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提問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知識。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上,通過對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的培養,以及提問氛圍的營造,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進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是生物;提問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50-0047-03
作者簡介:王靜(1980.12—),女,宿州學院附屬實驗中學,中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有效的生物教學不僅要求教師高效地教,更要求教師主動思考學生怎樣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識。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具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潛能,凸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問題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師要始終圍繞問題開展教學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即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能提出新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如何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總結以下幾點做法。
一、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讓學生樂問
對學生而言,發現問題的過程是充滿樂趣和成就感的。為了讓學生更快樂地體驗和享受這種樂趣,并養成學習習慣,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表揚、認同學生的提問行為。通過表揚并認同學生提出的問題,激發他們繼續提問的動機,并強化他們的這一行為,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二,讓學生在同學面前大膽地展示自己的問題。問題展示的過程也是學生尋求被認同的過程。該過程中,如果有學生認為問題缺乏科學性,教師應給予肯定的評價,如“敢于在同學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揚的事情”,這樣既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信心,又能夠使學生體驗到提問的樂趣。第三,在教學中開展一些小比賽,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掘生活實踐中與生物知識相關的問題。這不僅培養了他們將理論運用到實際的能力,還有利于提升其提問意識和能力。
教師應該具有將知識轉化為有趣的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這樣學生才能提出具有新意的問題。因此,要想上好一堂課,有目的、有要求、有創意的問題必不可少。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和精神。
二、營造輕松的提問氛圍,讓學生敢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人本主義代表人物羅杰斯提出,營造一種讓人的心理感到安全和自由的環境,有助于人們創造力的發揮和發展。根據這一理論,教師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舉手、大膽發言;及時給予提問學生積極的評價,善于發現問題的閃光點,給予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尊重,如此才能讓學生敢說、想說、能說[1]。面對學生的提問,教師要以包容、寬容的態度對待,切不可因學生的問題幼稚、過于簡單而批評學生。筆者在講授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二“伴性遺傳和人類遺傳病”這一內容時,學生會有很多疑問。但因為是與遺傳相關的內容,學生不好意思提問,這時,筆者就鼓勵學生要敢問,并在課堂上和其他同學一起討論。
要想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教師要引導學生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這樣的班級氛圍能使學生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營造這樣的班級氛圍,不僅是生物教師的責任,還是全體任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責任。當然,這樣的班級氛圍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有耐心,要抓住契機,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尤其是當學困生提出問題時,教師更要積極評價。這樣,學生會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并得出結論,從而高效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三、提供足夠的提問時間,讓學生有機會問
課前讓學生完成學案,能讓他們對所學知識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對不懂的問題能提出自己的疑問。課中,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理解、思考和練習鞏固。留出的時間過少,學生只能囫圇吞棗、一知半解,還未“嚼爛”知識,就匆匆進入下一環節,只會造成疑點的堆積。學生沒有時間去思考,怎么能提出好的問題呢?例如,筆者在講“減數分裂”這一節內容時,先讓學生回憶必修一第六章“細胞的增殖”的“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形態和數量,以及DNA的數量變化,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相互討論,最后總結“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區別,從而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本節內容。在課堂上,教師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問、在思考中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可以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
下課后,教師可以在教室多留一會兒,問學生還有沒有問題,讓學生的疑問盡快得到解答。如果學生的疑問得不到及時解決,他們的“靈感”就會消失。為了增加學生提問的時間,教師還可以在作業本上開辟提問專欄,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和教師之間缺少面對面溝通的機會。
四、以身示范樹立提問榜樣,讓學生模仿問
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是不斷積累的。學生的學習具有模仿性和向師性。這要求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在開始時,教師要把自己提問的過程和方法展示給學生,一步步引導學生去提問,進而使他們學會提問。
例如,在教授“細胞與能量”這一節內容時,筆者采用了問題教學法。首先,筆者讓學生初步了解細胞代謝的內涵(細胞代謝是細胞內所有化學反應的總稱)。其次,筆者以問題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探究課堂內容(見表1)。
這五個問題是圍繞著教學目標而提出的,探討了ATP與ADP的相互轉化,說明了ATP的生成途徑,闡明了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形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五、優化學生的提問方法,讓學生善問
在課堂教學中,有的學生勤于思考,也有的學生“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那么,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呢?
