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茜

普通人的“珍貴”體現在哪里?歐陽艷琴用5個字回答了這個問題——誠實、勇敢、愛,即忠于自己、勇于追求、愛自己所愛。“簡單一點,‘珍貴就是自己認為自己獨特且珍貴。”
打工子弟學校學生“初中后”會流向哪里?北京大學宋映泉教授和他的團隊曾對北京市1866名流動兒童進行了連續5年的跟蹤調查并在2017年發布相關數據。其中顯示,這一群體高中(含職業高中)階段升學率不足40%,就業者中有2/3在低端服務業,有13%~21%的人處于無業狀態。實務學堂創始人歐陽艷琴希望,那60%原本不計劃繼續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孩子,在成年之前,還能以其他方式繼續學習,有更好的身心及技能準備,應對社會生存挑戰。“探索農民工子女職業發展新路徑,為好的社會培養珍貴的普通人”,實務學堂就是背負著這樣的使命和愿景誕生的。
繞過高考,他們向哪走
歐陽艷琴曾是一名留守兒童,讀中學時父母前往廣東東莞打工,她的弟弟也在東莞出生、長大。家庭的經歷讓她對這一群體有著天然的共情能力,總想為他們做點什么。2015年,歐陽艷琴辭去記者工作,投身公益創業事業。最開始,她從兒童空間做起,希望為放學后的流動兒童提供一個安全的公共空間。身處這一群體中,她逐漸察覺到進城務工家庭的需求演變。隨著家長的收入慢慢增多,生活趨于穩定,越來越多人希望把孩子帶在身邊。“在一起”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家長會希望孩子能有學上,并盡己所能讓孩子接受盡可能好的教育。現實中受制于政策等諸多因素,流動兒童很難接受優質的學校教育,而應試教育又像一座獨木橋,這群孩子很容易在這條路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歐陽艷琴開始探索一條繞過高考的路。2018年春天,實務學堂在北京正式成立,招生對象是15~18歲的農民工子女,雖然他們已經放棄接受高中階段教育,但依然向往成為更好的自己。實務學堂探索基于全人教育的職業教育,為這些孩子提供學習機會和支持系統,讓他們在這里自由探索職業發展的方向,并得到同伴與師長們的鼓勵、支持和陪伴,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評價,找到自己的目標并為之努力。
來到學堂的孩子,有的打過架,有的打過工,他們通常對自我的評價較低、溝通與表達能力較弱、對未來缺少規劃。“但我們相信許多能力、品質都是可以發展的。我們努力創設鼓勵學生成長、發展的環境,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也鼓勵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有一個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在初中和小學打過群架,沒讀完初中就輟學了,在外“游蕩”了一年多。他在燈工玻璃創作課上擔任助教,很多學生覺得拉絲工藝很難,做到一半就放棄,他卻說:“作為助教,新一代‘拉絲大王,我是不會放棄的!”有個女孩,初一時選擇帶著化妝品和手機輟學,在東莞打工被拖欠工資。在學堂的年會上演講時,她說:“我以前很愛玩,天天不著家,現在在學堂待得乖乖的;我以前很懶,什么都不會做,可是我現在卻做成了一個項目……變化真大,看著現在的自己,我覺得很滿意。”實務學堂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避風港,一個安全而溫暖的環境,缺少自信和安全感的孩子們,在這里學習表達,得到鼓勵,逐漸打開自己,變得越來越開放、樂觀,并逐漸開始思考要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
實務學堂匯聚了一大批有同樣理想的志愿者老師,其中有大學教授、企業CEO、程序員、設計師、科學家、藝術家、記者,等等。每學期有20余名老師,以每周1節以上的頻率,為學生們開設一門完整的課程。目前,實務學堂開設了兩個專業方向——計算機編程和平面設計,除了職業技能訓練,還開設閱讀、寫作、心理、人文、體育等基礎課程。因為初到學堂的學生,在早期發展和基礎教育階段,缺少基本的聽說讀寫訓練,無法很好地吸收專業課程內容。“我們要給學生搭建學習的‘腳手架,就不得不直面這些薄弱部分,投入師資和課時,提高學生的基礎能力。”因此實務學堂三年的學制中包含了半年的預科學段,這是一個適應和探索的過程,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態度、習慣、方法和基礎能力。每個孩子的知識基礎不一樣,性格特點不一樣,各自的經歷也都不同,歐陽艷琴要做的,是回應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需求,打通學生從學習意愿到行動層面的路徑與機制。
