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對新聞傳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新聞專業作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主力軍,需要以此為著力點大力推進新聞專業教學改革,為社會輸送符合新文科理念的新聞傳播人才。文章以新聞專業必修課《中國新聞史》為例分析新聞專業教學改革的新突破,提出經典要與時代融合,深入落實“兩觀”教育;切實轉變教學理念,實現“兩個轉變”;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效果測試,創新教學手段;勤于思考,豐富教學設計。
關鍵詞:新文科;《中國新聞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0-0215-03
一、新文科教育理念給新聞專業教學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新文科教育理念自被提出就得到國內外教育行業的積極響應和支持,我國教育部也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建設。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新文科戰略的正式啟動,而新聞學作為重要的文科專業對新文科戰略的實現起著重要作用,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也首次被教育部納入2.0版[1]。在此背景下,高校新聞專業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到底什么樣的新聞傳播人才符合新文科人才要求?高校教師又該如何培養新文科人才?
《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由此,新文科人才不再僅僅是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專門人才,而是具有家國情懷,與國家、世界、時代緊密結合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2]。他們不僅要懂傳媒技術,還要知國情解民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因此,高校的新聞專業教育要以此為目標,抓住發展契機,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改革,培養符合新文科要求,能承擔國家復興大業的新聞傳播人才。
二、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專業教學改革的新突破
結合新文科大背景,高校新聞專業教學改革需要打破傳統文科教學的思維模式,結合時代特征,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設計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教學水平,具體可從五方面展開。
(一)將經典與時代融合,落實新聞“兩觀”教育
首先,新文科背景下,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要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因此,高校新聞專業教師要做到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融入每一門課程中,融入每一堂課中,無論是新聞理論、新聞史,還是新聞業務都要進行新聞觀教育。其次,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觀融入新聞教學中。新文科戰略的最終目的是為國家復興培養時代新人,堅定我國的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強國,提升綜合國力。因此,新時期從事新聞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目的,將時代觀、民族觀時刻牢記在心,并且通過教學傳遞、輸送給學生。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升課程的時代感,將我國的國情、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現實情況以案例或其他方式貫穿到課程中,讓學生真正了解中國,懂得民族大義,開闊世界視野,自覺以新聞工作服務于國家與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二)轉變教學理念,實現“兩個轉變”
新媒體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的發展對媒體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要求[3]。媒體的發展需要結合時代需求順勢而為,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必然也離不開時代的需求。新聞專業本身實踐性、應用性較強,對新聞傳播人才的技術能力、應用能力要求更高,因此結合時代背景和專業特色,新聞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解決高校培養的學生與社會、時代相脫節的矛盾,為社會輸送能夠滿足時代和國家需求的新聞傳播人才。對此,新聞專業教學理念的突破要深入落實“兩個轉變”,即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課堂講授為中心到以課堂實踐為中心的轉變。
新聞專業教學理念的突破首先要以學生為中心,改變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做法。傳統的文科教育,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難以實現,其自身的實踐和應用能力也難以有效提高。新時期高校的新聞教育需要結合時代需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進而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主戰場,而教師則主要發揮引導、啟發的作用,啟迪學生的學習和思考。除了以學生為中心,新聞專業教學還要注重以實踐為中心,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環節讓學生真實地參與到新聞業務中。從新聞理論、新聞史到新聞業務各個環節的教學工作都要讓學生充分思考、充分參與并完成作品,有效利用每一堂課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
筆者所授《中國新聞史》是大一新生的課,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筆者認為該課程除了要講授正常新聞史的課程內容以外,還要深入了解學生對新聞的認知,讓他們對新聞有更深層的理解。因此,在第一堂課,筆者沒有直接開始講課程內容,而是先做調查,了解學生對新聞或媒體的理解。為此,筆者專門設計了問題——提到新聞,你最先想到的一位記者或媒體人是誰,學生以彈幕的形式發送答案。最終根據學生的彈幕,筆者會形成一個關于該問題的詞云,通過詞云了解當前學生對新聞的理解。為了增強課程的時代感,鍛煉學生的新聞敏感性,筆者專門設計了“課前五分鐘”的環節,每節課上課之前利用5~10分鐘時間讓學生選擇一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這樣既促使學生關注新聞,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新聞鑒賞力,增強了新聞敏感性,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增強了課程的應用性。
教學理念的“兩個轉變”關系到學生能否提升對課堂的興趣,關系到學生能否真正提高新聞能力,關系到高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能否適應時代的需求,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切實將“兩個轉變”運用到工作中,多問、多關注、多了解、多思考、多操作,讓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主動提升、主動實踐,從而提升專業能力,提高學習的興趣和自信,成為時代需要的新聞傳播人才。
對此,要做到“三不”:一是絕不滿堂灌,一講到底。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角,教師應該扮演引導者、啟發者的角色,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充分挖掘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來“表演”。二是絕不“一言堂”,對學生總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態度。上課時盡量多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思考對錯,自己思考解決的辦法,然后教師再總結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思考中學到知識。三是絕不一成不變,故步自封。教師的思想要跟上時代步伐,才能培養出與時代接軌的學生。
(三)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水平
