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峰 高靖添 李波 李志媛 龍浩
摘要:自媒體時代,由于大學生認知水平、信息接收、知識儲存、價值觀等方面的情況存在差異,對當前的社會熱點,經常有不同的觀點,甚至出現完全相反的評價。很多時候,學生容易因為不同的觀點產生認知層面的沖突。在該環境下,要及時解決輿情問題,加強對大學生的輿論引導,推動網絡輿情治理,讓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從而更好地發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關鍵詞:自媒體;大學生;網絡輿論;輿論引導;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1-0080-02
以微博、微信、抖音等為代表的移動社交媒體開啟了網絡輿論場的移動化時代,移動輿論場成為輿論熱點產生和發酵的重要場域。自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是網絡軟件的主要使用群體,從網絡輿情出發把握高校學生的意識形態,對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以知乎為代表的問答社區占據輿論主流
近年來,一些網絡自媒體平臺日趨成熟,旗下的各類分享功能或問答社區等發展奇快。新時代,我們需要對新聞真實問題作出全面、系統的思考[1]。
以知乎APP為例,其通過“用戶為中心的使用滿足”“理性群體”和“多元高質內容”的獨特運營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個性化的知識需求,另一方面公眾話語空間不斷擴大,公眾自由表達事件態度的場所也不斷形成。從某事件發生進行討論到各抒己見,最終達到輿論發酵的結果。群體認同不斷催化、社區交流互動頻繁,知乎平臺搭建的網絡社區對輿情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必須明確引發認知沖突的各種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從而使學生從不同觀點中提升思想深度。
二、認知沖突為網絡思政工作架構提供機遇
網絡信息傳播極快,在一些重大事件上,網民往往會形成意見交匯甚至交鋒,在觀點碰撞的過程中,網絡輿情表現得更加突出。由于網民的身份背景比較多元,每個人的關注點不同,參與網絡輿情的話題也豐富多樣,討論的內容更是廣泛。因此,極有必要對熱點話題中的惡意評論進行跟蹤研究,對紛繁復雜的網絡話語進行深入剖析,糾正一些被扭曲的語義、語法、語用,找出癥結,加強語言對意識形態安全的維護,從而消除網絡中的話語扭曲現象,形成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
互動儀式鏈理論對社會情緒、情感認同作出深度描述,特別是與輿論熱點傳播環境及格局高度契合。[2]同時,互動儀式鏈理論也為剖析網絡熱點輿情與輿論的正向轉化關系提供了契機。根據網絡熱點輿情對大學生進行政治認知、情感認知、意志認知等多角度認知的影響研究,思考從多維度加強學生意識形態工作,更加合理地對網絡輿情進行引導,能推動網絡正能量的傳遞,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合理的治理依據。
三、大數據統籌下的社交網絡輿情有跡可循
精準思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征,這種全新的理念為深入推進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3]。每個學生的成長背景、人生閱歷、認知狀況存在差異,所以更需要進行精心栽培與精準澆灌。
高校應建設大數據輿情監測平臺,對高校學生意識形態聚焦輿情進行實時監測和跟蹤,準確分析出現的問題及風險,將相關數據對策分享至有關職能部門。以便其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助力網絡輿情處置工作的解決。把精準施教理念貫穿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牢牢把握規律性、時代性、針對性的價值內涵。從精準把脈學生需求、精準評估教學效果等方面入手,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時性和針對性。
自媒體背景下的多媒體網絡輿情,使觀點聚合和擴散的速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瀏覽新聞資訊,即時表達和交流觀點、態度、情緒,有些信息甚至被分享至其他自媒體平臺,形成二次傳播。網絡輿情的產生和發展速度極快,一些跟帖評論有時會影響整體輿論節奏和走向,導致輿論發酵。結合大數據精準推送技術對新網絡輿情環境的引導,可以有效解決認知沖突,為網絡輿情管理工作提供可能。
四、時政熱點反饋給思政課程改革帶來機遇
大數據的廣泛運用使網絡輿情的力量逐漸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對其傳播要素和運行機理進行研究的重要性。在自媒體時代,傳播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不再拘泥于從“固定統一的傳播媒介”中獲知信息,而是根據自身喜好或需求自行選擇接收信息的媒介,并在網絡社交軟件上發表個人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是學生了解國內外時政熱點、理解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以及提高自身思想修養的一門重要課程。若將互聯網上的時政熱點反饋、網絡熱點輿情事件分析融入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堂,將極大地提升學生興趣,激發課堂活力。[4]我們需要密切關注敏感事件,其中一些事件具有強烈的預示作用,同時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師應重點關注網絡輿情動態、網民態度、內在機理,從而合理分析,集體討論,建立分級引導機制。對個別微小但影響巨大的事件,應對其負面影響加以防范,為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路徑提供政策應對,切實推動高校形勢與政策的創新發展;同時相關教師定期召開輿情管理對策研討會,總結時政熱點反饋的新問題、新現象、新趨勢,從當下突出的輿論焦點入手,展開針對性調研,創新引導形式,解決輿情管理困境,優化相關管理體系,強化人才培養,加強組織協調。
