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針對新時代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新要求,探索開展“親享互踐教學法”,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政課;親享互踐教學法;立德樹人;主動性
在高校思政課課程編排上,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以下簡稱“思修課”)是首課、新生第一課,具體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與法律常識,師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以解決大學生成長和成才中的實際需要。一方面要在課堂上真信真講,思政課教師只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在心里扎了根,在課堂上才能講得有底氣、引導學生去真學。另一方面要積極參加課堂外的實踐。思政課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真實情感體驗,會進一步加深對科學信仰的理性認知。基于以上思考,近年來圍繞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新要求,在教學中進行了“親享互踐教學法”的積極探索,努力讓教師忙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新要求
增強“思修課”的時代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國家發展優勢轉化為思政課堂上的話語優勢,用事實說話,在比較中鑒別,在教學中提供實例支撐;要把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轉化為思政課教師的話語優勢,為教育教學提供理論支撐;要從國家發展的巨大成就中提煉創新話語,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從黨的文獻會議中汲取新思想新話語,為思政課教學提供源頭活水,使課堂教學接地氣、有底氣、顯朝氣,提升思政課的時代感。
培養大學生的政治信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思修課”教師要敢于發聲,勇于亮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政治信念。
二、“親享互踐教學法”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
為了提高“思修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踐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以課堂為主、以育人為本、以實效為重,探索出了“親享互踐教學法”,并進行多次實踐改進,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親,即真信。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親身體驗,以獲得深刻的主觀感受,再將這種感受應用于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的理解上,實現主觀與客觀、感性和理性相融合。在理論內化的基礎上,教師再次實現理論的外化,在理論的內化和外化的互動中,以達到樹立崇高理想信念的目的。嘗試通過行走萬里路、原創詩歌輔助教學、網絡新媒體互動等方式開展了“真教”探索。例如,近年,教師幾乎走遍中國,同時去過國外20多個國家。“考察與旅行只是形式,服務教學才是本質和目的”。
享,即真教,是“親享互踐教學法”的核心。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感悟信仰,在思想和行為上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實現立德樹人是思政課教學的根本目的。無論何種教學形式,本質上都是為教學內容服務。教師在教學中家加強師生交流,共享各自家庭、母校、未來專業設想。同時,教師用原創詩歌輔助教學。例如,用詩歌記錄生活并用于“思修課”教學,一些學生受到影響,也漸漸開始更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樣的“思修課”教學,使文化自信自然生動而具體鮮活起來。很多學生表示:老師與學生相互交流,教學相長,真正貫徹了以生為本的教學宗旨,展現了當代“思修課”創新和發展的生命力。這是對核心價值觀傳播語言的創造性轉化與發展,構成“親享互踐”模式話語體系的最鮮明特色。
互踐,即身教重于言教。“親享互踐教學法”倡導教師在親身實踐中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年來,教師創新課堂形式,讓來自祖國各地的學生充分融入課堂,進行面對面的思想交流,相互學習和提高。新時代思政課課堂教學必須嚴把政治關,切實體現新時代黨中央的方針和政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和特色,批判地吸收國外的優秀文化,嚴格遵循“六色”原則:鮮紅是本色、炎黃鑄底色、蔚藍添輔色、故事有特色、人物自然色、主題禁黑色。這種的探索受到學生們的認可與好評,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效果。
三、結語
“親享互踐教學法”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的嘗試,通過將“真實可信情節細、精彩互動接地氣”的教學理念融入并滲透于思政課教學全過程,既“接天線”又“接地氣”,既注重講理論的“大”道理,又注重講生活中的“小”故事。“思修課”教學在理論與實踐、傳授與啟發相統一中,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肖虎.高校思修課程互動教學法實施策略探討[J].青年與社會,2019(28):164-165.
基金項目:鄭州大學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思修課》‘親享互踐教學法研究”【項目編號:ZDSZ2018027】。
作者簡介:劉相君(1963-),男,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