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龍海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代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西方哲學中對于道德也有系統的研究。當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把“德”的教育融入到高校教學、科研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統的推進立德樹人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見效。
關鍵詞:立德樹人 道德 高校德育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內在驅動,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了教育的核心目標和最高追求,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優先發展的堅定決心,彰顯了教育在民族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大意義。
按照百度漢語的解釋,“立德樹人”是指自身樹立德業,給后代做榜樣,培養人才。中華民族是重視德育的民族。《左傳·襄公·襄公二十四年》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①,把實現人生的道德理想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實現道德理性,其次是事業追求、建功立業,再次是用所學知識著書立說。《禮記·大學》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②開篇,開門見山指出弘揚至高的道德是大學“三綱”之首,重點強調“德育”在成人之學中的突出地位。《管子》載有“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說明中國古代先賢已充分認識到培養人才是長遠之計。“立德樹人”也幾乎是我國歷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
西方哲學中,對于道德有系統的研究。十八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認為道德的區別不是從理性得來的,而是由道德感得來。他認為:“道德準則既然對行為和情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當然的結果就是,這些則不能由理性得來;這是因為單有理性永不能有任何那類的影響,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證明過了。道德準則刺激情感,產生或制止行為。理性自身在這一點上是完全無力的,因為道德規則并不是我們理性的結論。”③在休謨看來,道德這一概念蘊涵著某種全人類共通的情感,這是被大多數人接受、具有價值認同的情感訴求,這種情感是理性所不能夠解決的。他認為,“一切思辨的目的都是交給我們以我們的義務,并通過對惡性的丑和德性的美的適當描繪而培養我們以相適應的習慣,使我們規避前者、接受后者”。④可見,把德育的重點放在習慣的養成,潛移默化的營造德育氛圍,是構建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不論是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還是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上,都要圍繞讓每名學生發現更好的自己為宗旨,“認真發掘學科中所蘊含的健全人格資源,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人格的滋養與涵育”。⑤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發展改革的根本任務。他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在致清華大學建校105周年的賀信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全國教育大會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多次全面系統論述了“立德樹人”的豐富內涵,并就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出重要指示。他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⑥
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高等教育更是廣大青年學子成長、成才的關鍵一環,這就要求新時代高校教師的必須準確把握好自己的職責定位、使命擔當,切實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充分認識到“德為帥之才”的深刻含義,深刻理解“德”是做人的根本和成長的根基。大學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把“德”字記在心頭,常懷道德之心,堅守道德準則,從習慣的養成上著手構建“德”育體系,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引學生的行動指南,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是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高等教育是培養和造就國家有用人才的崇高事業。高校黨委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準確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內涵和實踐要求,深化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目標任務,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的各項要求,教育和引導高校教師圍繞4個方面做好本職工作。一是要做“四有好老師”。要按照習近平總書提出的要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二是要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要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三是要努力做到“四個相統一”。要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把教書和育人相統一;把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把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把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完成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四是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按照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的統一安排,依據學校“立德樹人”主題教育相關實施方案的要求,落實好各項要求。同時,要從自身做起,做口的巨人更要做行的高標,為高校把“立德樹人”貫穿到學校黨的建設、學科建設、教學科研、人才隊伍、學生管理等各領域,努力營造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良好氛圍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注釋:
(1)楊伯峻前言,蔣冀聘標點.左傳[M].長沙:岳麓書社,1997.4:226
(2)郭令原主編.大學語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7:20
(3)[英]休謨著.關文運譯 ?鄭之驤校.人性論(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 497
(4)[英]休謨著.曾小平譯.道德原則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3
(5)趙新法.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N].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2年12月3日
(6)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注:受2020年蘭州交通大學基層黨建重點項目《基層黨組織凝聚服務師生的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編號:DJ2020A03)資助
作者簡介:丁龍海(1980.12— ),男,蘭州交通大學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文學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