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輝
摘要:高中語文學科與生俱來就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在如此有利的局勢下,核心素養理念已然成為指引高中語文教學方向的指明燈,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具有深遠的意義。而不可否認的是,語文教學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壓力和禁錮之下,不僅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有效擴展,削弱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嚴重影響了學生認知的發展與提高,審美的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等,這與語文育人的價值理念背道而馳。而高中是對學生滲透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教師必須有效借助語文學科的優勢,將核心素養的滲透與語文教學完美融合起來,在無形之中促使教學質量和效率最大化。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滲透
當前,高中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高中教育事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特別是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面對核心素養如何滲透在日常教學中這一難題更顯手足無措。而高中語文學科,本身就帶有人文教育的色彩,將其作為滲透核心素養理念的重要載體,一方面更易于學生接受,不是那么突兀,而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核心素養教育與語文教學的協同發展,切實完成以學育人的教育目標,將語文學科的內涵發揮到極致,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一、拓展閱讀范圍,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雖然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專家精挑細選出來的,有極強的閱讀和學習價值,但是畢竟是有限的。要想將核心素養滲透作為長期的教學目標,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除了要教授給學生教材上的知識之外,還要鼓勵并督促學生注重課外閱讀積累的深度與廣度,通過從不同的課外讀物中吸收多樣化豐富的知識和養分,以此來拓展思維與見識,進一步提高對文章的鑒賞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采取與學生同讀一本書的方法,在各個閱讀階段針對文章中好的修辭手法以及表現手法展開及時探討,并引導學生將文章中較為優美的語句和詞語進行重點標注或者及時摘抄下來,以供今后學習和寫作所需。同時,在注重量的積累過程中,還應關注到質的變化,教師要在不斷的閱讀中傳授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技巧和方法,例如在對名著《水滸傳》進行閱讀和學習的時候,教師不僅僅要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名著中108位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代表事跡,更重要的是通過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聯系現實生活,讓每位同學思考和分享每一位歷史人物在現代眼光下究竟哪些值得學習,哪些屬于歷史遺留問題更待深入研究,以此來培養學生具有敏銳的洞察能力與針對每一篇文章的獨特鑒賞能力。
二、加強寫作訓練,提升思維構造與應用能力
寫作可以說是學生綜合語文水平的直接展現,而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對寫作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議論文怎么寫,敘述文如何寫,都有一套模板學生只需要套用即可。而在如今信息繁雜的時代中,這種思想和觀念顯然已經不足以支撐學生完成一篇較為優質的作品了。根據調查顯示,最困難的要數議論文的寫作,因為缺乏對生活和事物的觀察,導致論據不充分,論點不鮮明且論證過程沒有邏輯。而基于核心素養的滲透,教師必須要實時關注并注重提升學生的思維方式,尤其是思維品質,是學生能否出口成章的關鍵影響因素。另外,在長期的寫作訓練中,教師通過作文中學生真實的情感表達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三觀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例如在學完課本上《飛向太空的旅程》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以“追求夢想”“科學奧秘”“自立與自強”等為主題展開寫作,一方面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作者運用敘事手法抒發感情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則通過學生發散思維,結合時事進一步提高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強化學生的語境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豐富實踐活動,增強國家意識與文化傳承
語文學科本身便具備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能力,通過不斷學習語文知識,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內涵,加深對民族文化的印象和認知,而且還能顯著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更符合21世紀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因此,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切入,通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各種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知識,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學校和教師可以組織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古詩詞誦讀大賽,實際上學生準備比賽的過程正是他們深入古詩詞內涵和背景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僅是語文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更是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是教師也切記不可操之過急,需要在潛移默化之中將正確的思想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滲透于日常教學的一點一滴中,從而自然而然獲得語文教學質量和效果雙方面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安子敬.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研究[J].探索科學,2019(6):197-198.
[2]李優優.基于積極語用觀的中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J].教學與管理,20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