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夢飛 周建中
[摘? ?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同時,我國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科技創新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而科學普及從根本上影響和決定著國家與民族的創新創造能力。從時代發展視角,分析當前我國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在此基礎上探討科普人才的內涵與范圍,總結科普人才的勝任特征和培養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最后對如何建設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進行思考,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 科普人才 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 N4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6.003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明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新時代賦予科學普及新的歷史使命,對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提出新的要求。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的關鍵支撐,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問題始終是科學普及發展面臨的核心課題。當前結合新發展的時代背景,研究和探討這一問題意義重大。一方面,進入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面臨著新的形勢,對科普人才的內涵和范圍要有新的思考和認識;另一方面,立足新時代,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我國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有必要對科普人才特征和培養現狀進行分析和總結,思考科普人才培養在新時代面臨的關鍵問題,提出相應政策建議,為下一步我國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1 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同時我國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加,國際體系和國際格局發生著重要演變,全球治理體系及治理規則發生著深度調整,科技創新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的焦點。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全面開啟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在若干領域開始成為全球的創新引領者,然而,搶占科技制高點,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上的創新任務依然艱巨。科學普及作為創新之基,承擔著應對全球變局和國內發展需要的時代使命,需要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因此,新時代科普工作要把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放在優先的位置。
當前科學普及深入創新價值鏈,形成與教育、文化漸進融合的發展態勢;逐步構建政府、科研機構、大學、媒體、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廣泛參與,多元化主體的新格局;呈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正加速推動科學普及方式手段的轉型升級。科學普及的內涵不斷豐富,包括價值觀、服務經濟發展、服務社會發展、文化、生態文明、國際屬性[2]。科普工作日趨復雜,涉及面廣點多,國際聯動需求頻繁。高質量是科學普及發展的主基調,需要與之相協同、相適應的科普人才隊伍。因此,新時代科普工作對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提出更高要求,質量成為新時代科普人才工作的關注點。
2021年6月,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指出:“加強專職科普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科普崗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養聯盟,加大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力度,推動設立科普專業。”[3]20由此可見,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正進入全面展開、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到2035年形成我國在諸多領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位居世界前列”,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4],也是新時代科普人才工作的基本遵循。
2 新時代科普人才的內涵和范圍
2.1科普人才內涵的分析
隨著科普的發展,科普人才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調整和變化。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必須要明確科普人才內涵理念與定位,《中國科協科普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將科普人才定義為“具備一定科學素質和科普專業技能、從事科普實踐并進行創造性勞動、做出積極貢獻的勞動者”[5]。這個定義突出了科普人才的“科學素質”“專業技能”“創造性”“貢獻”等特征,從專業基礎、創新能力、價值貢獻三個維度對科普人才做出了界定。
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面臨新形勢、新要求,對當前科普人才內涵進行分析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一是新時代科普人才應具有新的特征。例如,在專業基礎維度不能僅考慮科學素質,還應該增加人文素質,重視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統一。人文素質包括哲學、歷史、文學 、語言、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研究水平和體現出來的內在素質以及人文精神,主要強調邏輯思維、語言文字、人際溝通、倫理認知等方面的能力。人文素養促使科普人才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統一促使科普人才更好地理解科學普及的發展和時代內涵、更好地勝任科普工作,完成新時代科普領域的重大挑戰和重要任務。
