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改變了人們溝通交流的方式,給出版行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青年編輯要積極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來提升工作的有效性,構建編輯工作的新格局;青年編輯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才能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具體來說,應當從提升政治思想素質以及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服務意識等方面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有效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提高辦刊水平和影響力。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青年編輯;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0-0203-03
十年之前,人們可能無法想象獲取資訊的方式會從傳統媒體逐漸轉向新媒體,進而從新媒體的圖文時代進入到短視頻時代。
“十四五”時期的發展主題是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需要通過新的動能來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在政策環境和技術進步的雙重作用下,出版業從“互聯網+”進入“智能+”時代,進入內容生產數字化、內容知識化、傳播移動化的多元創新階段,青年編輯是出版業的未來,要想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必須抓住機遇、不斷學習。
2020年以來,因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宅經濟”為閱讀出版的發展帶來契機,疫情倒逼出版業加大轉型融合步伐,出版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入,網絡文學、數字教育、知識服務、有聲讀物等領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出版單位要積極順應疫情防控常態下的發展新形勢、新環境和新需求,青年編輯要立足主業、突出特色、積極探索,將出版、科技與文化創意相結合,開拓融合發展新路徑。
一、新媒體時代青年編輯能力培養的意義
(一)出版工作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也是思想文化交流互動的重要媒介
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中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青年編輯的成長是出版人才工作的基石。
西方學者約瑟夫·奈曾就柏林墻倒塌發出感慨:“早在柏林墻倒塌之前,西方的文化就已經‘穿墻而過’影響了一大批人。如果沒有西方流行文化經年累月傳遞的那些影像,光憑錘子和壓路機是難以推倒柏林墻的。”可見,文化和思想的傳播影響深遠,如果出版工作者不去占領意識形態主陣地,不去宣傳我們的思想,思想之墻就會有坍塌的危險。
作為一名青年編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恩格斯說過:“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的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出版領域的意識形態斗爭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出版社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互聯網日益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青年編輯不僅要在大局方面有所作為,更要牢固把好意識形態關,時刻保持謹慎和警惕,保證出版發行的刊物符合意識形態要求。
(二)青年編輯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是出版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青年一代提出期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出版的本質是傳播知識、傳遞信息、傳承文化,人才是出版業繁榮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培養一批視野開闊、熟悉業務、敢于創新、引領發展的青年骨干人才隊伍是出版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和核心。
實現出版高質量發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特別是能提高編校質量的專業人才;新時代融媒體出版需要精通互聯網的專業人才,特別是能將優秀內容和先進傳播技術結合起來的復合型人才,青年編輯具備專業、思維活躍和樂于學習的優勢[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出版業是高素質人才聚集的行業,更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中理應擔當重要使命、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我國出版人才培養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從業人數來看,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2020年發布的《2019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全國新聞出版業從業人數為362.4萬人,較2018年降低7.2%。
從人才素質來看,目前編輯出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特別是新媒體人才和具備跨行業、跨學科、跨領域能力,懂出版、懂技術的專業復合型人才稀缺。因此要加強出版業人才培養規劃,把出版人才教育培養納入“十四五”規劃中,增強在出版人才教育培養方面的師資和增加經費投入,建立多元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利用新媒體技術發展自身、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也是當前青年編輯亟須做的事[2]。
二、新媒體時代青年編輯能力培養的途徑
(一)提高政治素養
青年編輯的政治素養包括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以及對政治局勢、經濟形勢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形成對待事物的觀念,并將這種觀念落實到出版物中。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或許是對人“是不能不政治的”一種很好的詮釋。
在編輯需要的多種素養中,最核心的素養就是政治素養。作為新媒體時代的青年編輯,更要注重政治素質的培養和提升,要時刻堅守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補牢精神之鈣。“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古人強調要知行合一,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年編輯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定不移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人生追求,才能在工作中守住初心并且有所創新。青年編輯一定要守初心,在創新學習和工作的同時,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素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提升黨性修養。
出版業是意識形態的重鎮,出版人要時刻保持自身的政治敏銳性,加強自身理論學習,提高個人政治素質。在當今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網絡信息不斷膨脹的情況下,各類資訊魚龍混雜,如果不加強理論學習,就不能保持思想上的與時俱進,青年編輯必須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牢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持政治原則、堅定政治道路,做一名合格的出版人。