此外,針對這群孩子更善于“做中學”的特點,實務學堂爭取了一些項目,培養學生溝通、表達、寫作、執行等能力。例如,實務學堂已連續兩年承接廣汽本田“夢想童行”交通安全教育項目,2020年是前往云南蒙自市周邊的鄉村小學授課。在兩位導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要負責項目管理、培訓安全講師、聯系合作學校、準備教學物資、攝影攝像等工作。為了獲得該項目的安全講師資格,學生們經歷了22場試講活動、反復修改教案、熬夜準備課程內容。最終,5名講師圓滿完成安全宣講工作,當地的小學生們將他們包圍起來,捧著本子和筆讓他們簽名。“找到喜歡的事情并且投入全部熱情去做,與世界保持良好的關系,能得到他人的關心、鼓勵和期待,對于這個年紀的孩子們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歐陽艷琴說。
普通人的“珍貴”
2020年下半年,實務學堂因疫情原因整體搬遷至廣州,落地帽峰山北麓。這里有流水、有竹林、有綠茵,這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憶。
學堂的生活老師劉露在離開學堂赴日本工作前,決定在學堂完成她的婚禮。婚禮在群山環繞的草坪上舉行,所有師生都參與了婚禮的籌備。為了搭建一個簡單又有心意的舞臺,歐陽艷琴帶著學生們上山砍了幾根竹子,做舞臺背景架。他們還砍了藤條、買了鮮花,裝扮現場。婚禮當天,藍天白云,麗日和風,新人的親友從老家湖南趕來,學堂的許多志愿老師從北京趕來參加婚禮。婚禮開場,學生們為新人獻上合唱——粵語歌曲《雪中情》,自從學堂這學期有了合唱課后,大家就一直在練習這首曲子。
婚禮前一周,歐陽艷琴給學生們上了一堂主題為“愛”的戶外寫作課,讓他們在日常生活的場地里找到能讓自己感受到愛的元素,用畫畫或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有個孩子找到兩塊紅色石頭,他寫道:“兩塊石頭天生就是一個整體。那我們呢?是不是也是一個整體,從天而降后分開,經歷了磨煉,再次相逢。”有個孩子看著伙伴們的飛盤比賽,說:“愛是互相信任,當一個人將飛盤飛向另一個人時,他們相信著對方。”歐陽艷琴將操場邊的樹屋畫在紙上,寫道:“愛啊!是我們的房子,我們因此不做地球上孤獨的孩子。”婚禮當天,孩子們用這些字畫,做成一個小小的展覽,送給劉露。
這場充滿“愛”的婚禮和這堂以“愛”為題的寫作課,讓師生們從中獲得了許多感動與力量,也是學堂辦學理念的真實體現。“我們很重視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比如學生彼此間的支持、學生和老師的互相支持。當人與人之間緊密相連,我們的社會才更有力量。”在彼此的連接之下,歐陽艷琴也希望每個學生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有創造性、影響力的積極的個體。
珍貴的普通人是什么樣的?面對這個問題,歐陽艷琴講述了劉露的蛻變故事。“劉露是一個很普通的女孩,高中輟學,打過工,剛來學堂時很膽小,連自我介紹都說不出口,收手機時學生要是不愿意交,她會難受到掉眼淚。但她又是一個勇敢、純粹的人,作為學堂的生活老師,她做了很多事,搬家時她四五天搬完五卡車的東西。她有個去日本的小理想,然后就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工作簽證。在婚禮現場,劉露做了一個非常棒的演講,她鎮定地把所有想表達的想法與情感都表達出來了。”
這樣一個身邊普通人的成長故事,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一種力量——我雖然很普通,但是很有價值,我勇于追求夢想,我有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正如“培養珍貴的普通人”這一使命和愿景所傳達出的意義。在這樣一個避風港,一群孩子正搖搖晃晃著,努力回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