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鐘亭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西安外國語大學附屬西安外國語學校以學校教育資源為中心,以學生需求為重點,從2017 年起逐步形成了具有學校教育特色的外語校本課程體系。學校高中部英語教研組以西安外國語大學基礎教育研究所和西安市“十三五”規劃課題為研究契機,率先在高一、高二開設了10 門高中英語系列校本課程。為保證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整合學校與區域教育資源、規范開發與實施行為,本研究在第一輪校本課程實施完成后對參與師生進行了調查、訪談,希望借此了解高中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的問題,通過梳理、分析問題原因,提出解決方法和思路,從而推動新一輪校本課程開發科學、有效地進行,同時也希望為相關學科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建設性意見。
本次調查分為學生問卷和教師訪談兩部分。經過課題組討論、專家建議征詢和問卷試測后確定了《高中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情況學生調查問卷》(以下簡稱《學生問卷》,見附錄一)。問卷分為客觀題與主觀題兩個部分,客觀題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學生核心素養及相關概念設計,由8 個維度共18 個問題組成,形式為五級量表;主觀題由2 道開放性必答題組成。發放形式為問卷星在線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是高一、高二參與校本課程的340名學生。本次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340 份,收回有效問卷330 份,收回率為97.1%。問卷星SPSS 系統測得本次調查Cronbach 信度系數為0.95,效度KMO 值為0.947。問卷信度和效度均達到較高程度。
教師訪談對象是3 名高一、高二的英語校本課程教師,訪談提綱(見附錄二)由3 個問題組成,參訪者對受訪教師進行了人均15 分鐘的采訪錄音,并將錄音內容轉錄為文字稿,然后進行了扎根研究法分析。
本調查從8 個維度調查學生在學習校本課程后,英語學習動機及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描述統計結果見下圖:

《學生問卷》平均值對比圖
1.學習動機
在這個維度下,調查問卷設置了4 個問題(第1—4 題),從選課自主性、課程興趣、課堂參與和期待四個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1—4 所代表的觀點分別是:“1.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喜歡的校本課程”“2. 我對校本課程內容感興趣”“3.我能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課堂活動”“4.我期待有更多的校本課程可供選擇”,它們的平均值分別是4.34、4.26、4.29 和4.45,中位數均為4.00,表示基本或完全認可。由此可見,絕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在校本課程中得到了激發。
2.授課/學習方式
在這個維度下,調查問卷設置了4 個問題(第5—8 題),了解學生對授課/學習方式的滿意程度。其中學生對問題5“我喜歡英語校本課堂上老師示范的環節”、問題6“我喜歡英語校本課堂上的小組合作環節”、問題8“我喜歡實地體驗式的英語校本課堂”等描述的認同程度平均分分別是4.14、4.14和4.30,中位數分別為4.00、4.00、5.00。可見,在課堂上示范、小組合作、實地體驗等方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但值得注意的是,問題7“我喜歡英語校本課堂上的個人展示環節”認可平均分為3.78,低于本考查維度的其他方面。因此,校本課程個人展示環節的實施是否存在問題,或實施的效果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了解。
3.語言能力
在這個維度下,調查問卷設置了1 個問題,即第9 題“學習校本課程可以幫助我提高英語聽、說、讀、看、寫的能力”,旨在了解學生在完成校本課程之后對自己語言能力提升情況的認可程度。學生對這句話的認同程度平均值是4.30,中位數為4.50。可以看出,學生認為校本課程對自己語言能力提高具有促進作用。
4.文化意識
在這個維度下,調查問卷設置了1 個問題,即第10 題“學習校本課程可以增進我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開闊我的文化視野”,旨在了解學生在完成校本課程之后對自己跨文化意識提升情況的認可程度。學生對這句話的認同程度平均值是4.37,中位數為4.50。可以看出,學生認為校本課程對自己跨文化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5.思維品質
