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鴻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課改成果日趨成熟,各學科教學手段越來越多,教學方法也愈加豐富。初中英語教學中也有許多形式新穎的教學模式,比如任務型學習模式已成為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一種英語教學方法,在具體中學教學過程中,也得到了廣泛運用,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任務型學習模式;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4—0095—04
近年來,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出現的許多新教學模式,他們豐富了初中英語教學手段,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我們深入考察“任務型學習模式”時,發現還存在一些諸如任務設置不合理、教師作用發揮不到位、使用該教學法目標不明確等問題。本文將從厘清任務型教學模式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分析運用這一教學法的優勢和弊端,探討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應用這一教學方法的基本步驟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建構主義理論在探討學生如何獲得知識時指出,學生要在具體情境中借助外力和學習材料等,通過重新建構意義這一方式獲取更多知識,該理論突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任務型教學法自上世紀8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成為“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但是“根據語言習得規律,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保證語言使用的正確,必須有大量的語言輸入才能使得學生掌握所學習的語言[1]。”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任務型教學是指“根據現實生活的交際需要確定語言學習任務,由學生圍繞這一任務制訂計劃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計劃并完成任務,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評估自己的學習”[2]。分析上述論述時我們發現,一是該概念在定義任務型教學模式時,將英語語言學習的重心放在了“交際需要”,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功能不只于此。二是上述定義完全忽略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不論哪種學習模式或方法,既不能采取“填鴨式”教學忽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能徹底抹殺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實踐證明,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引入任務型教學模式,能滿足學習語言的多種需求,教師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并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制定任務,通過任務實施而達到英語教學目標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
這一概念突出了如下幾方面的特征。第一,采取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目標是為了“滿足學習語言的多種需求”,充分體現了學習的多樣化和豐富性,跟當前學習英語的時代要求相符。第二,突出指導原則,即首先要清楚采取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要解決教學中的哪些問題。第三,突出教師作用。結合初中學生自學能力有所欠缺的實際,英語教師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中的引導作用主要體現為“穿針引線”,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這一教學法必然導致學習效果不佳。第四,突出實事求是原則,這主要體現為如何制定“任務”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設置任務,而這取決于對學生實際情況的深入了解和掌握。
在初中英語教學工作中,英語學科的教學質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綜合學習成效,學生能否對于英語學科知識達到融會貫通,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學工作所采取的模式,所以需要教師加強對初中英語教學工作的思考以及分析,著重創新初中英語教學模式。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創新初中英語教學模式。在新課改要求之下,教師需要著重突出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所需要做的便是扮演課堂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引導者,積極引領學生完成課堂知識的自主探究與自主學習過程,促進初中英語教學工作質量以及效率的不斷優化。基于此,將任務型教學模式融入到初中英語教學當中便顯得至關重要,該項舉措是提升初中英語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性環節,通過任務型教學模式有助于充分突出學生在英語學科中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積極跟隨教師布置的任務完成各種英語知識點的探究及學習,充分理解與掌握英語詞匯以及句式語法,以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充分實現初中英語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
2.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中英語教學工作中積極融入任務型教學模式同樣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初中英語學習期間展現出良好的動力及精神面貌,進而高質量完成初中英語學習任務,優化初中英語教學成效。在實際教學中,通過任務型教學模式展開教學,能夠使學生主動去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從而加強小組之間的合作探究,有助于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逐步形成相互合作的意識,使學生之間達到優勢互補、互相促進的學習效果,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3.有效轉變教學觀念。將任務型教學模式融入到初中英語教學之中同樣也有助于促進教學觀念的不斷轉變,逐步形成以學生為主導的英語學科授課模式,在實際當中學生能夠通過持續不斷的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英語學習任務而在內心之中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全面掌握知識點以及語法句式,提升對英語的學習信心,切實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同時教師也能夠一改傳統模式之下的滿堂灌式課堂教學形式,逐步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這不但充分契合新課改教學要求,同樣也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有助于持續性強化初中英語教學的實效性。
