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佳
內容摘要:近年來,民國時期的教材因其語言質樸、構思精妙等特點再次獲得大眾的認可。仔細探尋這些教材,可以發現小小的教材有豐富的內容。其中描寫勞動的課文不在少數,對工人、農民、長輩以及學生勞動場景的描述讓人仿佛置身情境之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本文以《新課標小學初級國語讀本》1-8冊為例,對8冊教材中關于勞動的課文數量進行統計,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以期對當今教材編寫提供積極啟示。
關鍵詞:民國教材 勞動 特點
近年來,民國時期的教材因其語言質樸、構思精妙等特點再次獲得大眾的認可。仔細探尋這些教材,可以發現小小的教材有豐富的內容。其中描寫勞動的課文不在少數,對工人、農民、長輩以及學生勞動場景的描述讓人仿佛置身情境之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
一.背景介紹
這套教材是在國民政府頒布新課程標準之后,由朱文叔先生主編,陸費逵等人校訂,1933年發行初版,供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春季開學的時候使用。整套教材共332篇課文,其中對農民、工人、父母姊妹以及學生的勞動進行描寫與歌頌的文章有三十余篇,對這些文章進行分析,我們就能發現民國時期的政府對“勞動教育”的重視,讓學生對廣大勞動者產生同理心,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同時,通過對課文文本內容進行分析,這一時期對兒童進行的“勞動教育”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語言簡單質樸,描繪的勞動場景也是兒童日常生活所能見到的,貼近生活實際,并且通過游戲的方式呈現出來,寓教于樂,帶給學生以啟迪。
二.“勞動教育”的特點
(一)兒童化
20世紀30年代,受到杜威的經驗主義思想的影響,兒童本文的教育觀充斥著整個教育領域。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去發現兒童和引導兒童,而不是站在成人立場上看待他們,于是認為兒童是“小大人”。陳鶴琴先生就作過揭露:“常人對于兒童的觀念之誤謬, 以為兒童是與成人一樣的……所不同的就是兒童的身體比成人小些罷了……我們為什么叫兒童穿起長衫來?為什么稱兒童叫‘小人?為什么不準他們游戲?為什么逼他一舉一動更像我們成人一樣? 這豈不是明明證實我們以為兒童同成人一樣的觀念么?”[1]
因此,這一時期的教材編寫十分注重發掘兒童的天性和經驗,特別是在對勞動者的勞動場景的描寫中,如《新課標小學初級國語讀本》第2冊中第34頁,“洗衣服 洗衣服 這樣搓搓 這樣搓搓 這樣絞絞 這樣絞絞 絞干了 一件一件曬起來 曬干了 一件一件掛起來 掛好了 一件一件疊起來 疊好了 一起藏在皮箱里”[2],在文字的上方是一幅母親在洗衣服,孩子拿著晾衣桿幫媽媽曬衣服的圖畫。質樸的文字配上生動的圖畫,讓兒童一下子就可以回想起自己在家里給父母幫忙的場景,課文在中描述的勞動的畫面仿佛就發生在身邊,就發生在昨天,喚起兒童曾今有過的經歷,而文章的最后,把衣服疊起來藏在皮箱里,通過簡短的話語生動形象地將兒童頑皮的天性躍然紙上。又如第3冊中的《五月的鄉村》,“南風吹,大麥黃,五月的鄉村處處忙。男的耕田插秧;女的養蠶采桑。還有孩子們,散學回去,大家幫爹娘。[3]”文字下方配上一幅農民們在田地里忙綠的畫面,作者用幾句簡潔的話語就將五月鄉村的繁忙景象描繪了出來,語言精練,讀起來朗朗上口。從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的角度,這種課文也更加易于兒童的理解和記憶。同時讓兒童放學之后,要去給爸爸媽媽幫忙干活,要學會與父母分擔家務,幫助父母減輕負擔,對兒童也有一定的教導意義。
這套教材對于勞動場景的描述都是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用兒童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兒童的方式去表達世界,善于激發兒童的天性,喚起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兒童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能依據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將課文用簡潔的文字和形象生動的圖畫向學生傳遞知識,表達思想。
(二)生活化
兒童的思維發展是由形象思維想抽象思維逐漸過渡的,而在小學這一學段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兒童的形象思維主要是來源于日常生活,所以將生活中的經驗日常編寫入教材即“尊重兒童生活中的經驗方式, 利用傳統經驗方式的傳播勢能提高兒童教育的效能”[4]。以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為起點,營造充滿生活氣息的教育環境,使師生主動扎根生活,教育內容融入生活,教育方法貼近生活,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生活體驗,滿足生活需要,感受生活樂趣,端正生活態度,轉變生活方式[5]。因此在描寫勞動故事和場景的課文中,符合兒童形象思維發展的方式就是將兒童的生活經歷引入教學,喚起兒童的直觀經驗,引導兒童將學習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兒童對知識和生活沒有距離感,二者并不是抽象地隔離開的。
例如第2冊中第38頁的這篇課文,“紡棉紗 紡棉紗 一日紡以一絞 十日紡一車 天亮紡到夜 手痛眼睛花 姐姐 你太辛苦啦”[6]。文字上方是一幅姐姐在紡織機前紡紗,小妹妹在旁邊給姐姐鼓勵加油的畫面。對姐姐的這一勞動場景的描寫,在那個年代,應該大多數學生都有經歷過姐姐或媽媽在織布,小朋友在一旁玩耍,所以學生學到這里的時候,很容易就聯想到家里發生過的場景,體會到長輩勞動的艱辛與苦累,讓學生產生同理心。又如第2冊中第36頁,“工人們 你們真是我的好朋友 你們用心用力 一天到晚 造了房子 給我住 縫了衣服 給我穿 做出傘來 給我撐 印出書來 給我讀 搭橋 造路 給我走 做糕 做餅 給我吃 還有 做椅子 給我坐 做床 做枕 給我睡 還有 做紙 做墨 做筆 做硯 給我用 做皮球 做搖鼓 做空鐘 做不倒翁 給我玩 好朋友啊 我在這里 謝謝你們 愿你們身體好 愿你們心里快樂 沒有煩惱”[7]。這篇課文仿佛是兒童直接與工人們的對話,以兒童的口吻向工人們的勞動表達了感謝。文中列舉的一系列物品,不管是住的房子、穿的衣服,還是吃的糕餅、玩的皮球等等,都是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見到,都需要用到的,兒童會輕易地將課文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而這些東西又都是工人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用這些形象的物品勾起學生的回憶,同時從兒童的視角抒發了對工人們的贊美和美好的祝愿,讓學生學會感恩,知道自己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來之不易的。