在這個維度下,調查問卷設置了2 個問題(第11、12 題),旨在了解學生在完成校本課程之后思維品質的提升情況。學生對問題11“學習校本課程有助于訓練我的思維能力,如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和問題12“學習校本課程有助于提高我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句話的認同程度平均值分別是4.24 和4.17,中位數均為4.00。可以看出,學生認為校本課程對自己思維品質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
6.學習能力
在這個維度下,調查問卷設置了2 個問題(第13、14 題),旨在了解校本課程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其中學生對問題13“學習校本課程能幫助我提高學習自主性”和問題14“學習校本課程能幫助我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這兩句話的認同程度平均值分別是4.15 和4.03,中位數均為4.00。可以看出,學生認為校本課程對自己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
7.學習成績
不可否認,提高學習成績是高中生學習校本課程的重要動力之一。在這個維度下,調查問卷設置了2 個問題(第15、16 題),旨在了解校本課程對學生英語成績和跨學科知識的影響。其中學生對問題15“學習校本課程有助于我英語學習成績的提高”這句話的認同程度平均值是4.12,中位數為4.00。可以看出,學生對于校本課程對自己英語成績的促進作用是比較認可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問題16“學習英語校本課程也有助于我對其他科目的學習”的看法上平均值較低,為3.91,中位數為4.00。在這個維度下,學生的看法呈兩極分布。
8.終身學習
在這個維度下,調查問卷設置了2 個問題(第17、18 題),希望了解校本課程是否對學生終身學習意愿產生積極影響。其中學生對問題17“學習校本課程后我還想自己去探索相關知識和信息”和問題18“學習英語校本課程有助于我未來的發展”這兩句話的認同程度平均值分別是4.12 和4.13,中位數均是4.00。可以看出,學生認為校本課程會促進自己終身學習。
問題一:你對校本課程的開設有什么建議?
學生的回答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目前的校本課程總體滿意,但也有許多學生希望增加課程的種類和課程時間,認為“一節課時間太短了”,希望“增加課程,多進行課外比賽和訓練”。
2.對于鑒賞類課程,如電影賞析、音樂鑒賞、詩歌鑒賞,均有學生提到“增加詩歌數量”“多學一些歌曲”“多元化一點”“多準備一些視頻資源”“多播放一些流行的電影和音樂”“多一些對歌曲、電影、詩人的生平的介紹”“可以把背景介紹放在課前預習環節”。
3.對于教學方法,有學生提到“希望開展實地體驗”“給學生更多展示的機會”“希望能夠更多一些小組合作”。
總體來說,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內容、授課方式是滿意的。但是,學生希望能夠增加課程種類、每周上課次數、實地體驗課及增強教學資源的趣味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生提到“多播放電影”“多學唱歌”,這說明一部分學生沒有弄清楚英語校本課程的目的。誠然,電影賞析和音樂賞析需要播放電影和歌曲,但并不等同于電影觀賞課和音樂課,建議教師在開課時給學生講解課程目標和授課方式,打消學生對校本課程的不當認識和預期。
問題二:你對校本課程教師授課方式有什么建議?
1.學生希望基礎和延伸兩手抓。有學生希望“多一些講解”“多讀幾遍生詞”;也有學生希望“老師多講解課外知識”。
2.學生希望“課堂上有更多的互動”“給大家展示的機會”“多加入小組活動”。
3.學生希望實踐課上教師提供更多的指導。例如,針對英語主持課程,學生希望“老師可以教我們不一樣的主持風格”“多帶領我們進行一些發音或者主持方面的練習”。
從學生的整體反饋可以看到,學生對校本課程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有很高的要求,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意愿很強烈。另外,學生提出希望課堂導入環節多樣化,例如音樂賞析“不一定均為完形填空”。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對于校本課程的授課方式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體現了高中年齡段學生對語言學習策略的關注。但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意圖領會不夠,對于一些很有必要的教學步驟存在不理解的情況,認為沒必要。如何在有限的45 分鐘時間里將英語與其他學科、知識與興趣、基礎與延伸、擴展與提高、講解與互動相結合,是授課教師在備課時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教師訪談提綱主要由以下三個問題組成:
問題一:您認為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開設給您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您是如何應對的?