(二)增強編輯力,始終堅守青年編輯的責任與初心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過:“花朵的事業是美麗的,果實的事業是珍貴的,但我愿做一片綠葉,綠葉的事業是默默地垂著綠蔭的。”編輯是出版社的核心,但只是呵護精神產品的“綠葉”,作者要“開花結果”,離不開編輯出版人員這些“綠葉”的辛勤努力。
從事編輯出版業的人一般為愛書之人,但如何把愛好轉化為事業,如何把優秀的作品“擺渡”給其他愛書人,如何面對新媒體時代對傳統出版業的沖擊,是青年編輯需要不斷思考和實踐的命題。
要積極學習提升,理性對待出版行業轉型。隨著數字化時代和自媒體的發展,在資訊過量且真假難辨的當下更需要編輯有所為,青年編輯應該有將“危機”變為“轉機”的干勁,積極學習,不斷提升自我,不畏將來,勇于接受挑戰。正如巴金將其編輯出版工作視為“個人生命的開花結果”,錢鐘書稱贊其責任編輯周振甫“小叩輒發大鳴,實歸不負虛往,良朋嘉惠,并志簡端”,優秀的編輯能夠與優秀的作者產生巨大的共鳴,發生巨大的化學反應。青年編輯同樣應該以前輩為楷模,對作者報以熱情,對工作抱著責任和敬畏,為作品百分之一的增項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勇于探索,保持青年人的熱愛與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新媒體時代的數字化、碎片化閱讀雖然沖擊傳統閱讀和出版,但只要青年人保持探索和進取心,必然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守得云開見月明。新時代的青年編輯應該繼續保持初心,視出版物的內容和質量如生命;同時也要了解和掌握新媒體時代的特殊性,敢于面對數字革命給出版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提升快速鑒別、準確應用和有效整合知識的能力,實現立體、多媒介出版。
(三)搭建多元實踐平臺,培養復合型人才
做一個“兩條腿走路,多種能力兼備”的π型人才,這是新媒體時代人才戰略的核心,π型人才也叫復合型人才,指至少擁有兩種專業技能,并能將多門知識融會貫通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它具備復合性、發展性、創新性、競爭性四個核心特征,是21世紀人才的標準。
新時代的青年編輯既要熟知出版專業知識,又要掌握多媒體技術,做時代的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如此才能為傳統出版業的創新發展和傳統出版單位的成功轉型提供支持。當今的時代,任何高科技成果無一不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晶,編輯隊伍是一個期刊發展的核心和主導部分[3],因此,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已是擺在傳統出版業和出版從業人員面前的突出問題。為此,可主要從兩方面展開相關工作。
1.培養創新能力
一個國家要使自己的出版業做強,必須擁有龐大的思想理論體系和大量創新的觀點,必須走向世界、具備全球視野。傳統出版業要想緊跟時代步伐,不流失受眾群體,就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才是制約出版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4],創新能力是復合型人才應該具備的能力之一,創新才能驅動發展。在當下各種閱讀APP、電子讀物等新興產業發展的挑戰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都對出版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大數據可以快速儲存、剖析、篩選信息,實現資源共享;人工智能助推數字化轉型升級,并與語言科學深度融合;機器翻譯等語言技術逐漸成為出版翻譯行業的重要力量:科大訊飛翻譯機可翻譯語種超60個,百度翻譯支持200多種語言互譯……出版人既要守住初心,又要敢于創新,讓傳統出版業煥發新的光彩。
對于傳統編輯來說,剛開始對互聯網會有些許不適應,一時無法改變、創新,但是創新和改變并不等于完全抹除傳統的痕跡,而是要在保留傳統編輯優勢的基礎上,根據對應崗位,學習互聯網思維、了解互聯網的優勢,進而掌握好新的技術和全新的出版模式。傳統出版行業要利用各個平臺搭建自己的傳播渠道,推出自己的知識服務產品,青年編輯要積極主動地應對所遇到的問題,讓出版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把文化、科技、教育等有機融合在一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把出版工作做好、做強。
2.注重實踐,培養應用轉化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青年編輯應該時刻保持年輕、積極的心態,積極擁抱新事物,要不怕試錯。要想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編輯,要做到知行合一,邊學邊做、邊想邊做。為使自己不被時代拋棄,青年編輯也需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5],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嘗試,才知道對錯。開辟新業務、學習新技術都意味著試錯,新媒體時代,出版人要敢于邁出這一步,才能和時代共同發展。應用轉化能力是復合型人才復合能力的重要體現,其是把理論知識轉為實踐能力的一個過程。
我國出版業正處于快速發展、轉型中,這個過程離不開復合型人才的支持,同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的發展也需要復合型人才具有較強的應用轉化能力,要重視青年編輯的專業培訓,為青年編輯提供學習新技術和深造的機會,以便其可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培訓只是紙上談兵,培訓學到的知識、規則、策略等只有在實際業務中活化應用,才能轉化為自身的素質與能力,青年編輯要在不斷“充電”中成長。除了讓青年編輯走出去多交流學習,還可以通過對外合作出版、共同策劃等方式鍛煉青年編輯隊伍,在合作中通過深度交流充分了解不同的編輯理念、營銷方式以及市場需求,讓編輯隊伍可以開闊視野,并得到充分鍛煉。
近年來興起的“出版+知識服務”“人工智能+出版”雖然已經有所研究,但是明顯還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人工智能在知識服務領域的研究非常少。當前我國出版業的創新發展是要注重實踐培養,了解新科技、新需求,如在選題策劃方面,利用一種可跟蹤讀者偏好的算法為編輯提供個性化的選題清單;在智能審校方面,在編輯過程中借助自然語言處理系統對出版的內容進行反剽竊及敏感詞內容的排查。可以看出,新科技可以運用到出版業的各個出版環節中,為出版業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提高了出版物的質量,而這些都離不開青年編輯的實踐和創新。
三、結語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要干好一項事業,首要條件就是熱愛。當前,新媒體蓬勃發展,傳播領域新業態、新形式不斷涌現,資訊內容傳播渠道不斷豐富,在給受眾提供更多內容的同時,也給出版業和出版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要強化出版業擔當,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賡續紅色血脈,做黨的創新理論的堅定傳播者、國家發展和時代變遷的忠實記錄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弘揚者,加強黨的創新理論的出版工作,守牢建強意識形態陣地。作為新時代的出版工作者,青年編輯必須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講好大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故事。同時,既守初心,又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鳳祥.新時代高校學報如何培養新入職的青年編輯:以《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為例[J].傳媒論壇,2021,4(2):5-7.
[2] 文箐潁.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提升能力的途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0(15):39-40.
[3] 黃嚴嚴.高校科技期刊新媒體下編輯隊伍人才建設淺談[J].編輯學報,2019,31(S2):263-264.
[4] 潘明志,梁明佩,黃研研.“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編輯應具備的新媒體能力[J].傳播與版權,2018(6):66-67,72.
[5] 崔建華.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模式隨新媒體環境的轉變探索[J].科技傳播,2017,9(8):8-9.
作者簡介 薛一箏,碩士,編輯,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