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星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彰顯時代氣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和進步,成為教師關注的核心教育內容。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思路也需要順應時代發展進行創新和變革,使學生對現有的學習資源做到充分利用和掌握,在學習中對歷史內容做到更獨立的科學理性思考和判斷,促使其核心歷史素養得到更有效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學分析;實踐策略
一、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保持和學生有效互動
(一)在歷史課程教學中保持探究性的教學思路。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自身要保持問題意識,在教學中注意設計歷史討論問題,鼓勵學生自己對歷史發展背后的原理和道理進行嘗試分析解釋。以此使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保持多樣興趣,促使學生對歷史結論做到更深刻的思考的理解。[1]例如在高一教材一章節內容中,對古代中國的制度進行介紹,教師在進行秦朝制度進行介紹時可以讓學生結合前一節夏、商、周制度進行制度的對比,鼓勵學生進行問題的探討。另外結合我國歷史的發展,分析現階段國家政治發展的進步。此外,針對其他內容,教師可以總結解釋,民族的統一發展和其自然地理因素、人類社會的演化規律、文明的發展階段等客觀因素有著深刻聯系。如古代的文明大國都出現在溫帶的大河了流域,這和人類社會的壯大發展有著深刻聯系。如人類社會存在先天的資源短缺問題,因此需要在領土上進行自然的擴張,直到遇到各種挑戰和障礙。如文明發展過程中,文字和思想對民族的長遠發展有著深刻影響等。以此促使學生對歷史的發展規律和趨勢做到更科學的認知,促使學生對我國的統一發展規律做到更多樣自然理性的解讀。
(二)鼓勵學生對“附加”歷史資料進行研究和學習。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歷史教材內容多給學生提供了直接的結論,缺乏具體的探究講解過程和歷史細節內容,降低了歷史知識的學習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不足,給學生提供更多樣的歷史佐證資料,使學生對歷史結論做到更多樣的認知和思考。[2]如對三國歷史的解釋過程中,教師可以對《三國演義》的創作時期和背景進行解釋分析,使學生對真正的三國歷史研究保持更嚴謹的態度。此外,也可以讓學生探討三國演義中決策正確而避免的災害進行分析,以此使學生對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多樣危機做到更深刻的思考,使學生對唯物主義者史觀做到更深刻的思考。
(三)鼓勵學生從多樣的渠道豐富自身的歷史涵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網絡中對歷史的解讀內容越來越多元。教師在日常歷史課程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從網絡搜集給更多的資料和信息,和教材中的結論進行對比分析和研究,以使自己形成更務實的歷史解釋史觀。學生可以沿著宋代的發展歷史,對宋代的社會、文化、政治氛圍進行積極的考據學習,使自己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變遷做到更宏觀的思考。除了網絡外,教師還可以普及更多的資料搜集渠道,鼓勵感興趣的學生對古代的歷史進行多樣研究,促使學生的歷史素養得到自然的增長。如中國古代的“正史”有二十四史的說法,學生可以對其中的各個歷史典籍加以了解和分析。如學生可以對本地區的縣志、文化歷史博物館進行調查探訪,對本地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充分了解,使學生對歷史大事件的感知更加清晰,對歷史的研究增添積分實事求是的思路。
二、培養學生積極正確的歷史史觀
教師在教學中保持正確史觀,鼓勵學生對更多的歷史話題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如在現有的哲學基礎上,存在著英雄史觀和人民史觀兩大對立內容。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舉例對相關史觀問題進行解釋和討論,促使學生對歷史發展觀做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如在英雄史觀角度下,古代出將入相的人往往更多地被人們所重視和敬仰,但實際上仔細分析這些“名人”的功績,依然會發現他們的成就和人民、歷史發展規律有著深刻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拋出偏見,對歷史史實進行客觀地分析和判斷,保持理性的科學思維,才能最終得出合理的結論,以此使學生在學習中保持更正確的史觀。
三、結束語
高中歷史教學階段,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素養顯著提升,加之信息技術的發展,關于歷史話題的討論更加開放和有趣。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歷史理論、實證、解釋、史觀等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的歷史素養進行綜合化的引導,促使學生對歷史發展保持更嚴謹的理性精神和科學趣味學習態度。
參考文獻:
[1] 李娜.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策略[J]. ?2021(2017-29):235-236.
[2] 唐世農. 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J]. 教育觀察, 2019, 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