二是新時代科普人才界定應突出時代特點。例如,新時代科學普及在提升全球科學共識、應對全球性挑戰、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方面的作用日趨重要[2],這意味著科普人才應具備國際視野,有國際對話與跨文化溝通的能力。例如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6],因此需要強調科普人才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能力和素質,使科普人才的界定更具有時代意義和時代價值,使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更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2.2科普人才的分類和范圍
科普人才具有不同的層次和類型,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科普人才劃分為不同類型。已有研究將科普人才按照職業化程度、科普工作組織層級、科學素質和科普專業技能及其對社會的貢獻程度,以及所具有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等標準進行多維度的分類[7]。如以職業化程度為標準,科普人才可劃分為專職科普人才和兼職科普人才;以科普工作的組織層級為標準,科普人才可劃分為基層科普人才和中高層科普人才;以科學素質和科普專業技能及其對社會的貢獻程度等為標準,科普人才可劃分為高層次科普人才和一般科普人才;以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為標準,科普人才可劃分為科普創作與設計人才、科普研究與開發人才、科普傳媒人才、科普產業經營人才、科普活動策劃與組織人才等。在《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中,專職科普人才被劃分為科普場館人才、科普基地人才、科技出版人才、新媒體科普人才、科普研究人才等[3]20。
新時代科普人才既要具備專業能力,向高素質專業化發展,體現在思維、素養、技能等層面,又要具備專業精神,勇擔新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從新時代對科普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出發,本研究認為在新時代科普工作中發揮關鍵作用的科普人才主要有三大類型:第一類是以科研人員為主體的科普人才,這類科普人才掌握最前沿的科技知識,受過系統的科學方法訓練,具備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是科普的第一“發球員”;第二類是以科普工作為職業的人員,包括科普研究與管理、科普創作以及在科普場館工作等以科學普及為主業的各類人才;第三類是主業工作與科普工作緊密相關但是又不完全只從事科普工作的人員,如科技記者等。
3 新時代科普人才的特征與培養現狀
3.1科普人才的特征分析
基于對科普人才內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時代科普人才應當具備的基本特征:一是要掌握專業的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二是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語言文字、人際溝通、倫理認知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可以開展科普實踐或勝任科普研究工作;四是能夠在科普工作中進行創新。科普人才是多類型、多序列的,不同類型科普人才的特征也有一定差異。隨著時代的發展, 盡管專職科普人才在科普工作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科研人員作為科技知識的創造者,仍是科學普及不可替代的主要力量。以下針對科研人員從事科普工作的內在素質特征進行具體分析,以期對今后推動科研人員從事科普工作有所啟發。
2017年,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部署“我國科普工作發展戰略若干問題研究”院士咨詢項目,該項目依托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相關團隊,開展了科研人員科普勝任力研究,通過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共收集到有效問卷1 591份。基于數據結果分析發現,科研人員認為其做好科普工作需要具備以下4個內在素質特征。
一是要有高目標價值動機。調查發現,53.5%的科研人員認為其開展科普工作主要是為了實現專業價值,即學科的社會責任,表明科研人員開展科普工作更多的是基于內在動機的驅動。科研人員的科普動機很重要,科研人員忙于攻克科研難題的同時為什么還會選擇開展科普工作?如果只是基于外在的科普工作任務安排,毫無疑問較難達到預期的科普效果。只有科研人員從內在動機驅動出發,發自內心地覺得科普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才能真正把科普工作做好,這也是科研人員開展科普工作需要具備的內在素質特征之一。
二是要有強專業能力內核。調查發現,49.2%的科研人員認為從事科普的主要優勢是專業能力強,這也是科研人員開展科普工作需要具備的關鍵特征。科研人員如果自身專業研究水平有限,對相關科技知識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很難對其他非專業人群開展科普工作。只有在專業領域的研究造詣達到一定深度,對相關領域的科技知識能夠融會貫通、深刻理解的科普人才,才能深入淺出地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科學普及,使得不同的群體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科普的內容。
三是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自信心和幽默感性格。調查發現,科研人員對于開展科普工作所需的性格特質的選擇中,排前三位的分別是溝通能力(60.8%)、自信心(57.3%)和幽默感(55.8%)。科研人員把科普工作做好的前提和基礎是做好科研工作,在專業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然而科普工作與科研工作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科研人員除了具備研究能力外,開展科普工作還需具備其他的能力特征,如與不同群體對話交流的話語體系轉換能力以及相應的溝通技巧等。
四是要有較高的自我認同度。調查發現,61.0%的科研人員認為自己能夠做科普,這種人格自我認同度也是科研人員做好科普工作的主要特征。科研人員首先要認同科普工作的價值,基于這種認同,開展科普工作時才能滿懷熱情、積極主動,才能使得科普工作達到相應的預期效果。
3.2我國科普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問題
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基礎在于科普人才的培養,難點在于如何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科普人才。在我國,科普人才培養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高等院校設置相關專業培養科普人才;二是通過繼續教育以短期培訓、合作交流等方式培養科普人才。
