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洋,徐三友,李明月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a.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b.黨委學生工作部,陜西 楊凌712100)
21世紀以來“互聯網+教育”已成為時代的新興產物,截止到2018年全球在線學習的學生數量達81%,首次超過線下學習的學生數量[1-2]。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在線教學打破了教育時空上的局限,具有學習資源豐富、教學時間靈活、教學手段多樣等多種優勢[3-4]。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迅速蔓延期間,在線教學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廣泛應用,在全面落實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重要部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5-6]。為了解學生在線學習成效,研判當前在線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更好地推進在線教學的深度應用和全面發展,筆者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大學生在線學習成效現狀與展望進行了研究。
本研究以S 大學大一至大三全部參與在線學習的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借助問卷星網絡調查系統,累計回收問卷9385 份,其中有效問卷9209 份,問卷有效率為98.1%,有效樣本的構成情況見表1。
調查工具為自主設計編制的“學生返校前在線學習成效問卷”,包含“在線學習整體自評價”“在線學習能力”“在線學習行為”“影響在線學習因素”四個部分共計16 個項目,其中“在線學習整體自評價”采用百分制計算,“在線學習能力”和“在線學習行為”評價量表中每個項目都被分為“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較符合”和“非常符合”五個等級,分別以1-5 計分,調查數據采用SPSS24.0 進行處理分析。
1.在線學習成效自評情況
將學生對在線學習成效的自評分從高到低進行統計并計算均值,結果如下:
有59.7%的學生對自身整體在線學習成效是滿意的,有24.5%的學生認為整體在線學習成效一般,有15.8%的學生認為整體在線學習成效不佳。
進一步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在線學習成效進行對比發現,各年級學生在不同成績區間人數比例變化趨勢與全校情況一致,均符合正態分布,大三學生在線學習成效最好,大二學生在線學習成效最差。
2.學生在線學習能力及學習行為情況
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被認為是評估學生在線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各以5 個指標對全體學生在線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進行綜合評價,分數越高表明與指標表述越契合。
研究發現,學生對于自身在線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各項指標均較為認可(得分均高于3.0)。在線學習能力方面,得分最高的是“能按時完成網課布置的線下作業”,最低的是“能掌握網課講授的所有知識點”。學習行為方面,得分最高為“能專心聽課”,最低的是“能充分與同學互動”。

表1 樣本的具體分布情況
3.在線學習能力和行為與學習成效的關系
將在線學習的能力和行為中的5 項指標得分求取平均值后與學習成效自評成績分析,并繪制如圖1所示的關系圖。

圖1 在線學習能力和行為與學習成效的關系圖
從圖1中可以看出,隨著學生在線學習成效自評得分的下降,學生在線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的得分也呈現下降趨勢且線性擬合度R2 分別為0.9914 和0.9912。這表明良好的在線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是學生固有內在學習動機及態度的外在表現,對于促進學生課堂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習效果和體驗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SPSS24.0 軟件對不同性別學生在線學習成效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對于不同生源、學科、學業成績排名和學習時長的學生在線學習成效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顯著性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學生類別在線學習成效顯著性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1)性別差異(T=2.602,p=0.145)對于學生在線學習成效影響不顯著。(2)學科(F=5.514,p=0.028)和學業成績(F=8.417,p=0.012)差異對于學生在線學習成效影響顯著,其中文科類學生明顯優于理工類學生,農林類學生趨于兩者之間;學業成績排名則呈兩極化影響趨勢,即學業成績前30%的學生學習成效最高,70%以后的學生學習成效最低,中等學業成績的學生處于趨同化且介于上述兩者之間。(3)生源(F=28.085,p=0.001)和學習時長差異(F=28.673,p=0.001)對于學生在線學習成效影響非常顯著,其中城市生源的學生明顯優于農村生源學生,城鎮生源學生趨于兩者之間;此外學生成效與學生學習時長成正相關,隨著學習時長的增加,學生學習成效顯著提高,在學習時間達到7 小時左右達到峰值。
針對在線學習成效可能的影響因素,調查結果顯示:自身因素占比最高為52.1%,其次是學習環境等外部客觀因素占比為42.4%,再次是教師因素占比為4.6%,同學因素占比最小為0.9%。進一步將4 類影響因素進行細化,設置觀測指標進行統計(見圖2)。

圖2 影響學生在線學習的因素統計
從圖2中可以看出,所有影響學生在線學習的因素中自控能力不強(78.6%)、自身學習惰性較大(64.9%)、缺乏課堂學習的儀式感和成就感(60.7%)和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51.3%)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同;對于教師教學設計能力不足(12.4%)和教師線上教學精力投入不足(12.5%)認同感最低。
對比不同在線學習成效的學生,學生感受的趨勢基本一致,自控能力不強、自身學習惰性較大、缺乏課堂學習的儀式感和成就感、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和缺乏老師的學業指導和幫扶均占比較高。但差異在于,隨著學生在線學習成效評分的下降,在線教學各方面的短板被持續放大,兩極(學習狀態優秀和較差)平均差異接近3 倍。這說明,在線學習成效較差的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更依賴于教室環境、人際情感和老師教育的約束,主觀學習意志相對薄弱。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經過長時間的在線教學,高校大學生的新鮮感與陌生感逐漸消失,學習狀態趨于穩定,學習效果逐步提高,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師對于學生在線學習成效的擔憂。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教師在線教學準備充分、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對于提高知識理解和掌握具有積極作用。影響大學生在線學習成效的主要因素為學生自身狀態。
在調查中發現在線學習能力較差、在線學習行為較弱和在線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學生與實際成績排名在后70%的學生重合度較高,這也就說明傳統校園中的“學困生”與在線教學中的“學困生”基本為同一類群體。從學習習慣上來看,學習更加依賴教室環境、人際情感和老師教育的約束,學習相對被動,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造成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有限,學習效果不佳。
主要表現在:城鎮生源學生在線學習成效最好,反映出經濟條件、學習硬件設備等外部客觀因素對于在線教學效果的影響不可忽略;大三學生在線學習成效最好,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高年級學生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和學習目標有更清晰的認知;文科、農林類學生在線學習成效明顯優于理工類學生,這也說明在我國當前互聯網技術水平下,藝術、管理、人文和農學等課程較理工類課程更適于進行在線教學,這為后續高校開設哪些在線課程提供了有益參考;隨著每日在線學習時長的增長,學生學習成效不斷提高,7 小時左右達到峰值,這也表明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在線學習還是相互結合,每日總時長保持在7 小時左右為最佳。
基于以上分析討論,新冠疫情的出現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契機,高校應積極探索建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長效機制,推進在線教學常態化發展。一方面,要將傳統課堂教學作為在線教學的基礎和保障,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在線教學不受時空限制和資源豐富等優勢,將其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進行在線教學改革創新,一是要進一步整合優化現有在線教學平臺,提升其可操作性,豐富其督促、互動、存儲和課程評估功能。二是合理開設內容形象豐富、難度適中的在線課程。三是控制在線課程學習時長,最后探索多元化課程考核方式,把課堂表現、分組測驗、項目答辯等納入課程考核內容,全方位考核學生學習成效。
同時,要建立有效的在線課堂學習監督體制。高校在持續推進在線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在線教學特點和學校工作實際,盡早配套出臺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學習監督體制和教學質量和狀況監測評價體系,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