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萌
新時代,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和中學生信息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對思政課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中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更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一課,這一作用是其他任何學科都不能代替的。教師如何將本學科的課程理論與現代信息技術不斷融合,對于提升“道德與法治”課育人效果,演繹精彩道德與法治“道德與法治”課堂,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信息化大背景下機遇與挑戰并存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具有很強時代性和針對性的學科,它“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與中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應是趣味盎然,極富感染力的一門學科,但傳統思想品德課教學授課方式單一,教學的概念原理較抽象,教學偏重灌輸,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社會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信息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多元化、便捷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等實現了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取到大量信息的需求,這無疑是對于傳統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巨大挑戰。但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教師能夠迅速轉換思路,準確把握時代脈搏,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直觀具體、感染力強的感性認識材料,創設和展示有意義的情景,構建模擬學習環境,這樣的思政課無疑是學生喜歡的,具有強大感染力的!
同時,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指出:“教學過程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教育信息化為思政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關鍵在于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運用資源,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趨勢下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課育人實效。
二、多措并舉,鑄就精彩“道德與法治”課堂
(一)教師對教材資源的自主創新和再開發
“道德與法治”教材以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以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處理的關系為線索,教材中精選的典型事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道德原則或規范的本質。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使用中,一線教師的感受是:這套《道德與法治》教材非常好用,具體體現在:每一課內容的展開都包含著一條引領生活經驗的線索,以“運用你的經驗”開始,以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導入,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悟可抒發;隨后的“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閱讀感悟”等活動設計,在不同層面促使學生充分表達、分享、交流和反思自己的生活經驗;最后均以“拓展空間”結束,使教學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教材中的這些典型事例,巧妙設計問題,循序漸進、由現象到本質,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表見解,形成科學的認識,同時也不斷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道德智慧。
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以以教材中的典型事例為藍本,注重對教材資源的自主創新和再開發,以多媒體呈現教學內容的方式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情境,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表達見解,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師生合作共建,形成資源庫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創新,打破以往的授課模式,以課文內容為基礎,設計開放性的補充資料環節,師生合作共建形成資源庫往往能夠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也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經常用到的。
教學中長期堅持下來,從沒有收集信息的習慣,收集不到很多有效信息,到在教學中,學生能夠侃侃而談,鍛煉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斷擴大和豐富了信息量。在學生形成了初步的獨立獲取信息能力后,老師再指導學生們根據搜集上來的相關信息,按照信息的不同內容進行分類、整理、歸納成冊,建立起“班級資源庫”,并且實現“班班資源共享,合理運用”。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師更應注意積累生活中各種撲面而來的信息,積累的過程也是學習和篩選信息的過程,形成個人的或是年級組的資源庫,在教學中應用起來,不僅非常便利,更是思政課教師創新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
(三)依據教學價值定位分析選擇信息
準確把握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價值定位,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巨大內在驅動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道德與法治”課是激發學生追求向真、向善、向美的課程,能夠激活學生情感,提供一種道德智慧,幫助學生在今后面對道德困惑時能夠做出負責任的選擇并付諸行動的課程,簡言之,“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有了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價值的準確定位,教師在分析和選擇信息時就有了一條非常明確的標準,在課堂上運用的資料才能給不斷促進學生道德智慧的形成。
思政課教師一旦準確把握了“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價值定位,就能在這一基礎上分析選擇緊跟時代并且適合中學生瀏覽的信息,學生“道德與法治”課核心素養不斷提升,學生們學會了用唯物史觀辯證的看待事物的方法,道德智慧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四)綜合運用信息,積極開展課后實踐活動
有了課堂的積累,廣大思政課教師不要把“道德與法治”課囿于課堂一隅,而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后實踐活動,把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起來,不斷鼓勵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延伸。這樣的課后實踐活動,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綜合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的搜集處理過程中,加強了書本知識同現實生活的聯系,開闊了視野。對他們今后走向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長此以往,對于學生的發展必將起到積極引導作用。
中學“道德與法治”課關系到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是教師人格魅力呈現的過程,是學生和老師心靈溝通、思想碰撞的平臺。我們意識到,教育信息化為我們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歷史使命,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掌握豐富的時代發展信息和形成淵博的知識體系,把這些展現給學生,我們要做學生成長道路上的真正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