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賢
【摘要】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是讓學生們能夠鞏固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點,家庭作業要科學設計,保質保量。在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學習特征來科學的布置作業,對作業的內容加以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使作業能夠貼合學生們的日常學習實際。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語文家庭作業;個性化設計策略
引言:
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時,要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基礎實踐狀況,還要考慮到學生們興趣,使得課后家庭作業與學生們生活相聯系。
一、將興趣引入到家庭作業中
給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布置家庭作業,教師要優化設計,結合學生的自身興趣來設計,避免采用單一的作業方式。在傳統家庭作業布置中,主要是對當天所學的生字多拼寫幾遍,或者對所學的課文多寫幾遍。小學生本身比較好動,教師如果讓他們在死板嚴肅的方式中去學習,而且會形成逆反心理。這會造成學生們產生學習的消極態度,造成學生也不能夠深度掌握知識點。針對此類情況要進一步促使學生們更好的掌握知識,就要將家庭作業設置在學生興趣之上,首先讓學生們感興趣,才能夠有效完成現有作業,來掌握相應知識點。要了解兒童興趣,將家庭作業設置更加有趣性,激發學生們學習探索性,教師們在對作業形式不斷地豐富時,對語文家庭作業開展全方位分析。作業的布置要能夠提高同學們的素質,還可以展現出學生們的個性化特征,來快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鍛煉培養[1]。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麻雀》課文,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家中養個小狗或小雞,讓學生們主動喂養,了解這些小動物的習性,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對課文有些全面地了解,布置作業能夠完成,而且還要鍛煉學生寫作能力和擴展生活能力。
二、將生活設計納入到小學留守兒童家庭中來刺激學生們的感官體驗
教師將語文知識納入到學生們的生活各個方面,讓學生們熟悉目前生活環境,來獲得豐富多樣知識。教師給學生們布置的作業要更加富有特色,也能夠提高同學們在外在的感官對知識的感悟以及不斷拓展知識范圍,進而促使學生創新能力提升。教師給學生們布置作業有很多類型,有實踐型、興趣型、層次性的課后作業,這些作業布置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做作業時,提高自己的動腦、動手能力以及感官對于知識的獲取。
例如,教師們通過畫畫的方式來將其作為語文家庭作業,讓學生們畫出一幅關于春天的畫作。在過程中就能夠促使學生們對春天細致地觀察。同學們將自己對春天的感覺寫在紙上,這樣也能夠提高同學們的動手實操能力,讓同學們對外界自然有全方位了解,教師們也可以將這些作業的方式,通過以唱歌方式展現給學生們學習眼前,這篇課文是也可以通過驗證方式來展開,學習詩歌能夠了解古代歷史,同時便于朗讀。教師可以帶領同學們將詩歌編排成話劇,讓同學們自主表演[2]。
三、以層次化的設計方式來給學生們布置家庭作業,凸顯學生個體性
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學生個體差異特點,造成這種狀況發生,大多數是由于學生們自身的智力因素和學生們的個性特點,以及學生們對知識不同需要。教師就要結合同學們自身學習基礎能力狀況,及對現有知識點掌握狀況來科學劃分層次,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這樣就能夠給學生們更多的選擇空間,還能夠有效激發同學們主觀能動學習性,開設分層教學。主要是學生們對現有語言知識點掌握不足,學生們理解能力還有待提升。教師可以適當降低給學生布置的課后作業的難度,這樣也能夠使同學們完成作業不太困難,而且學習效率也會逐步提升。對于那些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來講,在布置作業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知識的拓充,此學習過程中,還要得到教師充分信任。通過對學生們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有效發揮學生們自身學習的特點和優勢[3]。
四、將人文設計納入到留守兒童家庭作業中
對學生開展語文教學,不僅是講述語文知識,而且是通過利用知識方式來使學生們養成更好的品質思想。在此期間,就要教師將人文元素納入進來,融入到學生們的作業,如教師給學生們推薦一些課外讀物、故事書,讓學生們也能夠通過閱讀這些故事書和讀物,有一個學習目標。
五、結束語
本篇文章重點研究分析了在農村學校內給一些留守兒童設置的家庭作業策略進行了分析,要重點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在家庭作業種類方式方面也進行個性化的創新,同時還需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以此才能夠促使學生們的能力得到鍛煉,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文中的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包含了興趣、生活層次、人文等多個方面,這些方面不斷提高學生文學興趣,還在知識方面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另外加強學生們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引導學生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以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念,才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海蓉.淺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語文良好家庭作業習慣的培養[J].中外交流,2019,026(020):128-129.
[2]謝新.再議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個性化語文家庭作業指導策略[C]/教師教育論壇(第四輯).2019.
[3]藍彬午.淺析"師徒結對法"在農村留守小學生語文家庭作業上的應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000(00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