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進步,創新與改革新聞傳播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成為提升新聞傳播人員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為更好地研究全媒化新聞傳播優秀人才的培養路徑,本文以桂林旅游學院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教學改革為切入點,基于OBE理念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實現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OBE理論;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1-0052-02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要為國家培養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人才。原有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注重的是過程,對培養目標和培養結果缺乏評價機制。高校在培養全媒化新聞傳播人才的過程中,需要思考如何適應需求導向,以學生就業后的發展為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中最能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的模塊,因此,在設計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以遵循“反向設計”原則的OBE理論為依據,重新規劃、構建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任務迫在眉睫。
二、研究綜述
(一)全媒化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研究現狀
互聯網技術開啟了新聞傳播的新時代,國內學者和從業人員提出了“融媒體”的概念。與此相對應,業界也迫切需要“掌握多種技能、具備跨界思維的‘全媒化’新聞傳播人才”[1]。我國“全媒體”“融媒體”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傳統媒體的轉型與發展、大學新聞教育的轉型與創新、新聞從業人員角色重塑與素質提升[2]。新聞傳播學是重視實踐的應用型學科,因此,新聞從業人員必須掌握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媒介技術的進步,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成為全能型人才[3]。2018年,朱秀凌提出“跨界”,要求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夠有效調動既有資源,全面整合構建一套全新的培養體系[4]。2019年,學者石磊對教育部、中宣部發布的卓越新聞人才培養建議1.0和2.0進行解讀,從能力重塑、價值引領、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等方面關注人才培養[5]。
(二)OBE理論研究現狀
OBE是Outcome-Based Education(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的簡稱,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這個概念的核心觀點是: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首先要對學生畢業時應該達到的能力和水平進行調研和構想,然后設計出能保證預期目標實現的恰當的教育結構。中國學者將OBE理念應用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之中,突出表現在關注OBE理念闡釋與解讀,并以此變革教學理念、從教學目標、教學體系、教學方法、畢業要求等多方面進行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6]。2016年,學者唐嬌莉、陳岳芬將OBE理念引入危機傳播課程改革中[7]。宏觀方面,陳世紅提出,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才能更好地實施OBE教育理念,進而通過持續改進形成良性循環[8]。
基于OBE理念優化新聞人才實踐教學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尤其是遵循OBE理念的內涵主旨和實施要素,以國家、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為依據反向構建融媒體新聞人才實踐教學體系迫在眉睫。
三、桂林旅游學院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桂林旅游學院自2017年開辦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根據學生的實習崗位信息可以看出,現階段各行業對復合型新媒體人才的需求較大,崗位類型對學生實踐技能、創新能力的要求提升。根據學生及企業在實習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反饋,可以看出新聞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三大問題。
(一)新聞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
目前新聞人才培養目標以國家標準為參考設定,同質化現象嚴重,本校專業特色不明顯。其次,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并未從行業需求入手,忽略了服務地方發展。最后,人才培養目標中有關具體能力的指標設置及表述不清晰,未形成科學化的評價體系。
(二)培養體系不明確
新聞人才實踐教學方案雖然考慮到了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但往往是單一的培養計劃,對同一個專業的學生通常只采用同一個教育模式培養,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存在每個方向都有所涉及但多而不精的問題,尤其是實踐課程結構調整的步伐明顯慢于社會調整的速度,使新聞人才培養出現產業結構性失衡。