首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高中生物學模塊一的緒論中提到,在生物學的研究中,觀察與實驗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往往是先觀察到某種現象,再設計一種實驗來檢驗,也就是人為地改變某些條件,看看這種現象有無改變、如何改變,然后根據實驗的結果提出能解釋這個實驗結果的某種假說,再對假說用實驗來進一步檢驗。學生只有掌握了觀察、實驗等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才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如學生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后,會提出“細胞為什么是多種多樣的,有沒有統一性?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如何區別?”等問題。教師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比較,這不僅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結構化,還為學生提出問題提供問題情境,給學生解決難題提供方法。教師還可以聯系生活現象,借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比如,在開展質壁分離實驗時,部分學生提出“根尖細胞為什么不可以?能不能用新鮮的菠菜葉來觀察?”等問題。
其次,教給學生表述問題的方法。對某個生物現象的提問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現象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哪些因素會影響這種現象的出現?能否通過實驗驗證或探究?例如,針對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現象)這一情況,學生可以提出的問題有: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哪些因素會影響選擇透過性?
再次,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設計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練習。高中生物學內容有很多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內容,比如,遺傳與變異的對立統一、多樣性與統一性的辯證統一、波動與穩定的辯證統一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在總結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反應式后,讓學生寫出這兩個反應式,并在觀察后思考“能不能看成是逆反應呢?”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即讓學生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從相反的方向進行探索。這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提問能力。
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辨析、評價和修正,找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當自己產生一個疑問時,應首先判斷能否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疑問進行解答,如果不可以,則需要通過探究來解決。
六、擴充學生的知識范圍,讓學生會問
在學習課本知識時,學生僅僅依靠獨立思考和自主閱讀是不夠的。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是有限的,但我們可以從他人的知識中找到一些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的方式來開闊眼界,豐富教學資源,進而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有效補充和對課堂教學的延伸。
當然,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文獻資料中的內容直接作為教材,而要學會轉換,如把原始文獻中對科學背景的介紹及時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了解科學發展情況,并引導他們結合補充的素材來提問。在培養學生提問能力方面,文獻是教材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它能豐富學生的認知,使學生產生更強烈的探究欲望。
七、創設問題情境的其他方式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需要依托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然地想提問、會提問、敢提問。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問題情境的創設與學生思維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創設問題情境。
(1)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先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和所學知識,確保創設的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結構的不平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2)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問題情境。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是指學生現有水平和自身潛力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之間的差距。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要恰好落在這個“最近發展區”內,不可過難,超出了學生能力,也不可完全沒有挑戰性,達不到思維訓練的效果。根據這一理論,教師需要采用支架式教學,拋出支架式問題,這樣才能拓展和發散學生的思維。
(3)創設生活化的情境。生活即教育,處處可學習。生物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可以將生物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借助生活中的素材來創設教學情境,以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熟悉感和參與感,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利用教材優勢,巧設問題情境。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的亮點是:每節都以“問題探討”專欄開始;常出現“資料分析”和“思考與討論”;有相當篇幅的科學史的介紹。教材這樣的安排適合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特別是“問題探討”這一專欄,它是由圖片、情境描述和討論題組成,有的問題來自生活,有的問題來自科學實驗,有的問題來自科學史。教師利用好這些教材中的資源,也可以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進而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5)利用實驗現象創設問題情境。生物學習離不開實驗,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實驗操作的步驟和方法,而且實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疑惑,教師應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從學生的困惑處出發來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分析、討論、解決問題。
(6)創設有梯度的問題情境,保證學生的參與度。《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但是每個班級的學生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學習基礎、智力水平,他們的興趣點、學習習慣也大相徑庭。如何讓問題情境可以面向全體學生,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呢?筆者認為,要創設一組有梯度、有層次的問題鏈,分成全班一起做的基礎題、大部分學生做的提高題、小部分學生選做的挑戰題。這樣可以保證每位學生都有問題可以思考,既能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又能實現“分層教學”。
結 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營造輕松的提問氛圍,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提問時間,同時擴充學生的知識范圍,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學會提問,進而逐步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和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蘆成林.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