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黃金成長時期,同時也是開展德育工作的黃金時期。學校與家庭是學生互動、接觸最多的場所,教師與家長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引導者,因此要將學校與家庭聯合起來,共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對學生成長起到正確引導、積極促進的效果。小學階段的孩子成長速度是非常快的,且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因此,要加強家校共育,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良的成長環境,全面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從而促進學生個人發展。基于此,本文從“家校共育”對學生的影響,以及有效實施的主要策略進行簡要探討。
關鍵詞:家校共育;小學;德育教育;家庭
學校、家庭是小學生德育的兩大主體,“家校共育”是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對家長來說,可以將生活中學生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學校;對學校來說,可以指導家長配合完成教育工作。這種合作模式可以整合雙方的優勢,減輕雙方的教育壓力,雙方達成教育共識,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
一、“家校共育”對學生的影響
該階段的學生剛剛從家庭教育環境轉移到學校教育環境中,所接觸、學習的是不同于以往的模式,其最大的學習特點就是“模仿”,在家庭中“模仿”家長的一舉一動,在學校“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小學生的年齡較低,思維能力還未完善,對大人們的好習慣與壞習慣根本分辨不清楚,覺得大人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對的,由此可以看出家庭與學校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二、“家校共育”的現狀
目前多數教師與家長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要交給學校,學校就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自己主要負責孩子的穿衣住行就可以。這種情況下,學校占據了學生教育的主要地位,家長對學生的真實情況不甚了解,基本不進行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一味聽從學校安排,長此以往,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造成一定阻礙。多數學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在人們經濟生活的不斷優化背景下,有些家長對學生生活條件上的關愛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過度的溺愛,這讓學生無法正確分辨是非,從而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有些家庭中的父母忙于生計,學生的家庭教育基本交給老人負責,多數老一代人的教育觀念與現代社會發展較為不符,且其本身文化素質與教育水平較低,難以承擔起正確的德育工作,導致學生的德育水平下降。除此之外,學校與家庭合作的阻礙較多,如兩者之間溝通較少、合作態度消極,缺少明確、科學、合理的計劃,雙方立場不一致,雙方難以意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等等,導致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三、促進“家校共育”的主要策略
(一)雙方建立無障礙溝通
要想建立“家校共育”的德育模式,首先要建立學校與家庭之間有效、無障礙地溝通交流。如今的信息科技技術發達,在雙方共同教育中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建立無障礙溝通。例如,可以利用手機保持家長與教師的高效聯系,共同解決合作過程中的問題;建立家長微信群,雙方在群中溝通交流,對學生的德育情況及時進行監督;學校可以建立網絡平臺,在平臺中學校可以發布家庭德育知識、家庭教育方式等,不定期展開線上講座,家長可以在平臺留言、評價,讓網絡平臺成為雙方交流的橋梁,幫助家長更好實施家庭德育工作。
(二)從家庭方面出發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多數家長在生活中需要承擔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這就導致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有心無力”,出現教育知識水平低、教育經驗少、教育時間少等問題。我們知道,家長的知識水平與行為素養,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提升家長德育能力是家庭德育的關鍵,可以幫助家長合理、有效地開展家庭德育。學校在德育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與素材,可以借此展開對家長的培訓,促進家長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實踐等有深入了解。
(三)從學校方面
教師是學生學習、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德育的滲透。首先要結合相關課程開展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課上,要將教材中的德育知識以有趣的形式講述給學生,并及時向學生提出思考類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探索,最后得出自己的想法與結論。與此同時,每個階段的德育成果要及時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及時根據教學內容展開家庭教育,提高“家校共育”的合作信任度。
三、結語
綜上所述,家庭是學生永不畢業的學校,在教育中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校共育”是學校與家庭共同合作、共同教育、共同發展的模式。從學校方面,學校要有效運用教育資源與教育經驗,提升家長家庭德育能力,要加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提升“家校共育”的教育效果與質量。從家庭方面,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正確良好的道德榜樣,為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充分發揮家庭的優勢。“家校共育”可以將雙方資源與優勢進行整合,合力將學生引向正確、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麗平.家校合作視角下的小學德育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5):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