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線描在中國畫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線的獨特性 ,人類一直采用線這種造型藝術方式。線描在中國畫中從傳統繪畫一直沿用至今,經過歷代沉淀,使其具有豐富深厚的文化感。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線描的表現方法也在不斷地發展、創新、進步,展現出了更有表現力的豐富形式。然而現今仍不能拋棄對于傳統線描的訓練。筆者通過對傳統線描的對應訓練,來展示線描在當今藝術環境下對于中國畫中的作用與意義。
關鍵詞:傳統線描;中國畫;作用
一、傳統線描在藝術作品中的表現
線描起初主要用于表現傳統中國人物畫形象, 在中國畫中人物畫是出現最早的畫科, 也是唐代以前在繪畫理論、技巧手法方面發展最完備的畫科,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唐朝以前中國人物畫的發展也就是線描畫的過程。
線描最早運用出現于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等傳世之作中,都是以工筆畫的形式展現在畫面中。唐宋時期,線描開始流行以及廣泛普及運用, 并且由于其展現出的特有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當時一種特殊的藝術創作表現方式。 南齊理論家謝赫在其著作《畫品》中提出“六法”,是中國古代美術品評的最高標準,也是重要的審美原則?!傲ā睆淖髌分畜w現出來的內在精神與情感,到用筆墨造型、結構和色彩,以及構圖和臨摹作品都作為精準的總結。其中所提及的“骨法用筆”,就是指在中國畫中,用線描展現出來的物體的節奏感、骨力、結構表現以及力量美。往往中國畫都是以線條勾勒造型,要求以線來體現造型的準確性、轉折節奏以及韻律感。后期隨著文人畫的出現,更加注重畫面中的筆墨意趣,從而使得線描更具有豐富性的特征。后清代王瀛將其運用到畫面中, 并體會各種線描的重點,現在我們所了解到的“十八描”就是王瀛所總結出來的。
二、傳統線描的學習方法及運用
繼承學習中國傳統線描運用方法,訓練線描的重點是通過對線條的虛實、粗細、頓挫、剛柔、疏密、濃淡、干濕等變化表達畫面節奏感,豐富畫面內容,既有行筆要求,也有線的形態要求,同時能表達作者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賦予畫面中所刻畫的物像以靈動的生命。對于傳統線描的學習,首先應掌握各種線描的特點及其運用,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傳世著作中的線描的具體運用,并且進行臨摹進一步的學習。中國線描中用線最為經典的是古人總結的“十八描”?!笆嗣琛保?即高古游絲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橄欖描、折蘆描、行云流水描、棗核描、戰筆水紋描、馬蝗描、琴弦描、柳葉描、橛頭釘描、枯柴描、曹衣描、蚯蚓描、竹葉描、混描和減筆描。在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中,最為代表性的是高古游絲描,應使用中鋒用筆, 行筆過程放緩, 線條飄逸,秀勁古意。從《簪花仕女圖》中我們可以學習到鐵線描的具體運用,中鋒用筆,勻速有力, 如鐵線般, 線條應該隨著衣紋結構的變化出現相應的粗細變化, 而且線條根據畫面的主次展現出粗細、虛實的變化,適合用于表現硬質布料。在《天王送子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曹衣描的行筆磊落, 氣勢恢宏,用筆細而下垂,成圓弧狀,注意線條之間的疏密排列。線條的粗細跟隨物像隨之變化,體現出相應的節奏感。在《八十七神仙卷》中有鐵線描和游絲描的交替運用,以流暢飄逸的線條, 靈動的表現出衣帶和裙擺隨風飄動的質感,生動的再現了畫面中的細膩的動態美。釘頭鼠尾描在任伯年的人物畫中最具代表性,其起筆按頓,收筆纖細,形似釘頭與鼠尾。其在花鳥畫中葉片及其筋脈的勾勒上也有具體體現,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至今仍為學習典范的宋人花鳥中,線描類型的運用也相當豐富。線條不僅要展現出花瓣的嬌嫩、豐富的結構轉折變化,與此相對比的葉片,也要通過線描展現其層次感、輪廓轉折、與葉片的厚實感?;B刻畫上各個不同位置的結構也需要不同種類的線描運用,以此來體現不同部位的質感,鮮活靈動的動態美。
在對于經典線描作品的臨摹過程中,要學習各種線描類型的變化及其運用,感受其靈動的用筆變化,體會中國畫線描中的“骨法用筆”,相對應不同的物像及其質感,轉折及其變化、疏密及其前后空間、輕重緩急在畫面中的不同體現,進形觀察、學習、臨摹、創作、再臨摹。這樣以后才能更加深入的掌握線描的運用,感受到線描的技法要點及其獨特魅力。才能在今后的創作中更加靈活的運用線描,并且展現出線描的藝術特征,更能是中國畫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和傳統魅力。
三、當今線描學習的意義
在中國畫中線描是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存在,首先在構圖中就需要線條來展現所要描繪物體的輪廓,并且需要將畫面中的前后空間關系、虛實關系、疏密關系、轉折關系等大致表現出來,給進一步的創作打好堅實的基礎。在工筆畫中,首先就是需要用線描來精細畫面中的物像,不同的物像有其代表性的線描類型及深淺變化,結構轉折,物像質感。線描是中國畫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豐富的刻畫才能使畫面更加耐人尋味,直擊人心。通過對傳統線描的學習,才能在今后的創作中既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又有中國畫的深厚涵養。
四、結語
線在中國畫中的獨特魅力,使其更加容易被大眾所接受。正是因為在傳統文化的沉淀下,使線描更具有豐富的變化性及其相應的節奏感,更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豐富的內心世界,也更能體現作者的對于畫面創作的豐富的精神內涵。在當今這個不斷需要創新的時代,我們更加應該加深對傳統線描的研究學習、運用,才能使中國畫更具濃厚的文化內涵、藝術魅力、精神境界,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新的發展,既有傳統繪畫的歷史積淀性,又加深了時代賦予的獨特性,才能使得中國畫在發展的進程中具有更堅實的地位,中國畫發展脈絡更加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龔彬彬.線描在中國畫中的地位與審美[J].美術教育研究,2020(18):26-27.
[2]王仲彥.淺談中國畫之白描藝術[J].名家名作,2018(02):71.
[3]段斐斐.探索當代中國畫線描藝術的特征[J].美術界,2016(08):88.
[4]金茹.關于中國畫線描教學探討[J].美術文獻,2014(03):200+207.
[5]馬麗華,黃秋實,劉軍強.關于中國畫線描臨摹教學的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4(06):95-96.
作者簡介:
蔣云(1995.12—),女,漢族,籍貫:江蘇常州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中國畫,研究方向:工筆花鳥
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0XKT367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