教材中對勞動者的贊揚都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讓學生對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沒有距離感。同時又通過文字的描寫,讓兒童將知識內化,深化兒童的生命體驗,促進兒童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三)趣味化
兒童都是充滿童趣的,兒童都會帶著好奇和探索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在兒童的世界里,一切已知和未知的東西都充滿樂趣,充滿新意。在課文中運用有趣的話語,生動形象的圖畫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能極大地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對學習的興趣。教材的趣味化編寫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認知發展規律,對兒童的創造力和心智的啟迪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在本套教材的第6冊的《掃除》(一)中,“溫習好功課天也晴了。在久雨之后,這樣的晴天,可不能錯過,讓我把屋子里掃除一下。把袖子卷起來,把衣襟撩起來,就動手。門和窗,一扇一扇都打開;黃金色的太陽光,立刻充滿屋子里。瓷娃娃,你暫時寄居這里吧。我要把你的住所,拂拭一下哩。拿了雞毛帚來,窗柵上,書架上,桌子上,茶幾上,凳子上,桌子上,都仔細拂拭一遍。呀!這么多的灰塵,在太陽光里,蒙蒙飛舞,好像煙霧一般”[8]。這篇文章對兒童打掃屋子的原因、過程以及打掃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和瓷娃娃的對話都進行了描寫,將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刻畫的淋漓盡致。在兒童眼里,萬物都是有生命力的,他們可以和瓷娃娃對話,可以將屋子里的灰塵看作飛舞的煙霧,在他們的世界里,萬物都是值得探索的,都是充滿童趣的。又如第3冊中的《植樹節》,“今天是孫中山先生的逝世紀念日,又是植樹節。春林和建生,兩個小朋友,同在園里種樹。他們先把泥土掘好,再把小樹的根,種在泥里,小樹就直立著了。春林對建生說:過了許多年以后,我們的年紀大了,這株樹也變成一株大樹了,到了夏天,我們到樹底下來乘涼。[9]”這篇課文通過植樹節當天,對兩個小朋友在園里邊種樹,邊暢想小樹長大之后,他們也會長大,夏天可以在樹下乘涼的場景,將兩個孩子天真爛漫的想法傳遞給學生,整篇文章語氣輕松歡快,讓人讀起來十分有趣。
從兒童的興趣點出發,將發生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場景用兒童的語氣講述出來,帶了許多童趣和愉悅,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樂趣,讓學習變得不再無聊,讓知識變得活起來。同時課文中出現許多自然勞動場景和現象以及社會活動,不同的自然現象,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有利于兒童積累知識經驗、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判斷能力[10]。
(四)啟發性
兒童的智慧是無窮的,但需要教育者積極正確的引導和啟迪。教材編寫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進行啟發和教育,讓兒童的認知和情感發展水平得到提升才是教育性的體現,而什么樣的文章能啟迪學生的智慧,開拓學生的眼界是教材編輯者必須考慮的方面。而關于勞動場景的文章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同理心,同時也能啟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學會感恩以及勞動的樂趣。
如本套教材第2冊第2課,“寶寶吃飯 飯是哪里來的 寶寶穿衣 衣是哪里來的 寶寶住屋子里 屋子是誰造的”[11],文字的下方分別是米飯、衣服和房子的圖片。這篇課文選取了兒童日常生活中最不可缺的三樣東西,人每天都要吃飯、穿衣和睡覺,那么這些吃的用的都是從哪里來的呢?作者針對這三個問題并沒有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索,去尋求答案。這時候學生就會聯系起自己的日常生活,米飯是由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水稻做的,衣服是母親辛苦織出來的布做的,房子是工人們造的,沒有他們的勞動,就沒有如今的吃穿用品。鼓勵學生學會追問思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又如第6冊中的《縫棉衣》一課,“丙生放學回家,只見他的姐姐斌坤,坐在爐邊,低著頭,專心一意做針線,便問道:姐姐,你這樣忙碌,是替爸爸縫棉衣嗎?斌坤搖搖頭說:不是。丙生說:那么給誰穿的?斌坤說:弟弟你不曉得嗎?前線的將士,正在冰天雪地中,抵抗如狼似虎的敵軍。他們要為國家雪恥,為民族報仇忍饑耐寒,和敵軍拼命,真值得我們敬重。我縫棉衣,就是送給他們穿的。丙生半夜醒來,只見姐姐還是在燈前低頭縫著棉衣。[12]”這篇課文具有時代性,戰爭年代更需要向學生傳達愛國思想,作者通過姐弟倆的對話,將前方戰士奮勇殺敵,后方百姓給戰士提供物資保障的畫面呈現給學生,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勞動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
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與世界的聯系里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將是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因此對于將勞動的場景以各種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艱辛,體會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讓學生學會感恩,將是“勞動教育”最大的用處,學生也會受益良多。
