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陽珍
【摘要】安東尼.德.圣埃克蘇佩里說過:“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也不要給他們分配任何任務,而是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同樣,在手工社團教學活動中也一樣,通過各種形式的社團活動,以發展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為主,立足課堂、直觀啟發、貼合生活實際,并從教師本身出發,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手工社團;興趣;激發
美術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體驗到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性興趣”。在初中手工社團創作活動中,有非常多新穎的形式可以開展教學,但是不管如何開展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在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喜歡上手工、愛上手工,并積極的投身于手工創作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一、立足課堂,直觀教學。通過語言、圖像、視頻等形式,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利用多種感官開展教學,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創作興趣。
美術是空間和視覺的藝術,可觀可感,充滿形象性。在手工社團活動中,教師教授的過程中應該要注意,善于利用語言直觀,由淺至深、從表及里,可以利用語言的多種形式,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段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貼切、形象生動的語言,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巧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通過多種直觀教學手段。每個教學活動,要做到課前充分準備,通過實物、圖片、視頻等直觀,并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有的放矢,盡量避免教師的重復示范活動。把握好教學進度和節奏,循循善誘、啟發引導,達到教學效果。
比如,在制作彩泥玫瑰畫框這一課。當教師站上講臺問學生:”假如讓你用彩泥做一個玫瑰畫框,你會怎么做呢?”學生突然沉默了,思考著,有同學舉手了:“老師,我可能會做很多的玫瑰花裝飾邊框”、“老師,我好像也有一點點想法了,但是,我不會做玫瑰花,玫瑰花怎么做呢?”、“老師,做玫瑰畫框好像很難,做其他花我可以!”。。。一個小小問題,起到了設疑引路的作用,由此也讀到了很多學生的想法和訴求。順勢,在同學充滿疑問和期許的眼神中,我們開始了手工課程。首先,為了能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彩泥玫瑰畫框制作的過程,需要在課前錄制了彩泥畫框的示范視頻,步驟清晰,講解精煉,配以輕松愉悅的音樂,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知、學習、創作。并且把示范的成品帶到課堂上,不僅通過示范視頻,還可以從成品中感知。學生在說、看、聽的過程中,基本上掌握了彩泥畫框制作的步驟。另外,為了防止所有學生直接復制示范的作品,教師還需要利用一些優秀作品,從一些優秀作品中找到一些可供學習和參考的亮點,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視野、展開創作。
我們都知道,在學習中,很多孩子都有畏難情緒,但是當他從未知到知的這個過程慢慢轉變時,悄然的收獲自信并對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由此可見,巧用語言直觀、實物直觀、信息技術、多媒體等,能夠幫助學生一目了然的掌握學習的內容,更容易聽懂、看懂、學懂,從而更好理解和接受所學的知識,更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人為本,激勵評價。以發展性評價為主,在教學中,要用好“評價”這一把尺子,不局限于“結果”評價,還要注重“過程”評價,抓住學生課堂上的閃光點,及時肯定、表揚,用評價來促進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師的教育實驗中,最困難最復雜的問題,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學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并體驗到思考勞動的自豪感。”在手工社團活動中,尤其在選課前期,大部分孩子基本都是對手工有一點好感,抑或是還存著些許的好奇心,也許暫時還算不上是“興趣”,那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維持學生對手工課程的持久的好感,就要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快樂,這種“成就感”,無疑也是孩子在活動過程中所收獲的肯定。也許是老師一個肯定的眼神,或者同學間的一句鼓勵的話語。所以,在教學中,不要局限于為了完成一件“工藝品”而教,更要關注學生是否從活動中得到了身心的發展,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習的全過程,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發展,以人為本,激勵性和發展性評價為主,同時加強形成性評價,“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評價”,不以作品的好壞為最主要的評價標準,這樣,學生對手工社團才能保持持久的興趣。