3.2.1通過高等院校培養科普人才
高等院校主要以培養高層次科普人才為主。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已有十幾所重點高等院校明確設立了科技傳播、科學普及相關專業或研究方向,培養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科普人才,早期的主要培養目標集中在傳媒和科技傳播理論高級人才的培養上。近年來,試點工作主要是為科技場館和相關行業培養科普教育人才、科普產品創意與設計人才、科普傳媒人才[8],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培養體系,探索了有效的培養模式,但仍存在培養規模偏小、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機制模式單一、培養過程動力不足、外部政策等環境不利、與就業需求不夠匹配等一系列問題[8-9]。
3.2.2通過繼續教育培養科普人才
繼續教育是提高科研人員科普能力、專職科普人員業務水平和科技記者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短期培訓、合作交流等方式進行相關知識更新、補充、拓展和提高,對于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提升科研人員的科普能力。科研人員不愿做科普、不屑做科普、不擅長做科普、不敢做科普的根源或多或少與科普能力不足有一定的關聯[10]。很多國家擁有較為成熟的科普人才培訓體系,旨在從科研人員中培養科普骨干。例如,美國建立了專業的科普培訓機構,如石溪大學艾倫阿爾達科學傳播中心,為提升科普培訓的專業化程度,設立了專業的科普項目;如國家藥物濫用研究中心的傳播技巧培訓,通過靈活的培訓方式提高培訓的效率 [11]。我國通過科普培訓的方式促使科研人員轉化為科普人才的工作做得還不到位。科研人員對適應新形勢開展科普工作等方面有很強的培訓與交流需求,但這些需求未能得到很好地滿足[12],導致其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和貢獻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一項調研顯示,雖然中國科學院系統的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較高,但在科普活動策劃組織、科普創作及大眾傳播技能等科普專業方面普遍能力并不強 [13]。
二是提高專職科普人員的業務水平。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全國科普人員(科協系統以及學會工作人員)培訓班上的隨機訪談情況得知,科普人員普遍存在科普理論素養較低、科普實踐能力較弱、科普手段單一等業務問題,迫切需要通過科普培訓和學習來提升業務水平。2016—2019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連續4年舉辦全國科普人員培訓班,共培訓科普人員 6 000 人,但與全國科普人才的培訓需求相比還只是杯水車薪[14]。
三是提高科技記者的職業素養。科技記者是指從事科技信息采集、編輯和報道等科技傳媒相關業務的從業人員,從業領域主要包括科技報刊(科技期刊、科技類報紙等)、廣播電視科學欄目、網絡媒體的科技新聞報道以及專業的科學網站等[15]。由于大多數新聞記者僅具有新聞傳播學專業背景,在教育過程中缺乏工科、理科知識素養的培養,相應的科學素養欠缺,導致報道中出現一系列問題,例如,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科技報道中相關的科學知識[16],在采集和報道科技新聞時無法準確完全地進行論述,從而難以實事求是地進行科技新聞的傳播,對報道的信息沒有能力判斷真偽[17]。當前,新聞記者科技新聞報道培訓短缺,是科技新聞報道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18]。需要大力提升科技記者自身的科學素質水平等,確保其在與科研人員的溝通交流過程中能準確地理解科技知識的內涵,并在向大眾傳播的過程中規范地進行表述。
3.3我國科普人才培養問題的原因分析
3.3.1缺乏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是科普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綜上可見,目前科普人才培養仍處于摸索階段,要在強化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中起到關鍵作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究其原因,關鍵是科普人才培養缺乏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這種規劃和設計主要是指由相關部門負責從國家層面研判科普人才發展趨勢,進行政策規劃和設計,完善制度安排,優化外部環境,讓人才培養更加契合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的要求,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以政策規劃和設計來說,從科普人才政策25年的演變[19]可以看出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是我國科普人才政策不變的宗旨,2013年之后科普人才政策以培養專業科普人才、壯大科普隊伍為核心,專家庫、領軍人才等高層次科普人才的提法不斷增多,有利于加強新時代科普人才的培養和科普人才隊伍的建設,然而其中也存在政策內容跳躍、不連續,政策的落地與執行程度差以及政策制定滯后等問題,需要集中規劃和頂層設計。
3.3.2科普專業學位尚未設立是高等院校培養科普人才存在問題的直接原因
通過高等院校培養科普人才離不開科普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當前相關學科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科普專業尚未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獨立的一級學科點或二級學科專業,科普人才培養主要掛靠于其他專業之下,如試點中的科普碩士培養分別掛靠于教育、新聞傳播、藝術等專業之下,形成科普展覽策劃與設計、科普產品設計、科普視覺傳達設計、科普信息與交互設計、科學與技術教育、科學傳播、青少年科技教育等不同的培養方向,在培養目標和方向上易錯位,培養工作易被邊緣化[8-9]。
3.3.3科普人才培訓體系尚不健全是繼續教育培養科普人才存在問題的直接原因
科普人才培訓體系尚不健全,科普人員培訓機會少,與其他領域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相比,在培訓制度、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方面,急需常態化、制度化;科普人才繼續教育供給能力有待提升,為科普人員提供繼續教育的公共服務還不到位,體現在課程資源不豐富、教材建設剛起步、師資規模和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大規模培訓、培訓基地建設機制不完善等方面[20]。
4 強化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進入新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科學普及的使命、內涵、手段隨環境之變、需求之變、技術之變而發生新的變化,由此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機遇和挑戰。當前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在人才培養等重要環節仍存在諸多的問題。為強化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4.1深化新時代科普人才的基礎理論研究