三.對當今教材編寫及勞動教育的啟示
貼近生活實際。語言質樸,通俗易懂,課文內容十分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是當今教材編寫最應借鑒之處。同時教材編寫需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逐漸遞增,并且形象化的圖片和故事情節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后寓教于樂,增加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在趣味化的教育實踐中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的發展。
民國時期,由于大多數孩子都來自農村,從小就會參與家庭勞動,所以在學到勞動相關的課文時,學生很容易聯系到日常生活,能體會到勞動的艱辛以及學會感恩別人的勞動。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和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對勞動和勞動教育的觀念出現了動搖和偏移,勞動教育觀在社會中被淡化或虛化[1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意見》[14]中明確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全黨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p>
家庭對學生成長發揮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可以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家長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榜樣示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抓住日常生活中各種勞動實踐的機會,鼓勵孩子自己動手,熱愛勞動,教會孩子掌握一些洗衣做飯等基礎的生活技能,為孩子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應對學生的勞動教育發揮主導作用,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首先,開設多種形式的勞動課程,彌補學生在家庭中較少接觸勞動的不足,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興趣,讓學生懂得人人都要勞動以及勞動的艱辛,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其次,應當發揮教材的作用,教材是學生接觸最多的學習材料,可以借鑒民國時期的教材中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勞動場景的刻畫,用樸素的語言,有趣的情節以及生動的圖畫讓學生聯系起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喚起學生的同理心,培養學生感恩勞動者,勞動光榮的意識,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社會應當對學校和家庭開展勞動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政府應鼓勵生產企業或工廠農場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向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開放生產實踐場所,鼓勵學生與普通勞動者共同經歷勞動過程,讓學生較直觀地感受勞動的不易。同時社會各種群團組織和福利機構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志愿服務,開展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參與社區義工,幫助清潔工清掃街道等工作,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明白勞動的真正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J].人民教育,2007(23):5-9.
[2]朱文叔編,新課標小學初級國語讀本(第2冊)[M].上海:中華書局,1934:34.
[3]朱文叔編,新課標小學初級國語讀本(第3冊)[M].上海:中華書局,1934:37.
[4]羅章.人類學視野下土家兒歌教育的生活化特征[J].學前教育研究,2007(12):10-12.
[5]王鵬.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應堅持四個回歸[J].教學與管理,2020(14):10-12.
[6]朱文叔編,新課標小學初級國語讀本(第2冊)[M].上海:中華書局,1934:38.
[7]朱文叔編,新課標小學初級國語讀本(第2冊)[M].上海:中華書局,1934:36.
[8]朱文叔編,新課標小學初級國語讀本(第6冊)[M].上海:中華書局,1934:45.
[9]朱文叔編,新課標小學初級國語讀本(第3冊)[M].上海:中華書局,1934:19.
[10]趙大洲.試論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中趣味化學的探究教學[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32(01):44-46.
[11]朱文叔編,新課標小學初級國語讀本(第2冊)[M].上海:中華書局,1934:2.
[12]朱文叔編,新課標小學初級國語讀本(第6冊)[M].上海:中華書局,1934:55-56.
[13]王鵬.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應堅持四個回歸[J].教學與管理,2020(14):10-12.
[14]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3/27/nw.D110000renmrb_20200327_4-01.htm.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