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審美情趣,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學,實質是一種“美”的活動。然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部分語文老師往往注重已有實踐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從某種程度來說,片面注重已有實踐知識的傳授,會影響語文的教學質量,從而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的審美教育。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進行美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創作等方面探究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探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所謂審美,即“領會事物或藝術作品的美”。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即語文的美育,是指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學習,掌握基本的審美知識,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集中而有效地實施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也就是培養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對藝術的興趣為主要任務的教育。
現行的語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結構嚴謹,語言優美,內容豐富,思想深邃,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這為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厚的教育資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在于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能力和智力的發展,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嘗試:
一、 指導學生美讀,感悟作品中美的境界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要“讀”,“美文”更要“美讀”。美讀,即聲情并茂地朗讀,就是通過口、眼、耳等各種感官,讓學生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細心品味,入情入境,從而產生審美愉悅、激發審美創造、陶冶情操的一種閱讀活動。通過美讀,變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借助音韻美和節奏感把教材中美的內容充分表現出來,使朗讀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朗讀是學生對課文內容最直接的感知,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最有效方法。比如朗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錄音范讀或先讓學生借助注釋和課文提示反復誦讀全詩,感受詩句的清新流麗及其節奏明快、音調鏗鏘的韻律美;在此基礎上設置疑點予以啟發,將學生導入最后一句寫目送友人騎馬歸去的佳境:友人揚鞭策馬遠去,茫茫雪域的壯闊景象及詩人所見,并由此想象出詩人在武判官歸去之后長久佇立雪上,極目凝望的癡迷形象。這樣,詩人在武判官去后依依惜別的惆悵情懷與思鄉之情,詩人對武判官的濃烈深厚的友情,學生就可感可觸了,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又如吟誦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分成四節,篇幅比較短,但它的節奏感很強。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不僅可以體會詩歌對稱、和諧、勻稱的結構美,以及復沓手法帶來的旋律美,還可以對這首詩中表達的情感有了一個整體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鄉之情寄托在一個個特殊的具體的物象上,從廣泛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通過美讀,學生的感情明朗,強烈集中。作品的內容讓學生具體可感的同時,又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感情上引發共鳴。
二、 展開審美想象,再現教材中美的情境
感悟文學作品的內容,最重要的是發揮學生的審美想象。作品的語言文字,要轉化為讀者腦海中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畫面、意境、情景等衍生出新的內容,也需要想象。想象是一種心理活動,就是在原有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些新形象是已積累的知覺經過加工改造而成的,雖然具有虛構性和創造性的特點,但不是無中生有,更不是憑空捏造,而是來源于客觀存在的生活實際。語文教學活動中,在充分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后,教師還要適時把握時機,引導學生展開審美想象,以實現自己預期設定的審美目標。比如在講解曹操的《觀滄海》一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它作為一幅有聲有色的圖畫來欣賞,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山那邊大海波瀾壯闊,美麗多姿的景象,啟發學生從景物的色彩、聲音、動靜、構圖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從這些感知的形象衍生出去,讓學生想象這幅畫中由波濤、山島、樹木、百草、日月、星漢構成的色彩美。而這一切又在“觀”字的統領之下,別有一番雄偉壯觀的美感:既有草木郁郁蔥蔥的靜態美,也有驚濤拍岸、氣勢磅礴的動態美,更有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的奇特想象。而無疑的,教師要讓學生自己用書面表達的形式描繪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詩畫情景。學生根據自己在海邊成長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經驗,構成自己獨特的能展現大海驚人力量和雄偉氣勢的“觀海圖”。
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審美想象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使想象與聯想的思維方法得到有機地結合。奧地利心理學家曾對聯想有過這樣精辟的論述:“……在兩種突然同時迸發的意識內容A和B中,一種內在出現時,也喚起另一種內容。”聯想是語文老師拓展、延伸教學內容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教師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擴展思維、多角度思維,以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學生在欣賞語文教材的過程中,充分運用聯想的思維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將所學的學習內容同自身的生活實際有機地聯系起來,在加深對生活感悟的同時,增加了對教學內容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筆者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把“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九個獨立的物象整合成一幅圖畫,然后讓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并把它寫成以思鄉為主題的一篇短文。為了開啟學生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聯想的思維方法,老師還需進一步加以點撥:枯藤的形狀是什么,老樹給人的印象又是如何,昏鴉呢?作者騎的不是健壯的大馬,反而偏偏是瘦馬?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與聯想,把“古道”“西風”“瘦馬”等這些令人感傷的物象,構成了一幅滄桑、凄美的思鄉圖,含蓄地表達長期漂泊異地他鄉的詩人惆悵、憂傷、無奈的思鄉之情。
