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林
摘要: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關心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多次就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形勢下發展職業教育,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優化制度設計,著力解決好突出問題。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才競爭;高技能人才培養;技能考核評價
“當有一天青年學生們都愿意到職業院校學習,并從內心深處以身為技能人才而感到自豪時,離技能強國夢的實現就不遠了。”
這段話引用于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陳曉偉的一番話,這句話直擊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病灶。為什么我國技能勞動者比例如此低,高技能人才竟如此匱乏?中國14億人口,但全國技能勞動者1.65億人,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萬人,僅占技能勞動者總數的29%。技能勞動人才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產業發展和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瓶頸。
一、我國技能勞動者培養現狀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勞動者素質的競爭。而在我國,青年學生中愿意投入到職業院校學習的微乎其微,似乎在大多數家長和學生眼里,進入職業院校學習,就是無可奈何的選擇。進入職業院校學習就是沒出息,沒本事的人。在這樣的就業理念下,想要打造一支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前瞻性的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隊伍,是任重道遠的。
(1)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困境及原因
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家長心里有這么根深蒂固的想法的呢?究其原因,不外乎這幾點:1.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大而全”;2.企業參與辦學程度低;3.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受限;4.職業自豪感差,社會地位不高。
針對第一個矛盾,當今職業院校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專業設置的大而空,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企業產業發展需求,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無法適應市場的主流要求。教育教學活動也不符合實際培訓標準。所以必須加強產教融合,多渠道完善協同育人機制。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需求,構建校企協同培養機制,企業需提高參與率,以“產教協同”、“問題導向”、“市場驅動”為創新點,改革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基于產業發展完善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基于職業活動完善職業教育課程編制,基于職業特質優化職業教育教學行動,實現企業和職業院校“全流程”、“整鏈條”、“端對端”的技能人才培養。另外,圍繞制造業發展戰略需要,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培養急需緊缺技能人才,增強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前瞻性,完善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的區域布局。
(二)職業院校高水平師資欠缺
需要繼續加大職業院校高水平教師引進力度,獲得或培養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第一名的教師,可從外省市直接引進;對職業院校急需緊缺專業的學科帶頭人,通過了本市引進人才綜合評價的,可從外省市引進。
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動和區域合作機制,鼓勵高技能人才通過咨詢服務、技術攻關、項目引進等多種方式發揮作用,對企業、職業院校根據生產和教學需要引進、聘用的國外專家和留學生,享受本市有關人才的優惠政策。
二、高技能人才培養支撐對策
(1)樹立“人才資本”的觀念
針對第二個矛盾,中國是中國工人締造的中國,但在當今社會中,藍領工人在公眾的印象里,卻成為了吃苦受罪、勞累臟亂差的代表。青年學生無法從社會評價中的到自豪感和榮譽感。所以必須健全激勵機制,做好高技能人才服務保障工作。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努力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社會氛圍,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擇業觀。
(2)注重以“人本”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文化建設
所以必須大力推動主流報刊單位宣傳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宣傳闡釋、傳播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好“職業教育活動周”等重要載體,大力宣傳職業教育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成功范例;宣傳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的經驗做法;宣傳技能大賽、文明風采競賽等活動中的優秀學校、優秀師生;宣傳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跡和重要貢獻。叫響做實“大國工匠”品牌。
(3)構建高質量的技能考核評價體系,積極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大力加強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加大適應地區發展需要的新職業(工種)標準開發力度,及時更新、完善職業技能鑒定題庫。推進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管理工作,按照“統一標準、統一命題、統一考務和統一證書”的原則,優化運行機制,加強職業技能鑒定專業化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職業技能鑒定管理水平和質量。
三、健全以職業能力和工作業績為重點的技能人才多元評價體系
完善“統一標準、自主申報、社會考核、企業聘任”的考評機制,進一步突破比例、年齡、資歷和身份界限,拓寬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以參加全國技能大賽、世界技能大賽等活動為依托,培養和選拔高技能人才。組織高技能領軍人才參與省情咨詢,開展研修考察活動,增強高技能人才獲得感、自豪感、榮譽感。而且需要高技能人才持續成長通道不寬也是重要的桎梏原因。“唯學歷論”、“唯職稱論”,讓多少企業高技能人才無法獲得應有的工資待遇。所以必須盡快完善職業教育政策與法規,從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制度保障,加快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 +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
健全企業技能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薪酬待遇相結合的激勵機制。選擇部分工程技術類職業進行試點,研究探索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辦法。充分發揮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在職工培訓、考核和工資分配中的作用,大力推行使用與培訓考核相結合、待遇與業績貢獻相聯系的做法。加快建立職工憑技能得到使用晉升、靠業績貢獻確定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對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實行股權和期權激勵;對參加科技攻關和技術革新,并做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可從成果轉化所得收益中,通過獎金等多種形式給予相應獎勵。在企業薪酬中充分考慮技能所做貢獻的因素,建立科學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使高技能人才與其他相應專業技術人才在工資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企業在聘的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可與本單位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享受同等工資福利待遇。技工院校高級工班畢業生試用期、見習期工資待遇及定級工資,均參照大專學歷畢業生待遇確定。
傳承工匠精神需要久久為功,我們需要通過“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機制,推進傳統制造業人才在職培養,創新高端裝備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更多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杜生民.PBL教學法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
[2]高曉雁.問題式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施[J].中國高等教育,2008,24(1).
[3]劉邦祥.試論職業教育中的行動導向教學[J].職教論壇,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