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東
【摘要】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是國家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而設置的課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有責任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選取正確合理的案例進行課堂教學,借助思政教育的鮮活案例,把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能量傳遞給學生,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案例;高度;深度;真實;準確
在中國大步向前發展的今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無論怎么講,最終都要落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上來。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上,要求與當今時政緊密相連,但是由于現代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如果僅靠教材上的案例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能更好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學習有機結合,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正確人生價值觀的教育。5G時代的到來,使我們能夠有更多獲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徑。現在網絡上的不少網站和APP都有很多名教師或名班主任已經做好了各種課件供大家參考使用,甚至詳細到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提問,從導入到課程結束都不用你去多想。如果僅僅是拿來借鑒參考,這些教學資源肯定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但關鍵是一些教師為了貪圖上課方便,也不愿意花時間動腦筋在自己教學工作上,就直接使用這些課件。既沒有認真考慮自己所教學生的實踐情況,也不符合務實求真的治學態度。現在網絡信息真實與虛假并存,對于課件上的案例如果沒有認真地去了解分析,就直接在課堂教學上使用的話,容易使缺乏社會經驗的初中學生對知識點及社會產生錯誤的認知,這需要教師對所選擇的案例進行認真分析。要獲取和教學有關的例子最好登錄政府官網或者是在學習強國中尋找。即使是引用他人課件的案例我們也要多方印證,然后根據自己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整理完畢才在課堂教學中使用。
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有責任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的實際情況選取正確合理的案例進行課堂教學,借助思政教育的鮮活案例,把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能量傳遞給學生,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一、選取案例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
《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因此,我們的選取案例時要有客觀求真的態度,選取正能量具有現實教育意義的事例為基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辯論,讓學生自我感悟提升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既要達到在課堂教學中教育學生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又要吸引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的教學當中。例如,在講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二框《合作互利共贏的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知識點學習中,筆者首先列舉的案例材料是:
中國發起了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全球人道主義行動,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緊急援助,為170多個國家舉辦了衛生專家專題視頻會議,毫不保留地分享成熟的防疫經驗和防控方案,為全球生產緊缺醫療物資和設備,僅口罩和防護服兩項,就分別向世界出口568億只和2.5億件。
在展示案例的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思考:在抗“疫”中,我國對世界所做的貢獻對構建人類命運問題,有什么啟示?(國家角度),用直觀的數據和我國疫情的現實對比告訴學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事不避難勇于擔當。緊接著列舉第二個案例:
某粥店門口懸掛一條嘲諷著他國疫情和防控的橫幅,以及網絡上存在對他國疫情防控幸災樂禍的觀點。
進一步讓學生知道現在我國正在努力為世界抗“疫”所做的巨大貢獻,而我們當中不少人卻存在一些不和諧的言行。如果避開現在存在的不正確的言論和行為不講的話,容易誤導學生認為存在這種言行是合理的,無形中就會推動這種錯誤言行的蔓延。只有讓學生通過對錯誤言論和行為的思考分析,提高學生對國家所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識,才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明白在災難面前,事不關己的態度、相互推諉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二、選用案例既要真實反映社會現實又要準確符合初中學生的學習現狀
要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積極參與探討的興趣,就要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例子,同時去偽存真,并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教學,符合初中生認知的規律,才能更容易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和對正確的價值觀念的認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學生在校努力學習就是為了以后更好地服務社會、奉獻社會,這就需要教師想方設法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工作中,把校園里學生的日常行為與校園外的社會現實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明白在校學習不是關起門來學習不問天下事,而是要通過學習努力使自己成為關心國家、社會、人民,遵紀守法的合格中國公民。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第二框《凝聚法治共識的厲行法治》知識點的學習中,由于我國正式進入民法典時代,從胎兒起到去世的遺體捐獻人生的每一步,幾乎都濃縮在民法典內,每一個民事行為都與民法典息息相關,筆者針對本校個別學生有隨意向樓下扔紙飛機,水袋的錯誤行為,挑選的是民法典對高空拋物案例的相關規定進行學習:
你在上學路上,被樓上掉下的花瓶砸傷,但不知道是誰扔的,你能直接起訴整棟樓的住戶嗎?如果你沒被砸傷,又知道是誰扔的,這個人的行為違法嗎?為什么?
在學生的分析辯論的同時,通過展示民法典對高空拋物的法律規定,讓學生通過案例的分析學習,增強巡強尊法學法用法意識,強化規則意識,從而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每個人自覺遵守法律,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選擇正確合理的案例,對生活化的教學的開展、情景的創設、探索活動的開展、課外活動的拓展等都有積極促進的影響,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劉仙鳳.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案例教學研究[J].黑河教育,2019(5):32-33.
[2]張信香.初中政治應用案例教學的實踐探究[J].華夏教師,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