學生是個獨立的個體,學生與學生之間具有個別差異性。在我看來,性格無關乎好壞,甚至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閃光點,像清代著名詩人所說“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就如牡丹有牡丹的雍容華貴,百合有百合的清香淡雅。有的學生想法天馬行空,但是動手能力相對較弱;有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很強,但是想象力和創造力又相對欠缺;有的孩子大膽創新、有的孩子畏手畏腳、有的孩子過于自信、有的孩子又過于自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引導,尤其要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善于鼓勵評價,幫助學生收獲學習的自信心和在學習過程中所收獲的自豪感,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如,在手工社團活動中,以不織布紋樣設計為例。在起稿的過程中,有的孩子繪畫功底好,于是在畫的過程中,非常順利的就完成了,而有一部分孩子在猶豫不決,時不時舉手問老師可不可以這樣畫。這時只要教師一個肯定的眼神抑或是一句鼓勵的語言便可以讓她產生無限的動力。等到開始裁剪階段,構圖好的孩子會突然遇到瓶頸:“老師,好難剪”、“老師怎么剪好一點”“老師,這樣剪可以嗎?”這時,千萬不要著急去否定孩子,嘗試轉化一下方式:“嗯,構圖非常好,剪的時候把握一下力度就可以剪得更好啦”耐心地示范一遍,一遍不會,再一遍,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要怕出錯。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孩子的需求,不用太著急去幫學生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去克服困難,這是一個自信心建立的過程,也是興趣培養的過程。等到課程最后,一定要留夠時間讓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相互評價,嘗試引導學生以欣賞的角度去找到其他同學作品的亮點,如“我喜歡誰的作品,因為。。。”欣賞別人是建立在贊成的基礎上的,在贊成的過程中,學會欣賞、學會汲取別人的閃光點,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比如一種創意、一種思維......一位西班牙學者說:“智者尊重每個人,因為他知道人各有所長,也明白成事不易。學會欣賞每個人會讓你受益無窮。”當然,欣賞別人是學習的過程,也是鼓勵別人的過程。
三、貼合實際,聯系生活。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脫離現實會顯得了無生趣,在手工社團活動中,很多創作材料取材于生活,生活中也總是為藝術創作提供層出不窮的靈感。由此可見,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藝術生活的課堂是廣闊的。在手工創作活動中,應該要融合其他學科、融合社會實際。比如利用一些日常生活的材料,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融入他個人的感悟和情感,這樣,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樂趣和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每學期的手工社團課第一節課,都要花十分鐘講講課上的紀律和基本的要求,尤其是鼓勵學生多發現生活的美,收集生活中一些感興趣的小東西,可以變成有趣的小手工,甚至可以運用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尤其在鄉鎮學校,可以利用好鄉村的一些得天獨厚的資源:比如,遍地可見的石頭,可以制作一些精美的石頭彩繪;比如,唾手可及的樹葉,可以做些樹葉拼貼畫;比如,掉落滿地的干樹枝、稻稈是不是可以變成纏纏繞繞的材料;比如有的學生喜歡收集瓶蓋,后來看到了梵高的星空,特別喜歡,于是用收集的小瓶蓋拼湊成了一幅有趣的星空2號;有的學生喜歡花,收集起來悄悄壓在書本上,等到做書簽的時候,可以派上用場;有的同學做了非常精美的小燈籠,發現放在房間也是極美又實用的。。。再者,隨著藝術教育的發展,也十分強調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融合和滲透,教師要著眼教學實際,靈活的運用。比如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能夠在手工創作中“膽大心細”,結合學生自己的認知能力,融合文學、歷史、地理、音樂、舞蹈、詩歌、戲劇等學科有關的知識,加強手工和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系,促進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和諧發展這樣,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發展,也能是農村學校的手工社團得以充實和豐富,這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四、提高修養,且行且思。師者如光,微以致遠,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素養,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知。
加里寧曾說:“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的影響著全體學生。這點往往是覺察不出來的...如果教師很有威信,那么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正因為如此,一個教師必須好好檢點自己,他應該覺得,他的一舉一動就處在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樣嚴格的監督。”師者如光,微以致遠。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師者當以立德樹人為己任,要嚴于律己,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素養,做好學生的引路人,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用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試想,如果一個老師都不能讓學生喜歡或者信服,學生又豈能好好聽課呢?更別提會有學習的興趣了!所以,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師的人格魅力,成為學生的好榜樣,讓學生喜歡、信服,并為之提高學習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為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在教學中誘導激發是很重要的一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會直接的影響課堂的氛圍和教學效果。在手工社團課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培養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善學、樂學,真正的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蘇)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陳昌浩,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
[3](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