(三)保障措施不到位
雖然在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和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兩個維度下的引導下,部分院校與地方融媒體中心及媒體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但除提供實習崗位外,其余對實踐教學的補充并未得到體現。
當前,很多院校的新聞人才實踐教學體系并不完善,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嚴重缺乏,實踐課開出率低,人才的實踐質量偏低。如何加強和完善融媒體新聞人才實踐體系,是亟待深入探索研究的重要教學問題。
四、基于OBE理念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確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教育部中宣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的要求,以及學校對培養應用型文旅高素質人才的期望,結合桂林旅游學院在專業開設4年來的探索及社會的需求,桂林旅游學院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結果的預期為:學生畢業時能夠具備能滿足全媒體業務需要的技能,成為應用型、復合型的新聞傳播人才,畢業五年后能夠成為傳媒行業的中堅力量。
(二)符合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
第一,基于仿真環境設計的校內實驗教學體系。學生在步入校外真實的新聞傳播崗位之前,需要在仿真的虛擬環境中體驗和學習,通過模擬崗位實踐掌握相應的技能。學校要分析學生進入崗位前需要掌握的技能,并開設諸如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攝影、數據新聞和多媒體新聞制作等課程。同時,學生們從大二就可以進入學校黨委宣傳部下轄的校報、廣播站、網站輪崗;大三則可以在黨委宣傳部下轄的網站、公眾號發布經老師審核過的內容,完成學院和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的宣傳海報、宣傳視頻的設計和制作,活動過程的拍攝和后期的剪輯,以及活動結束后的新聞稿撰寫等工作;大四可通過承擔學院視頻網站、網頁的推廣等工作獲取相應技能。
第二,借助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項目構建一體化教學平臺(如下圖)。在新聞實踐教學體系中,要以學院為中心,輻射學生融媒體技能培養,在校內實驗室體系中搭建專業實踐基地,建立融媒體實驗中心。而在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上,一是要以學院為平臺,與融媒體中心和新聞單位合作,提高學生的融媒體實踐能力;二是要建立學生自主實踐基地,為學生的擇業提供有效的實習平臺及實習經歷。

(三)基于OBE理念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效果
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設計的,因此需要從家長與學生、傳媒企業、高校、政府四個維度入手,探討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效果。
家長和學生在填報第一志愿的時候是非常慎重的,錄取分數線和報到率是他們在衡量專業建設效果時首先要考量的。對企業來說,為畢業生提供的起薪以及委托給學校本專業的項目,說明了企業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認可,企業可以縮短實習期,給予更高的起薪認可。高校主要通過專業排名和在各項學科專業競賽中獲獎的質量衡量人才培養效果。政府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結果的認可,則主要通過給學校和專業的招生名額以及各項經費的投入額度等體現。
五、結語
目前國內OBE理念在新聞傳播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主要分為兩類,分別是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并沒有專門聚焦于實踐教學培養體系上的改革,而實踐教學又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最為有效的教學部分。因此本研究進行了相應的突破,實現四個方面的轉變:實踐內容設計從依賴教材轉變為以項目、任務驅動;系統性、開放式地整合實踐內容;考核體系以行業要求為標準進行多維能力測評;注重實踐結果的形成。
全媒化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校、社會和企業的共同探討,并對培養體系進行持續改進。而這個概念提出的時間太短,還未經過長期的跟蹤和效果的驗證,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熊茵,項國雄.新時代“全媒化”新聞傳播人才內涵及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20(Z3):71-73.
[2] 柳竹.淺析大數據時代下傳統媒體的困境及出路[J].視聽,2015(10):99-100.
[3] 羅奕.部校共建下新聞傳播專碩創新培養[J].中國報業,2020(04):55-57.
[4] 朱秀凌.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人才跨界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J].傳媒,2018(20):85-87.
[5] 石磊.全媒化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從1.0到2.0[J].青年記者,2019(01):59-61.
[6] 楊娜.新聞記者如何在新媒體時代獲得存在價值[J].新聞傳播,2020(16):131-132.
[7] 唐嬌莉,陳岳芬.基于OBE教育模式的新聞傳播課程改革——以《危機傳播》為例[J].新聞知識,2016(07):66-68.
[8] 陳世紅.基于OBE理念的網絡新媒體人才培養目標構建[J].傳媒,2019(24):82-84.
作者簡介:王亞娟(1978—),女,廣西桂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