遷前后研究結論的可靠性。(2)盡管采取了工具變量法等方法,對樣本內生性問題進行了控制,但無法真正從根本上消除內生性問題,這對本文研究結論的說服力有一定的影響。(3)僅考慮了內部控制的調節效應,但對于外部市場因素所起的調節效應則沒有進行考量,以后研究中需要進一步從外部因素考慮邊界作用條件的發揮。
參 考 文 獻:
[1]Cormier D, Gordon I M, Magnan M.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contrasting management’s perceptions with rea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4, 49(2): 143-165.
[2]吉利,張正勇,毛洪濤.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體系構建——基于對信息使用者的問卷調查[J].會計研究,2013,(1):50-56.
[3]李志斌,章鐵生.內部控制、產權性質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17,(10):86-92.
[4]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W, Kinney W R , et al..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9, 47(1): 1-43.
[5]Knox S, Maklan S, French P.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xploring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and programme reporting across leading FTSE compan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5, 61(1): 7-28.
[6]Roberts R W.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an application of stakeholder theory[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2, 17(6): 595-612.
[7]Dhaliwal D S, Li O Z, Tsang A, et al.. 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initi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1, 86(1): 59-100.
[8]Dhaliwal D S, Radhakrishnan S, Tsang A, et al..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analyst forecast accuracy: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2, 87(3): 723-759.
[9]Lu L Y, Shailer G, Yu Y X.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and the value of cash holdings[J].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17, 26(4): 729-753.
[10]孟曉俊,肖作平,曲佳莉.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資本成本的互動關系——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的一個分析框架[J].會計研究,2010,(9):25-29.
[11]曹亞勇,王建瓊,于麗麗.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投資效率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2,(12):183-185.
[12]張兆國,李庚秦,劉曉霞.企業社會責任視角下幾個重大財務問題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2(6):794-799.
[13]Russo M V, Fouts P A.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4): 534-559.
[14]Marquis C, Qian 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in China: symbol or substa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4, 25(1) : 127-148.
[15]Johnson H H. Dose it pay to be goo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 Business Horizons 2003, 46(6): 34-40.
[16]陽鎮,許英杰.企業社會責任治理:成因、模式與機制[J].南大商學評論,2017,(4):145-174.
[17]Armstrong J S. Social irresponsibility 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77, 5(3): 185-213.
[18]Oikonomou I, Brooks C, Pavelin S.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on financial risk and utility: a longitudinal analysis[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12, 41(2): 483-515.
[19]Baron D P, Harjoto M A, Jo H.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Business and Politics, 2011, 13(2): 21-46.
[20]Muller A, Krussl R. Doing good deeds in times of need: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disaster don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32(9): 911-929.
[21]Beneish M D, Billings M B, Hodder L 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6, 83: 665-673.
[22]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W, Kinney W R, et al..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9, 47(1): 1-43.
[23]葉陳剛,裘麗,張立娟.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財務績效[J].審計研究,2016,(2):104-112.
[24]湯曉建.內部控制、制度環境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6,(2):85-104.
[25]李志斌.內部控制、實際控制人性質與社會責任履行——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經緯,2014,(5):109-114.
[26]張正勇,吉利,毛洪濤.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自愿披露的動機——以所有權性質為背景的經驗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2014,(7):21-27.
[27]Belkaou I A, Karpikp G. Determinants of the corporate decision to disclose social information[J].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1989, 2(1): 36-51.
[28]Charles K, Germann F, Grewal R. Washing away your sin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6, 80(2): 5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