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依賴對規律的科學揭示,科普人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以發現人才成長規律,建立能夠科學解釋現象、指導實踐的基礎理論,保障科普人才隊伍建設質量,促進科普學科建設與科普人才發展。進入新時代,科普人才的內涵和特征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理論研究也要與時俱進。因此,深化新時代科普人才理論研究,是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
4.2加快推進科普人才繼續教育培訓體系建設
科普人才繼續教育培訓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關系著科普人才的校外培訓與高等院校教育培養的互補銜接,關系著科研人員、專職科普人員和科技記者等不同類型科普人才的科普能力、業務水平和職業素養的提升。因此,建議加快推進科普人才繼續教育培訓體系建設,可以考慮構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主管、業務主管部門監管、用人單位和施教機構為實施主體的科普人才繼續教育和培訓體系,便于相關工作的實施和管理。
4.3 在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中落實“同等重要”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 年的“科技三會”上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1]。然而, 在實際工作中“同等重要”還沒有落實到位,如政策制定上的差距。十九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科技人才政策1l項,各部委頒布科技人才政策15項,短短一年間,全國57個城市頒布了80余項人才新政[22],可以看出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重視。與科技人才政策相比,我國科普人才政策相對滯后,因此建議加快推動國家重大人才政策在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中的適用,特別是在職稱評定、資源配置以及獎勵考核等方面的政策,將“同等重要”在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中落到實處。
4.4營造科普人才良性發展的生態環境
人才發展的生態環境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前提。改善科普人才的發展環境可以吸引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加入科普隊伍中,可以增強科普人才對科普工作的認同感、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和單位要重視科普人才、關心科普人才,營造科普人才良性發展的生態環境,助力科普人才隊伍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高宏斌,周麗娟.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看科普的概念和內涵[J].今日科苑,2021(8):27-37.
[3]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 孫銳.新時代人才工作新在哪兒[J].人民論壇,2021(30):72-77.
[5] 任福君,張義忠.科普人才的內涵亟需界定[N]. 學習時報,2011-07-15.
[6] 陳鳳英. 十九大報告詮釋全球治理之中國方案——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與作用[J].當代世界,2017(12):16-19.
[7] 任福君,張義忠.科普人才結構如何合理[N].學習時報, 2012-01-08.
[8] 袁夢飛,周建中.我國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34 (12) :1431-1439.
[9] 李正風,朱洪啟,王京春.新時期推進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的思考[J].科普研究,2021,16(4):87-91.
[10] 王大鵬,黃榮麗,陳玲. 科研與科普結合歷史視角下我國科研人員科普能力建設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11):1390-1397.
[11] 姜萍,李敏.科普與創新比翼背景下的科學家科普培訓——美國的經驗及啟示[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34(2):71-75.
[12] 李紅林,陳玲,黃榮麗,等.加強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建設,促進科學家參與科普[EB/OL]. (2019–01–10)[2021–11–23]. https://www.crsp.org.cn/KeYanJinZhan/ YanJiuDongTai/122923912018. html.
[13] 莫揚,荊玉靜,劉佳. 科技人才科普能力建設機制研究——基于中科院科研院所的調查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1,29(3):359-365.
[14] 王曉義.從科普人才培養維度看科普教材出版[J].科普研究,2020,15(3):84-90.
[15] 周榮庭,李雅箏.面向公眾的科技傳播從業人員的素養研究——以科技記者的素養體系構建為例[J].今傳媒,2014,22(6):8-11.
[16] 杜積西,趙笠鑫.新媒體時代科技報道失范成因與規范路徑[J].今傳媒,2019,27(5):8-9.
[17] 郭靜.互聯網時代科技記者的改進與轉型[J].科技傳播,2019(3):149-150.
[18] 劉瑋,郝元濤.比較中美科技/醫療記者培訓模式的差異——以醫療報道為例[J].今傳媒,2018(9):56-60.
[19] 任嶸嶸,楊幫興,鄭念,等.中國科普人才政策25年以來的演變、趨勢與展望[J].中國科技論壇,2020(4):139-150.
[20] 趙東平,高宏斌,趙立新.中國科普人才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導報,2020,38(5):92-97.
[21] 新華網.南方時評: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三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重要講話精神[EB/OL].(2016–06–02) [2021–11–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02/c_1118975419.htm.
[22] 蘇榕,劉佐菁,蘇帆.十九大以來國內科技人才政策新態勢分析及其對廣東的啟示[J]. 科技管理研究,2019(20):129-134.
(編輯? 顏 燕? 李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