針對這個問題,受訪教師主要反饋了以下三個方面:備課壓力、教學管理和學生參與度。
高中英語校本課程多為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學科,對教師個人綜合素養要求很高,為了備好每一堂課,教師需要閱讀、搜索、加工、整合大量資料,補充跨學科知識。為了應對備課壓力,參與教師提到了加強日常學習、積累教學素材、利用節假日編寫大綱和課件、加強集體備課等應對策略。教學管理的壓力來自選課走班制帶來的課堂管理不確定性,從教師層面,他們傾向于完善考勤制度、建立課堂小組、與各班班主任和英語教師加強聯系等措施。幾位教師反映由于校本課程不是必修課,成績不計入總成績,有的學生重視程度不夠,上課動力不足;有的學生不了解校本課程開設的意義,把校本課程理解成“放松課”“休息課”,課堂參與度不高。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認為務必建立與素質評價相關聯的評價體系,同時通過多種方式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問題二:您認為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開設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有什么樣的影響?
被采訪教師認為校本課程給他們的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戰,但都承認開發校本課程給他們的專業成長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師的個人興趣得到激發,主動性和專業特長得到發揮
校本課程種類的選擇,一方面考慮到學生興趣需求、職業規劃,另一方面充分考慮教師的興趣和專長。例如,文學專業的教師多開設文學鑒賞、電影鑒賞、音樂鑒賞類課程;具有外事接待經驗、外事旅游專業背景或興趣愛好的教師多開設旅游課程;從事過外語類主持人培養、模擬聯合國社團輔導的教師則負責開設英語演講類課程。能夠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特長相結合,對教師是一種很好的激勵。
2.教師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得到更新
在課程開發前,許多教師沒有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經驗。為了順利完成此次任務,學校定期舉辦新課標學習研討和課例研究,教師個人也積極學習課程開發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教育理念、課程理念、教學理念得到了更新,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更加深刻。許多教師表示,以前只是忙于制作課件,教“知識”,在參與課程開發之后,自己能夠從更高層次來審視自己的教育與教學,比以前更為重視整體課程設計,自己的行為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教學工作變得更有方法。
3.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能力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逐步提升
校本課程教材是對現行英語教材內容的有效補充。在備課過程中,網上許多教學資料不能直接被利用,需要教師進行二次加工,甚至完全原創教學資源,這就不可避免地促使他們學習視頻編輯、微課錄制等技術。盡管這個過程比較艱辛,耗時費力,但制作好的教學資源更適合自己的教學,也更受學生的喜愛,為今后教學積累了重要的教學素材。同時,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提升。
4.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教學智慧得以開發和展示
校本課程采取的選課走班制給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時,教師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這些困難激勵他們不斷探索更好的班級管理策略和教學策略以保證教學有序開展。許多教師主動學習教育管理技巧,研究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的教學策略,嘗試各種辦法讓自己的課堂生動有趣,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下吸收知識,提高能力。
問題三:您認為目前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進?
被訪教師主要提到了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校本課程成績不計入總成績,致使一部分學生對其重視程度不夠,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走班制的具體施行和管理規范還在探索之中,多數教師沒有走班代課經驗,課堂管理難度增大。
針對這兩個問題,教師表示要實施好校本課程,就需要完善選課走班制的實施細節。作為教師,他們在宣傳課程時盡量清晰、完整、客觀地表述該門課程的描述和目的,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和認識;同時希望學校層面能夠進一步完善選課開設步驟,合理分配,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選擇到自己心儀的課程。另外,為了提高個別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積極進行課前調查和課后反思,同時也考慮如何將校本課程成績和學生形成性評價聯系起來,形成語言能力多元評價體系。
在本次調查中可以看到,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但也反映了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對目前高中英語校本課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重視學生需求分析,讓校本課程體現時代性、基礎性、關聯性、多樣性和選擇性。
