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勇
【摘? ? 要】?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做好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能夠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水平進步帶來助力。文章從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教學、訓練和作業四個方面,對生活化教學模式予以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模式是回歸數學知識本質的一種教學選擇。近年來,在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這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帶來了重要指導。為了進一步發揮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優勢,提升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課堂地位,做好對其應用模式分析至關重要,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展開探討。
一、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導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做好生活化教學模式在此環節中的應用,能夠實現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和思維引導,這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狀態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進行《厘米和米》的教學導入時,我就借助教材中《我們身上的“尺”》這一內容進行了課堂導入,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去思考和預估一拃、一步、一臂有多長。為了更好地體現出這些內容的特點,我會結合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導入,例如“家長在沒有尺子時會說一根線有3拃長”“老師在測量班級時說教室有10步寬”“做課間操時,學生之間要保持一臂的距離”等。因為這些生活化內容是真實存在且有過體驗的,所以他們會因為生活認知而產生興趣。之后,我會讓他們嘗試用身體上的“尺”去測量書桌有多寬、教室有多長,在這種實踐體驗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興趣會得到進一步提升,這對于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課堂導入也由此得以實現。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課堂教學生活化是基于課堂教學行為而開展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環節是師生對課堂教學內容予以分析、探究和學習的主要環節。教師對此環節進行生活化設計,一方面能夠簡化數學知識的難度,讓知識以學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生活素材來完成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這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帶來了重要支持。例如,在進行《年、月、日》知識點的教學時,我就專門帶了一本日歷到課堂上,讓學生通過翻看日歷的方式去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明白什么是大月、小月,什么是閏年、平年,并學會用拳頭去分辨大月、小月,用計算的方式去分辨閏年、平年。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年、月、日知識的記憶,我還專門為他們準備了紙板、彩筆,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在課堂上制作日歷,并將他們所制作的日歷統一整理和裝裱起來,懸掛在班級當中,由此做到借助生活內容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效果,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助力。
三、小學數學課堂訓練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做好課堂訓練生活化研究,能夠在提升學生課堂訓練效果的同時,有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落實。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生活化課堂訓練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要先做好對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的觀察,圍繞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生活化訓練設計,由此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完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學習之后,我為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個白紙板,讓他們根據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用白紙板制作一個長方體盒子,由此來考查他們的課堂學習效果。為了保證生活化訓練的有效性,教師應避免在訓練階段對學生進行指導,因為那樣會影響和干擾他們的思路,導致訓練效果下降。在學生完成訓練后,教師要根據他們的訓練結果予以評價,評價應以鼓勵為主,以保證學生在獲得訓練體驗的同時,也可以獲得學習自信心的培養,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四、小學數學課后作業生活化
課后作業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考慮到課后作業需要學生獨立完成,所以保證作業的吸引力非常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融入生活化內容,讓作業從傳統的習題解答轉變為形式豐富的生活實踐,由此來完成對學生學習動力的調動和激發。例如,在完成《正比例與反比例》一課的教學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了“測量大樹高度”的課后作業,讓他們在課余時間到操場上,根據大樹的影子去測量和計算其高度,由此來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在完成《多邊形的面積》一課學習后,教師讓學生回家測量自己家中的地面尺寸,并計算出家中地面的面積,由此做到借助真實的生活情境來實現對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和應用能力,從而實現數學素養的提升。
總而言之,做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研究,不僅可以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還能夠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教師必須要進一步做好對生活素材與課堂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分析,確保所設計的生活化素材能夠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需求,帶給他們良好的情感體驗,也為進一步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袁文虎.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2):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