由此可見,想象可以使審美對象不斷得到充實,使之具體、形象、生動,又可以使審美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文學作品通過想象而呈現出的優美意境,增添了文學作品的詩情畫意。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 引導學生創作,在習作中融入美的感悟
每一篇作品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氣質與閃光點。在品味作品內容時,就會發現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的某種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具有潛移默化感染他人的美。對這種美,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用心去體會,用從中獲得的感悟去觀察生活、品味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并且創造性地表現出來,從而感動更多的人。如林莉的《小巷深處》,文章具體描寫了盲姨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進城給“我”送生活費和營養品,可是為了顧及“我”的感受,每次讓別人帶到學校,自己卻孤零零地回家的情景。盲姨的舉措,體現了母愛的偉大。學生被這一情景深深地感動了。對此,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認真回憶一下自己的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從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尋找那同樣感人的鏡頭,用筆真情地寫下來。這不僅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而且是同學自己親身經歷的,所以文章就顯得特別富有真情實感,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去理解父母的關愛。又如豐子愷的《山中避雨》,作者圍繞借琴、拉琴、眾人齊唱這一細節展開描寫,從而說明了音樂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彼此相處更加和諧,為社會營造一種氛圍之美。而如今的音樂已飛入尋常百姓家,逐步走向社會化、大眾化。音樂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學生追潮流趕時髦的一種途徑,成為學生交談中永恒的話題。教師在傳授課文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樂以教和”的道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或者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對音樂的感悟進行創造。在作文教學活動中,由于內容切合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在內在情感的驅使下靈活運用各表現手法,對儲存在大腦中的各種表象進行加工制造,從而表現美,再創美。所以他們寫出來的文章,內容豐富,感情真摯,見解獨特。
文章的內容與形式是相互聯系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影響內容,二者有機統一于一體。一篇優秀的作品,作者要表現的主題,傳遞的思想內容離不開構思的巧妙,角度的新穎,語言的錘煉及表現手法的使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試著分析文章的結構,品味文章的語言,或加強學生對文章比較閱讀的訓練。學生在認識和思考中受到教育熏陶從而努力去創造美的生活。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詩人經過反復思考推敲,更換了二十多個字才最終確定下來。這足可以看出作者寫作的耐心與細心,對文學創作持高度負責任的態度。教師介紹詩人寫作經歷后亦可以現身說法:王安石的事跡說明了作家在文學創作過程中,文學作品并非一氣呵成,而是經過反復修改才定稿。至于我們,那就不言而喻。另外,學生在文章寫作中,教師還要善于借勢發力,引導學生根據意境擇詞選句,借景表情,借文移情,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見解,并把自己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想象加工,創造新的圖景,新的形象。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在學習中獲得藝術享受。他們在消化知識的同時又得到美的陶冶,寫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此外,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不僅僅只有上述幾種方法,還有其他切實可行的途徑。教師可以設置情境,營造審美的氛圍,對學生進行指導性閱讀,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悟美、體會美。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通過對比,才能對事物有較深層次地理解和認識。教師也可以適時開展各種類型的比較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在一“美”一“丑”對比中形成鮮明的形象,在對比中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等先進教學設備,把單調、枯燥、乏味的文字符號轉變成一種聲情并茂、具體可感的聽說形象和視覺形象。學生在欣賞整個動漫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帶到藝術境界之中,盡情地享受作者在字里行間創造的各種美妙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情趣等。
總之,審美教育是一個復雜的認識活動和心理活動的過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只有不斷深化培養學生的美讀能力、想象力和感悟美的能力,使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產生審美的愉悅,逐步形成學生的審美特質,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語文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陳果安,王進莊,等.中文專業論文寫作概論[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沈鴻鏗,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詔安縣梅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