需求分析在語言教學中被看作是課程設計的起點(Richards 2017)。基于需求分析的英語校本課程設置將學生學習需求放在首位,對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加以關照,課程目的不再局限于應試成績,內容也不再拘泥于課本知識,這對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產生了重要意義。本次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校本課程建設中,學生的需求層次多種多樣,有提高延伸的需求,也有夯實基礎的需求。目前,高中英語課程開設的科目頗具特色,體現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的時代性、關聯性、多樣性特征(教育部2018)。但目前校本課程主要為拓展類課程,對基礎較弱的學生群體關注不夠,可以考慮為這部分學生在高一開設初高中銜接課程,兼顧校本課程的基礎性。
第二,統一教材編寫原則、結構、體例,注重教材呈現形式的靈活性、開放性、創新性。
從目前印刷出的教材可以看到,校本教材從編寫原則、編寫結構、編寫體例上還沒有達到統一,這不利于課程設計和實施的規范化和學校校本課程品牌的形成。另外,學生的學習需求日益增加,校本教材的內容需要不斷補充、修改、調整、完善和更新;校本課程的實施是教師在實踐、反思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創造和發展的過程,在課程內容上需要不斷地、合理地剪裁連接、拓寬延展、靈活運用、更新求實,因此建議校本教材以活頁形勢印制,這樣有利于教師根據需要隨時增加教學資源。
第三,細化教學大綱、優化教學設計、豐富課堂活動、提高課堂效率。
在參與校本課程的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已經開發了不少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教學資源。但隨著課程的推進,學生對于課程體驗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校本課程的實施是學習空間、教學模式不斷拓展創新的過程。學生對于體驗式、活動式、探究式的課堂有很大的興趣。教師應充分注意這些需求,認識到教室不是唯一的課堂,博物館、科技館、藝術館、植物園等場所都可以成為課堂;教學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教學大綱細化上下功夫,優化教學設計,融入同伴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式,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第四,借鑒國內外優秀校本課程評價體系,完善英語校本課程評價機制。
校本課程的評價應該以學校課程資源為基點,以開發和實施過程為主線,以學生發展為目的,發揮激勵、導向、診斷、矯正的作用。課程評價既要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和內容,又要評價教師和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行為和體驗。其主要內容包括:校本課程開發評價、教師教學評價和學生學習評價。目前,高中英語校本課程評價以形成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兩個方面的評價表,診斷當前教學、指導下一輪的校本課程教學工作為主,且需要進一步建立對校本課程開發程序和內容的評價,包括課程開發的目的和意義、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課程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堅持評價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參與性、全面性及素養提升原則,不斷調整、豐富和完善校本課程,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第五,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連接線上線下,實現校本課程的課下延伸,做到時間利用最大化。
學生對校本課程滿意度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校本課程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將他們的愛好與英語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但是學生普遍反映課時太少,對學習資源的質量和新穎程度也有要求。針對課堂時間不夠的問題,日漸流行的“翻轉課堂”“混合學習”“碎片化學習”學習理念可以成為解決的方案之一。但這對教師提出了兩個挑戰:第一,教師必須具備獨立開發線上教學資源的能力;第二,教師需要合理利用網絡社區、教學APP、教學網站、教學管理平臺、社交媒體等交流渠道,將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延伸等環節移到線上,把“學生有能力自學”的內容放在課外,給課上的精彩時段、展示時段、深層次學習留足時間。
第六,結合小語種和其他科目,整合社會資源,讓以英語校本課程為代表的外語校本課程成為學校特色校本課程體系的“領頭羊”。
英語校本課程體系是西安外國語學校外語課程體系和全科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較早開設的系列校本課程之一。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經驗可以為小語種校本課程提供借鑒,同時也可以在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方面與其他科目展開交流。作為課程開發者,需要認識到學校范圍內的校本課程是一個更大的系統,因而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課程開發行為。在開發英語校本課程時,需要與其他科目校本課程形成均衡、穩定的有機整體,取長補短,促進學科融合,建立全校層面、銜接學段的外語學校校本課程體系,并利用外語學校開放、包容、國際化的優勢,促成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合力,從而對區域內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起到示范作用。
總之,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特色發展的平臺,是課程改革帶給教師的挑戰,也是學校發展的機遇。利用本次課題研究契機,在開發與實施的策略方面作了一些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校本課程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逐步完成,希望本次課程開發能夠成為未來實踐的經驗引領,凸顯西安外國語學校素質教育的品牌,從而為區域乃至更大范圍的教育改革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