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彥群
河北美術學院
公共建筑空間組合是河北美術學院建筑設計的專業課程,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懂得建筑的特征、演變以及空間組合形態的作用。該課程貫穿于河北美術學院建筑設計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體系中并具有穿針引線的作用;理論與實踐結合是其課程性質,可以彰顯地區民俗文化內在特色。將石家莊市傳統民居藝術引入該課程講述之中,不單激勵民俗文化的發揚,而且能突顯河北美術學院部分與總體互相融為一體的模式。
依據建筑設計專業招生要求,該專業本土生源比重較大,且大部分生源畢業后留在河北省工作,為本土建筑設計崗位培養專業方向的設計師。同時,河北省建筑設計專業人才緊缺,尤其是熟悉本土民俗文化的設計師更為缺少。河北美術學院建筑設計專業教學還是傳統教學模式,而該教學模式忽略了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
傳統民居作為該地區、民俗文化的一個載體,反映著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性,更多的是體現該地區人民長期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也是歷史記憶的載體。將河北省傳統民居藝術引入建筑公共空間組合藝術課程當中,不僅拓寬了學生視野,也使學生對該地區的民俗禁忌及文化有所了解,還能促進河北省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認同與尊重。
公共建筑空間組合藝術課程是獨立設置實驗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為后續設計類課程奠定設計基礎,立足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通過理論與項目調研和設計等實踐操作技能的講授,使學生熟練掌握公共建筑空間組合的設計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專業設計能力,增強學生對大眾建筑空間的了解,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綜合思維和表現能力。有利于激起學生的興趣與自豪感,激發學生積極學習。在實踐教學過程當中,要求學生務必了解本地區民俗文化。
該課程的教學方向不同于建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體系,重點是公共建筑的功能關系與空間組合的作用。教學計劃是“先理論后實踐”,而在講述的過程當中覺察,理論方面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模糊,教學目標就會減半。為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擬以國內外建筑設計課程的變化沿革為理論依據,以河北省傳統民居作為貼切生活實踐案例解析,促使學生從感知上升到認知,從中體會傳統民居的內涵,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度。河北美術學院具有較為全面的教學軟件與硬件。河北美術學院建筑設計教師基本上從事建筑設計的理論與創作研究,并具有教育部、自然科學課題等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美術研究相關的項目,且都是藝術設計學專業,具有一定前沿設計理論依據。
河北省傳統民居導入該課程中的好與否主要符合以下依據:首先要依據課時制定合理的教學段落。河北美術學院公共建筑空間組合總計64課時,共四周。在教學時間段落中,分為課前預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交流總結。其次,根據學生現實情況、上課時的完成情況等進行調節。
1.課前準備
在教學計劃中,老師不單要帶問題進教室,并且增加趣味性使學生自主察覺,善于發現問題,師生共同解決,才能達到教學相長及互動式學習。首先,教師依據學生對建筑認知做快題測試的準備。一方面測試學生對建筑的理解認知,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發現不足,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是教師對學生所掌握的建筑認知概念的測試,有的放矢地進行課程調節。其次,依據功能進行河北省石家莊市、秦皇島市、邯鄲市等的分類討論。在課堂中,先從快題測試開始,用以拓展學生對建筑的認知概念,再從傳統民居功能上進行相關場所概念的討論,從而延展出更多的問題與認知。再進行理論、建筑風格特征、空間原理的講解,讓學生從中發現自身的知識儲備不足,激勵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與理解。
2.穿叉式學習
在課程講述時,以國內外建筑原理做理論基礎教學,以經典案例進行實例剖析,并且通過對經典案例的臨摹,作為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只有課件中的圖片與文字講解,沒有對建筑的親身感,在理解方面處于被動狀態。這就需要穿叉式學習,學生在學完理論體系之后,適當導入河北省傳統民居的案例,并解析其由來以及文化內涵。布置民居調研,通過與當地人們的交流,找到建筑設計的依據和精神寄托,進行簡單描述,激勵學生們自我發現問題,進行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思維訓練,由被動學習方式轉化為主動學習。帶著問題進課堂:教師先進行河北省每個地區的建筑分類,以地區為選題,教學前先讓學生以小組制形式進行選題,一個小組2~3人。選題過后,對教師課前準備的地區傳統民居選題進行探討及研究,帶著一系列的疑問進入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并能促成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主動地探討。
3.小組辯論匯報
匯報分為以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發現與解決問題,以借鑒國內外經典案例的解決方法。根據小組選取命題,進行小組匯報設計方案及現場調研分析,得出建筑設計的構思。第二部分,匯報問題與解決方法。每個組別選擇地區的建筑樣式不同,應該怎么樣才能使問題解決?怎樣才能滿意?并且怎樣能夠得到大眾化的認可?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發生實際問題的時候通過比擬和假設的方案進行解決。第三階段匯報是模型制作,效果圖渲染(三視圖),材料、空間尺寸的選擇,空間組合的原理緣由,進行系統方案的匯報,同學之間相互探討。學生匯報的時候,指出學生方案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從而加深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
學生最后進行完整的成果展示包含以下三方面:
①設計報告,以個人為單位匯報自己喜歡的案例進行分析解說,通過對比性分析,吸取優點解決缺點,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公共建筑空間組合理論以及原理的掌握。
②電腦快圖表現(開設有計算機輔助設計進行表現)進行三視圖的表現,以及設計說明、依據。
③模型展示,自己動手去做地區傳統民居模型,按照比例縮放建立實體模型,加強學生對尺度以及造型能力的訓練。最后通過互評,組與組的評價,組內之間相互評價,教師最后評價,包含解決問題的簡易與缺乏的知識點。評價體系的比例為自評30%、互評35%、教師點評35%。互評體系的創建,激勵著學生在團隊中的相互學習與鼓勵,這樣學生會一直沉浸在學習與探索的過程中,拓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與互動性。
①使用本地區有益的建設施工資源:一方面,轉變古板的教學,并實踐于當地的樣式,并且應用于當地建筑市場;另一方面,走出教室與學校與現實接軌,使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公共建筑空間組合由朦朧到清晰的認知過程中由簡單的臨摹,到了解與掌握民俗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②傳承與保護民間建筑:作為設計人員,只有了解到該建筑的文化內涵時,才能充分體會到該建筑的藝術價值。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河北省傳統民居文化的過程中,會在無意識形態下吸收河北省傳統文化成果,形成共鳴,最終形成文化認同感。
③培養創新思維能力:設計來源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如“萬法自然”的設計理念。在了解文化以后,才能更好地運用于文化,通過前期的調研與體驗才能使設計變成現實。以河北省傳統民居為限定命題,通過前期講解的創作過程,使學生根據自己理解掌握其方法,形成自己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一個點或多個點為依據,為今后的當代設計與當地民俗文化相結合,并能服務于生活。
公共建筑空間組合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設計出的作品,再次通過實踐的檢驗,并且把現代的設計理念與當地民俗文化相結合,設計的作品才能有特色與靈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辦法,我們應該在設計的過程中反復地進行推演與演練,最終形成一個符合大眾與本地區的建筑。而將河北省傳統民居導入公共空間建筑組合課程中,就是為解決傳統的文字式、圖片式的課堂講學方式存在的問題。這也充分說明了具有河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民居導入該課程當中具有一定的特殊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