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啟毅
【摘? ?要】? 讀題可以看作解決問題的前提與關鍵。學生如果不能找出題目中的信息,或者錯用題目中的信息,就解決不了具體的數學問題。本文探討了學生在讀題過程中遇到的常見障礙以及解決策略。
【關鍵詞】? 小學數學;閱讀題目;思維能力
在數學課堂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大多數數學教師在講題時都會強調“讀題”二字:“讀題啊!同學們一定要認真讀題啊!”從實際的課堂教學片段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讀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一、改變問題呈現方式
當學生接觸到一個陌生的題目情境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緊張感,讀題能力就受到了干擾,讀題速度和讀題質量都會有所下降。那么,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多設置一些和學生生活貼近的問題情景。
比如,小學數學中有關“百分比”的計算題:1.現在有含食鹽5%的鹽水50千克,如果將鹽水稀釋成含鹽4%的鹽水,應加水多少千克?2.笑笑上個月20號把零用錢160元存入銀行,打算到明年這個時候用本金和利息給媽媽買一件禮物,如果年利率是2.52%,利息稅為20%,請你算一下她最多能買多少錢的禮物?對于這兩道計算題,教師一般會選擇先出示第2道計算題。生活中,學生或多或少都有和媽媽一起去銀行存錢的經歷。大部分小朋友都知道,把錢存進銀行里,自己的錢會越變越多,這就是利息。學生看到這道題目的時候,心態比較放松,把題目中的數據提取出來,按照公式計算,就可以得到笑笑取出的錢。但是第一道題目,學生就不熟悉了。這道題目是以化學知識為背景,其中“稀釋”一詞,大部分學生都會感到非常困惑。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展示這道題,可能會打擊學生學習“百分比”的自信心。因此,教師先出示第2道題目,讓學生熟悉一下百分比的計算方法,再帶領學生分析第一道題目。面對陌生的題目情景,學生要學會從生活中找例子,轉化為自己比較熟悉的生活情景。
二、培養良好讀題習慣
一個具有良好思維能力的學生習慣不會差。教師不妨做一項調查研究,分析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的書寫情況,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的草稿可能都會比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的作業要工整,這便是良好讀題習慣的重要性。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有時題目會比較困難,學生讀一遍讀不懂,讀第二遍還是琢磨不透題目的意思。我們需要用良好的讀書習慣提取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學生不僅要會讀題,還要會看題,甚至是會標注題目。例如,“拖拉機制造廠一個車間要加工一批零件,原計劃每天加工36個,40天可以完成,由于采用新技術之后,提前8天完成任務,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幾?”第一遍閱讀題目,找到題目所求問題,把“工作效率”和“提高”這兩個詞標注出來,“提高”表示解題的最后一步是減法,而“工作效率”表明學生所要求的目標。第二遍讀題時,學生就要分析題目中的條件“原計劃每天加工36個,40天可以完成”,標記為“原來的工作效率”,后面還有一個信息“提前8天完成任務”,標注上“改進后,32天可以完成任務”。這時,學生可以很容易地求出需要加工的總數和技術改進前后加工的天數,就可以分別求出改進前的工作效率和改進后的工作效率。在以上分析過程中,滲透了一種“由果索因”(問題分析條件)的解題方法,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即使遇到不會的問題,學生只要按照平常的解題思想和解題步驟,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解題就會成功。
三、呈現多維變式問題
學生做題的過程也是一個積累經驗的過程,但也不是絕對的好事。出題人不會一直設置重復的題目,會在原有題目的基礎上作出變動,如果學生還是按照原有的思維解決問題,可能就不適用了。因此,教師要多給學生準備一些變式練習,謹記題目不要“一成不變”。
例如,以下三道變式問題:
1.在比例尺是五十萬分之一的地圖上,量得兩地間的距離是8厘米,那么實際的距離是多少米?
2.在比例尺是五十萬分之一的地圖上,量得兩地間的距離是8厘米,如果把它表示的實際距離畫在1:4000000的地圖上,應畫多長?
3.在比例尺是五十萬分之一的地圖上,量得兩地間的距離是8厘米,如果把它表示的實際距離畫在1:4000000的地圖上,兩幅圖中的兩地間的距離之差是多少厘米?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感受這三道題目的差異。第一道題目求解的是實際距離,第2道題目求解的是地圖上的距離,第3道題目求解是地圖上距離的差值。說明比例尺可以設置的考點有三個,學生不僅要學會用比例尺來求實地距離,也需要學會用比例尺來求解地圖上的距離,今后在處理有關比例問題時,一定要看清楚題目問的是什么。有時候,我們希望學生能夠通過習題訓練積累一些經驗,但有時這些經驗也會成為學生解題的阻礙。所以,學生要具有一個靈活的思維,處理相類似問題時可以使用以往的經驗,但處理變式類的問題時則要重新思考。
除了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讀題技巧的培養和訓練,學生私底下也要多做一些應用題,鍛煉自己的讀題能力。方法、技巧固然能夠節約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大量的練習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條件。
【參考文獻】
[1]何南國.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