五、人工智能技術使網絡輿情管理成為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5]當下,因為網絡自媒體平臺的搭建,加之網絡傳播的透明化和即時性,人們發表的言論常常產生不同的“磁場效應”,而這一“磁場”的發展趨勢往往難以預料。在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大潮的沖擊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在經濟、科技上的優勢,使意識形態滲透手段更加隱蔽,即通過以微博話題、微信公眾號、抖音評論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渠道和其他網絡手段,加緊對我國的意識形態入侵。西方的意識滲透從未停止,且力度越來越大、手段越來越狡猾、危害性越來越強。這些錯誤言論、思潮會嚴重誤導青年學生。
由于網絡輿情內容具有復雜性、多元性等特點,僅依靠原始人工分析的方法難以進行海量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因此,需要加強與大數據技術的關聯,形成一套智能化的網絡輿情分析處理系統。通過對數據信息的挖掘分析,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積極發揮大數據精準推送技術正確引導大學生的巨大潛能。
在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應在互聯網上加強對主流觀念的引導[6]。針對相關敏感話題,有關部門應整合互聯網信息采集技術,優化信息管理策略,加強信息形式管控,從輿論管理和引導的源頭出發,創新網絡治理格局。
六、結語
現階段,高校對學生的網絡輿情引導,處于初步探索時期。自媒體種類繁多且發展迅速,各大高校對其本質及作用了解得還不夠深入。再加上學校缺乏有效處理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經驗,所以無法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導致思政教育工作產生諸多問題,往往因未妥善解決而后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發表偏激類語言引起社會關注,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又暴發一輪的網絡輿情事件的爆發。
對于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新發展特點,高校管理者應及時明確其中的風險值,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現實中出現的各種輿論,并通過及時引導,讓學生意識到自身思考存在的偏差,按下元認知思考過程中的暫停鍵。在目前的互聯網生態中,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情感認知、意志認知,都應該在自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工作中得到高度重視。通過剖析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特征,明確學生在網絡輿情熱點中的立場、態度、價值觀認同,及時創新高校思政課程內容,優化相關教育路徑,能為高校思政教育、網絡輿論治理提供有效可行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楊保軍.論新聞的“有機真實”[J].新聞大學,2020(01):40-52,126.
[2] 董向慧.“后真相時代”網絡輿情與輿論轉化機制探析——互動儀式鏈理論視角下的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9(05):50-60.
[3] 王寧邦.大數據背景下自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15(01):134-143.
[4] 陳永峰.從圍觀到行動從被動到主導——通過網絡意見領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OL].思想政治教育研究,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076.G4.20201112.1307.002.html,2021-04-16.
[5] 朱繼東.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的新特征和重要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1):80-85.
[6] 富旭.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21(04):85-89.
作者簡介:高宇峰(1997—),男,山西呂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靖添(1997—),男,遼寧阜新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波(1996—),男,安徽宿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志媛(1997—),女,山西朔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龍浩(1992—),男,廣西桂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