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即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任務型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也符合這一基本原理。其優勢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第一,該教學法打破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改變了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主動性無法發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重建了師生在教學中的關系,即教師為引導作用,學生為主動學習。第二,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中,通過引入真實的語言材料開展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這剛好契合了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即培養交際能力。第三,這一教學模式在關注語言本身基本知識點的同時,更加注重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過程,也就是說將教學任務分解為若干個小目標,實現這些小目標便是掌握新知識點、復習舊知識點,任務的完成體現為教學效率的實現。第四,將學生生活經歷引入課堂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同時深化對自身的認知。“任務型教學模式”倡導學生用已掌握的語言知識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便是對自我的深化認識。在很多初中英語教學課堂上,任課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是否掌握了語言知識點,而忽略了通過學習語言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任務型教學模式恰巧可以喚醒這一“被遺忘的角落”。
任務型教學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體現在使用該教學方法時,前期準備、課堂呈現和課后評估等均耗費較多時間,跟特定階段教學任務的完成形成沖突;學生認知水平、知識儲備情況千差萬別,要讓每個學生都從中有豐厚收獲,直接考驗教師的統籌能力;對教師能力素養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及時儲備、完善、更新知識結構,否則無法高標準引導學生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中學好語言知識。即使存在這些弊端,權衡總體來看,只要教師做到“揚長避短”,發揮其優勢,肯定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任務型教學模式可廣泛應用于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如英語閱讀、口語、聽力和寫作教學中均可使用。這一教學模式一般可分為三個步驟,即準備階段、呈現階段、評估階段。
1.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準備首先由教師發起,結合即將學習的內容,教師要提前備課,并向學生安排準備一系列“小任務”。這些課前任務的設置要具有真實性和實用性,難易程度要適中、具有可操作性,任務設置要體現趣味性,還需要考慮課前任務的階梯性、連貫性[3]。
2.展示階段。任務型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必須在主動參與中不斷提升、評估自身的學習。這種參與方式主要包括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等,學生要將自己的經歷以及認知帶入到語言學習中來,實現“在用中學”。在展示階段,學生發揮主體作用,要將之前準備的任務在課堂上進行全面展示。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合理利用課堂時間,首先要將本單元基本知識點進行講解,并要求學生一邊聽講解一邊修訂準備的任務。此時間段講解及修改,占用課堂時間不超過五分之一,在剩余時間,教師組織學生對之前準備的任務進行展示,一組展示時其他各組學生要認真聽并做好筆記。在此階段,教師以鼓勵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對學生展示情況作出評判。因課堂時間有限,所有學生無法在一堂課上全部展示,在盡量尊重教學大綱規定課時的基礎上,適當利用自習時間或其他課時,但不宜占用過多。展示結束后,各小組準備材料以課后作業形式上交任課教師。
3.評估階段。這個階段可分為學生自評和教師評估兩個方面。教師“在肯定學生努力學習和進步的同時,應通過各種隱形糾錯方法實現糾錯目的”[4]。教師應在評估中努力實現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科學性在于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漏洞和錯誤要理性看待、認真分析,尋找錯誤原因,以達到全面掌握知識點的目標。藝術性在于“避免學生出現錯誤知識的‘石化’現象,見錯就糾,甚至為達到糾錯目的而打斷學生回答問題”。要及時公布評估結果,最理想的狀態是組織學生一起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帶領學生一起總結經驗,深入掌握學習方法和所學知識點。
上述三個階段是教學實踐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的一般步驟,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但在使用這一教學方法時,教師還必須高度重視如下兩個問題。
1.關于完成任務和課堂講授的問題。任務型教學模式以任務為載體,但并不意味著完成任務就完成了一次教學任務。教師作為引導者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更加深入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準備和展示任務情況進行“錦上添花”式的講解、點撥,解決學生思維和認知上的困境。正如上文所述,這一教學方式并沒有將教師置于教學之外,而是以另一種形式讓教師更加深入教學。任務的設計、展示、完成與教師的課堂講授缺一不可,不能偏廢其中任何一方。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既要想方設法設計優質課堂任務,避免學生在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拖延完成教學任務的時間;也要認真分析相關知識點,對于難點、重點內容要進行深入講解,尤其對初中英語中涉及的語法要重點講解,確保學生真正掌握。
2.關于設計課堂任務難易程度的問題。學生的情況具有差異性,如果教師抱著一種僥幸心理,即使用一種具有普適性的任務設計,也會導致部分基礎較差、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無法掌握相關知識點。尊重差異的任務設計是“因材施教”理念的體現,要求必須提供多種難易程度不同的任務供學生選擇。另一方面,還要針對難易程度不同的知識點設計任務,“教師在根據教學大綱設計任務時,應對任務進行靈活處理,對過于簡單的任務增加難度,對非常復雜的任務盡量簡單化,有助于學生完成。”
總之,任務型學習模式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成就的一種新模式。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語教學中,任務型學習模式更具有優勢。它既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也方便師生溝通和交流,能充分發揚學生個性,教學活動也更具真實性,又能更好的體現新課程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大量任務的完成,把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實踐、主動參與,并且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都很樂意去完成任務目標,能深入掌握學習方法和所學知識點,從而在交流與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1]楊昌霞.實施任務型教學法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6(04):76-77.
[2]錢瑋.淺析英語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特點及理論依據[J].跨世紀,2008(07):97.
[3]蘇玉霞.談任務型旅游英語教學中課前任務的設置[J].高教研究,2012(02):232.
[4]李潔.淺析英語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特點及理論依據[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