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結合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準備過程中教師應及時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更新教學內容。在保證基本授課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將“中國特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符合時代需求的內容滲透到教學中,保證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都與時代接軌,符合國情,適合學生,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大國情懷,具備世界視野,具體可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
第一,在課程介紹中將課程內容的介紹與國家和社會需求相結合,讓學生深刻理解課程對國家、社會和自己的發展的作用。為實現教學內容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還需及時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認知與需求,并根據他們的需求和國家需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盡可能既滿足學生對課程的渴望,又能符合時代與國家對新聞傳播人才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為社會輸送優秀新聞傳播人才。
第二,教學內容要突出創新性與實用性。教師要結合新文科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探索和挖掘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性知識,向學生傳遞更多實用性內容。例如在教授《中國新聞史》過程中,筆者會以實用性為原則,為學生傳遞更多實用的專業知識。具體說來,可利用各時期重要的新聞人物及其為新聞事業奮斗的經歷激發學生做新聞人的初心,啟發他們為新聞事業奮斗的理想;還可通過我國各個時期的新聞現象推動學生理解新聞的階級性、黨性和人民性,從而更好地理解當前媒體的性質與功能。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隨時更新教學內容,做到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都能讓學生有所收獲。
第三,及時更新教學案例。教師對新聞案例的選擇要堅持接近性、時代性、典型性等原則。所謂接近性就是要選擇與學生接近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案例;時代性是指要選擇當前社會發生的、能代表時代的、具有輿論影響力的案例;典型性則意味著要選擇最能代表教學內容、最能引發學生感觸和思考的案例。對此,新聞學教師要首先做到具備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時刻關注社會熱點,了解國家時事政治,同時要善于不斷獲取各種優質教學資料,不斷更新教學資源,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
(四)效果測試,獨具特色,創新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完成教學任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在多輪教學中不斷試驗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效果測試,逐漸把好的方法固定下來,如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刻意練習、小組討論、實驗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課堂發言不積極的現象,可以采用情景模擬方法,讓學生自動進入情境。還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在課堂練習時使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根據要求做練習,提高學習效率。
時代的發展需要優秀的學生為之添磚加瓦,更需要優秀的教師孜孜以求,誨人不倦。在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高校教師應該開闊思路,學會運用各種新型智慧教學工具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既提高了教學質量,又能充分得到學生的認可。例如雨課堂,不僅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課堂進行有效互動,還能夠通過實時的大數據反饋幫助教師最大限度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使用方便、快捷、有效。筆者在《中國新聞史》的教學過程中,一直堅持使用雨課堂,學生也普遍認可。通過雨課堂教師可以發送主觀題、客觀題,收題后立即知悉學生的答題情況,哪些同學答對了,哪些答錯了,哪些沒回答,一目了然;通過雨課堂的彈幕功能,教師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了解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并生成詞云發給學生;雨課堂的大數據統計功能可以對每堂課學生的參與情況進行打分,學期末以此作為平時成績的參考,有效且公平。
(五)勤于思考,不斷豐富教學設計
豐富的教學設計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趣味性,進而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因此教師在課程準備階段需要格外用心,注重教學設計環節。在《中國新聞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每堂課都加入了“新聞五分鐘”的環節,學生們普遍表示這一環節能促使他們更多地關注新聞,同時能提升他們的新聞分析力和新聞敏感性。在《中國新聞史》的學年授課過程中會遇到學校一年一度的記者節,因此筆者專門設計了一次課堂作業,要求學生結合新聞史中著名的新聞人物,在記者節的大背景下,談一談自己做新聞的初心,這一設計環節既有歷史的沉淀,又有時代的呼喚;既讓學生回憶了課程內容,又讓他們把前輩為新聞事業奮斗的精神融入自己當前的學習中,而且通過學生提交的作業,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到學生對新聞的想法以及新聞理想。
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教師應該多思考,勤總結,多設置一些互動環節、實踐環節、思考環節等,讓學生獨立思考、獨自完成,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與實際應用能力。
另外,課堂故事環節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設計。作為教師,應該多學會把一些教學案例用講故事的方式運用到課堂上。例如,每次講到新聞史上著名的新聞人物時,筆者會多搜集一些他們有趣的且能對學生有所啟發的故事,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學生們也都很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對歷史知名人物的奇聞逸事更加感興趣。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作為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更加立體、全面地講好課程里的故事,為學生講授豐富、有趣、有價值的課程內容,傳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真善美的價值觀,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新文科人才。
新聞專業課程實踐應用性較強,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需要將課程與課外活動或比賽相結合。單純的理論知識學習,對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一些優質的比賽或活動,并結合課程內容,以作業的方式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比賽,這樣既鍛煉了實踐技能,增強了成就感,同時還鞏固了所學知識。
三、結語
新文科戰略在給新聞教育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發展機遇,優秀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校專業的新聞教學,而新聞專業的教學改革也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實現新突破。高校只有真正做到以新時代文科人才為培養目標,認真落實“兩觀”教育,實現“兩個轉變”,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設計上不斷創新,才能真正確保學生在教學中擁有主體地位,適應新文科建設的需求,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輸送更多更優秀的新聞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 孔令順,王曉冬.新文科背景下的傳媒教育轉型[J].教育傳媒研究,2020(2):19-22.
[2] 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新理念與新進路[J].中國編輯,2021(2):16-21.
[3] 王紹忠,謝文博.“四全”媒體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DB/ OL].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401/c40531-31005870. html,2019-04-01.
作者簡介 許靜,碩士,講師,教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