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時代的到來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微課。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靈活地應用微課,不僅實現教學方式的優化,還可以實現抽象知識的直觀展示,輔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效果。文章結合微課的特點,從課前、課中和課后這三個階段入手,就如何應用微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獲取新知、總結復習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微課;應用策略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對微產品進行深入探索。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對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形式,進行研究和應用。抓住教育改革的契機,筆者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同樣地,對微課的應用進行了探究,嘗試將微課應用到課前預習、課中知識講解和課后總結復習這三個階段,輔助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新知,建構知識結構,提升數學學習質量。
一、 課前:自主學習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的時候,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盡最大努力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升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是貫穿于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始終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至關重要。如何在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呢?課前預習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階段。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立足預習階段的特點,采用多樣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因為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筆者在實施預習活動的時候,立足微課直觀形象的特點,點燃學生自學興趣,輔助學生有針對性地自學新知,做好課堂學習準備,同時,潛移默化地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以“平移”為例,該節課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認知平移圖形,了解平移的特點,能立足平移的特點,繪制出平移后的圖形,潛移默化地發展空間觀念。該內容,是以三年級學習的認識平移現象為基礎的。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筆者在實施課前預習活動的時候,聯系三年級學習的知識,為學生錄制了復習性的微課。在這個微課中,筆者不僅為學生呈現了一些平移圖形,還對平移現象進行講解。微課內容形象直觀,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地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對平移現象展開回憶。在學生回歸舊知的過程中,筆者同時在微課中,為學生展現了一些平移前后的圖形,要求學生觀察方格紙上的小船是如何移動的,在移動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運動有哪些共同點或不同點。如此問題的設計,便于學生進一步地對平移進行探究。而且,這些問題對于部分學生而言是具有難度的,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存在一些問題。對此,筆者在微課中,要求學生將新知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做好課堂互動準備。由此可以看出,在課前應用微課,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微視頻的輔助下,進行自主學習,初步地建構新舊知識聯系,打好課堂學習基礎,還可以通過切身的體驗自主學習活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為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做好準備。
此外,學生是數學學習活動的學習主人,在進行課前預習的時候,筆者還將搜集微課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自主用網搜集相關微課,在其他教師的講解下,初步地建構對新知的認知。而且,在其他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發現自己教師的教學不足,從而提出意見,促進教師提升教學水平。
二、 課中:講解新知
課堂教學一直都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在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填鴨式的教學很難使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甚至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導致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不理想。為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筆者嘗試發揮微課,短小精悍、直觀形象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輔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
(一)利用微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積極的心理活動傾向,是學生有效體驗數學教學活動的必備因素。分析小學生可以發現,他們在形象思維的影響下,對具體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投其所好,是教師實施數學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因此,筆者在組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會借助微課,展示直觀的圖片或視頻,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輔助學生透過圖片或視頻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獲得數學學習滿足感,為提升數學學習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仍以“平移”為例,該內容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體驗生活的時候,學生隨時隨地地可以觀察到平移現象。立足傳統的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相割裂的教學不足,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生活化教學的要求。在此要求的指導下,筆者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之初,會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微課。導入環節的微課包括的內容是生活中常見的平移現象,如電梯的升降、學校大門的伸縮等。如此熟悉的生活現象,很容易地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自主地提出其他平移現象,實現數學現象的豐富,同時還可以建構與預習環節儲備的數學知識的聯系,如此可以很容易地探尋到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平移展開探究。此外,在直觀形象的生活現象的輔助下,學生可以初步地建立平移認知,為接下來深入地探尋平移特征打下堅實基礎,有利于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二)利用微課展現知識過程,引導學生親身體驗
教材中的數學知識是對數學現象的高度概括,是具有抽象性的。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忽視數學知識形成特點,無視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直接將教材中現成的結論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如此加重了學生的數學理解負擔,同時也影響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微課的出現為突破數學的抽象性,提供了便利,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給學生,驅動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以“三角形的面積”為例,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所在。盡管教材中直接給出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是部分學生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是難以對此公式建立深刻理解的。而且,抽象復雜的數學公式,很容易加重學生的數學理解負擔,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消極影響。針對該情況,在陶行知先生做中學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將微課與實驗操作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實驗的輔助下,經歷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形成過程,透過數學現象,總結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具體地,在教學活動實施之初,筆者先利用微課為學生呈現了諸多的數學材料,驅動學生聯系已有的學習經驗,分析可以選擇、使用哪些才來探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形式,圍繞所選擇的數學材料,借由數學學習經驗,合作討論實驗操作方案。在學生合作交流之后,筆者則利用微課具體地展示實驗操作過程,使學生通過觀看,驗證本組設計的方案是否科學,進而借由微課內容,彌補本組實驗方案的不足。在完成實驗方案之后,學生需要運用手中的材料,親手操作,探尋、總結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學生探究之后,筆者還引導各個小組展現本組的討論結果,在互動交流中,總結數學結論。如此,在課堂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應用微課,不僅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密度,使學生高度地集中注意力,進行數學思考和探究。而且,在微課的輔助下,學生還可以獲取數學思考、探究思路,避免走進數學思維歧途,影響數學探究活動的有效實施。此外,微課的使用,還大大地減輕了教師的數學教學負擔,便于教師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指導,促進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三、 課后:總結復習
課后總結復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梳理,建構知識結構,建立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為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做好準備。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將解決問題作為總結復習的主要內容,機械地聯系教學內容,向學生展現數學練習題,要求學生解決問題。學生在缺乏完善的知識結構的情況下,難以有效地解決問題,影響了問題解決效率,同時備受打擊,很容易失去數學學習興趣。立足此情況,在組織復習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嘗試應用微課,向學生展示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視覺作用下,梳理、總結課堂所學,完善基礎知識。
以“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為例,在組織這節課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利用實驗操作的方式,將圓切割為不同的數量,將切合后的圖形,拼湊起來,借此使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建立圓與長方形的關系,自主地遷移知識,運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盡管如此演示,形象直觀,但是,在觀看的過程中,部分學生還是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如此出現數學學習遺漏,影響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深刻理解。面對此情況,在實施教學活動之后,筆者利用微課將課堂上演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后自主下載、觀看,繼續經歷課堂學習活動。在課后自主應用微課復習所學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筆者還將鼓勵他們結合微課內容,利用思維導圖,將一個個知識點以框架圖的形式展現出來,實現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羅列。在此次經歷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探尋基礎知識,總結基礎知識,建構完善的數學認知。
總之,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把握微時代的發展特點,靈活地應用微課,引導學生通過課前觀看,實現自主學習,建立對新知識的感性認知,做好課堂學習的準備;在課堂上,體驗微視頻情境,產生探究興趣,并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取數學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課后,繼續觀看微課,復習、總結課堂所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瑾.以“微”為媒,以“趣”相助:“微課”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60.
[2]房勝國.小微見著,豐富教學:微課資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84.
[3]于鵬飛.分門別類 依曲定調:小學數學四種類型微課制作心得[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12):72-73.
[4]何淑儀.“微課”引進小學課堂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實驗對比與評析:以小學數學第八冊《四邊形內角和》教學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18(10):29-31,41.
作者簡介:崔若桐,江蘇省徐州市,江蘇徐州市解放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