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才揚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對中學教學中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產生興趣,并積極參與課堂,掌握相關知識;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樹立法制意識,已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重點之一。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分析了現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然后針對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出了相應措施,并旨在培養(yǎng)中學道德法治中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措施
前言:無論教師的教學方法如何,都應力求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思考問題,掌握知識,發(fā)展技能,提高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面臨著眾多的問題和挑戰(zhàn),教師依然要立足于教學,為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興趣做努力,并展現道德與法治課應有的魅力。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
(一)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
受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的影響,現在有很多教師在課堂講臺上,只把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對學生來說,他們只能在講臺下被動地聆聽。在這種教學現狀下,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內容和知識不感興趣,產生了一定的抵觸感。初中階段的學生是正處于青少年的叛逆期,教師越是墨守成規(guī)地教書,越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如果教師只注重教育目標的完成,不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愿,容易導致道德與法治課堂氛圍枯燥無味,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直接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降低了教學效果。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目前,許多初中生對道德和法治不感興趣,沒有強烈的熱情。如果想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就必須要學生有學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人類探索事物的根本力量。只有當初中生對某些事情感興趣時,他們才能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件當中,如果學生對某些事情不感興趣,自然不能完全投入到其中去,也就不會有很高的效率。實際上,大部分初中生不喜歡道德與法治課程,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生沒有學習的動力。此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大部分是固定的概念內容,學生有時候需要大量的記憶這些概念,因此,大量的理論知識使得學生在學習時感到枯燥、無聊,無法激發(fā)學習興趣。而還有部分學生則表示很難理解道德規(guī)范和法治的內容,因為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不緊密,導致學生不愿意學習這門課程。
(三)忽視教學活動開展
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觀念,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在學科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素質。然而,許多教師只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學習成績,沒有利用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加強德育和法制教育的效果,這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脫節(jié),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實踐能力不相適應。為了保證學生道德觀念和法律觀念的共同提高,教師要關注學生在生活的細節(jié),積極組織他們參加與道德和法治有關的主題活動,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二、提升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策略
(一)代入生活案例
初中學生雖然在理解和認知方面相對于小學生是更加成熟了,但是,初中生還是存在一些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偏差,由于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學生接收信息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接收到的信息內容也變得多種多樣,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進行教學,學生就容易結合自己對信息和知識的理解去分析教師教學的內容,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偏差。例如,在教學七年級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探問生命》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家長對孩子過于要求,導致學生逐漸抑郁”的案例代入到教學中,讓學生能夠直觀的明白教學內容中的思想和道理,如:前段時間有一個學生的微博日常上了熱搜,大概的內容就是:媽媽對女兒要求有點高,經常拿別人家孩子做比較,即便女孩經常考第一、拿100分,媽媽總能找出不一樣的東西來對比和指責,媽媽總是認為女孩沒做好、做的不完美,女孩也沒有做出反駁,最終導致女孩抑郁。在《探問生命》中有一句話——“生命來之不易”,如果教師讓學生自己去理解生命,他們也沒有辦法說出個一二來。在教學當中,沒有現實案例作為基礎,學生很容易產生“空想”思維,思考出來的結果不切實際。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
在初中教學中,道德與法治的內容主要是固定的知識和概念,所以,相對于理科中的數理化來說是比較枯燥的。在教師進行教學是,如果只是對現有的教材和案例進行指導和教學,學生會降低對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因為時代的影響,學生對有色彩的視頻和圖片更加感興趣,當教師能在課堂上運用視頻展示的方式進行案例解說和內容教學,學生才對教學內容感興趣。那么如何將多媒體運用到教學當中,并運用好呢?例如,在《做情緒情感的主人》教學中,教師想要學生能分辨出來情緒的區(qū)別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的形式,播放一些初中生相關日常生活的視頻,視頻中初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開心、憤怒、傷心、害怕能很好的詮釋教師課堂中所要講述的內容,視頻播放的形式是相對于講述內容更加吸引人,當學生能集中精神去學習道德與法治中的知識時,學習的興趣就會自然而然的提升。
(三)開展道德與法治的活動
所謂加強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活動,主要是根據課程內容進行的,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旨在逐步提高學生對道德和法治原則的認識,并最終提高他們在法治問題上的道德意識和能力。在過去,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是相對枯燥的,大量的理論知識使學生無法對學習產生興趣。同時,許多學生表示,很難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核心內容,由于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沒有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不貼切實際。例如,在課堂上列舉更多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道德和法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然后再開展一些課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將課內的知識帶到生活當中,如,針對七年級學生可以開展:學生集體活動、志愿者活動、學生小組道德與法治的知識競賽、情緒管理大師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自身的道德和法治的意識。此外,教師還應創(chuàng)設課堂中的實踐活動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加深學生對有關知識的了解,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指引,增加他們獲得知識的機會,加強道德和法律的認知訓練,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不斷地推動學生的進步。
結論:總體而言,在出中道德法治教育中,教師應該要注重學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在通過案例教學的方法、多媒體教學和加強學生道德與法治的訓練等策略下,完成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傳播和知識拓展,讓學生在學習中既能提升學習興趣,又能掌握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梁秀香."如何培養(yǎng)初中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2019).
[2]彭勇彬.淺談《道德與法治》課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J].2018.
[3]馮向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的提升路徑[J].年輕人,20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