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大勢所趨,符合教育本身的發展規律;是科技革命在教育領域的延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發展趨勢,也是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要求,我們應該加快改革的腳步。本文通過對“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發展過程、發展趨勢和改革必要性進行全方位探索,形成“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全方位思考,以新的教學理念代替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為實踐奠定基礎。在實踐層面,分析了互聯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幾個著力點,從傳播理念、教學資源和教學話語體系幾個方面構建改革體系,處理好三對關系:體系化和碎片化傳播理念的關系、教學資源和網絡資源的關系、網絡流行語言和規范表述的關系,改變傳統觀念,取長補短,辯證對待。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研究
“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大勢所趨,符合教育本身的發展規律;是科技革命在教育領域的延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發展趨勢,也是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要求,我們應該加快改革的腳步。
第一,“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含義及其由來。
“互聯網+”具體指的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其含義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的最新發展成果運用于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方面中,使發展呈現新的面貌。是2012年易觀國際首席執行官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中提出了這個概念;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思想;同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在此基礎上,各個行業開始思考“互聯網+”時代自身的改革問題,教育行業尤其如此。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八次提到互聯網、網絡強國和網絡安全等相關內容,并且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作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是指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互聯網在教學中得到充分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使之具有時代氣息,建立“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新教學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應該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代之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授課,對這個問題學者還沒有達成共識,眾說紛紜。
第二,聯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必然性。
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媒介技術作為一種根本性力量,一直在推動著人類教育不斷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前進。人類已經見證并經歷過三次教育革命,而第四次教育革命正在悄然開啟。原始部落氏族社會向以農耕為主的農業社會的漫長的轉進過渡期,各個文明所創造的文字(作為抽象媒介),以及出現了各種形式學校(作為有形媒介)成為第一下次教育革命的顯著標志,計劃制定、安排組織和專門的教育者成為教育最初形態的基本配置。第二次教育革命發生在農業社會的漫長發展階段,其顯著標志就是造紙術(作為新媒介載體)和印刷術(作為新媒介技術)的發明,由此使書籍印刷出版的數量大幅上升,同時儲運難度和成本下降,知識、技術、文化等得以更廣流傳開來。在工業社會隆隆的機器轟鳴聲蓋過農業社會鐵犁牛耕的過程中,傳統的師徒制逐漸被班級授課制所取代,成為第三次教育革命的標志,人才培養效率和學習效果大大加強。現在,第四次教育革命隨著工業社會邁向信息社會的節奏,使教育再次發生質的飛躍:傳統的線下現場教學,逐漸發展演變成為線上線下互相結合、互為補充的方式;教學資源也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從單一的紙質版轉向電子化、云端化;教學模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在眾多學校和師生的共同探索實踐下,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也不再是新鮮話題。
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是提升教學時效性的要求。在“互聯網+”時代,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應該隨著互聯網的進步和普及而改革,而作為引領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意識、豐富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精神內涵的主陣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也需要改革創新,張開雙臂擁抱網絡技術,在互聯網+時代進行改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更是確保教育時效性的重要途徑,2016年12月習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他還指出:“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在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滿足了大學生喜歡互聯網的實際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就找到了和青年一代相隨相伴的關鍵“公約數”。思政課的教育對象是信息時代出生與成長的一代,幾乎隨時隨地在網上交流。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到2020年12月,中國已經有9.89億網民,20歲~29歲的網絡使用者占到了3成以上,其中大專院校的學生又是其中比例最大的部分,移動平臺和網線終端是他們交流思想、分享信息、互換思想的基本平臺。在大學生學習與生活中,對互聯網參與度非常高,他們占領網絡平臺,掌握虛擬平臺的使用空間和話語權,在網絡條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功能容易遭到弱化,教育目標難以實現、教師已經喪失了信息的壟斷地位、課程的主導地位及其話語權遭到強烈沖擊;以往教育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低位,學生的主體性被嚴重忽視,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大學生內在精神的發展水平,難以對大學生有吸引力。
第三,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的著力點。
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對互聯網的運用也不斷深入。網絡教學平臺的搭建、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不斷翻新,但是,這些改革還局限在教學方法層面,還沒有形成互聯網思維,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對觀念的創新和塑造,對內容的影響及引導還沒有實質性突破。
從傳播理念、教學資源和教學話語體系幾個方面構建改革體系,處理好三對關系:體系化和碎片化傳播理念的關系、教學資源和網絡資源的關系、網絡流行語言和規范表述的關系,改變傳統觀念,取長補短,辯證對待。
在傳播理念方面,在對待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碎片化傳播方式上,改變以往的態度,充分運用和肯定。學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對這種碎片化傳播策略非常熟悉和認可,影響較為深刻,在他們形成知識體系和認知方式上,也或多或少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教師應該運用這種傳播策略,變劣勢為優勢,在教學實踐中,不應該忽視這種方式,本著為我所用的原則,取長補短,因勢利導,為傳播新思想,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奠定基礎,探索實現系統化轉化的方法和目標。
在教學資源方面,充分運用網絡資源為教學內容服務,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如果脫離時代和生活,那就失去了學生的熱情,互聯網+時代,網絡新聞層出不窮,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等新興技術讓社會熱點新聞資源及時而廣泛傳播,極大吸引了大學生的注意力,大學生時刻關注、樂于接受。對網絡空間熱點新聞資源的運用,也要具有揚棄的態度,批判和運用相統一,學習和辨別相統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依據,使之成為大學生信服的可靠的論據,增強思政課的可信性。
教學話語方面,巧妙運用網絡流行話語為傳播新思想服務。網絡傳播語具有更新快、形式多樣、表達簡練的特點,在大學生中運用廣泛,成為他們之中流行的時髦文化。任何文化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網絡流行語的出現也不例外,他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和表現。思政課的課堂如何引入網絡流行語,使之成為教育者日常工作用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為思政課教師提出問題。首先不能持有排斥的態度,在網絡流行話語和傳統的課程話語體系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把二者結合起來,使思政課的話語體系既有嚴肅性和規范性,同時,又接地氣,與大學生完美互動,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2]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9-08-15.
[3]張雷聲等.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J].理論與改革,2020(01).
[4]佘雙好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歷程及趨勢[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0(01).
[5]張雷聲.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建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
[6]喬湘平,萬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共享實踐教學的困境及其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9).
[7]梁紅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的新趨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8).
作者簡介:汪沅,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項目來源:本文系2017年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研究”理論成果(項目編號:ZD1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