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隨著我國產業轉型的換代升級,對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單要求中職學生專業過硬,而且對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時代人才是社會各個層面的呼喚,不管是國家戰略性建設,還是企業發展、個人發展都需要這種工匠精神。因此,各個職業學校就必須明確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術的同時,也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不斷培養新時期下具有創新意識和精益求精精神的新型人才,打造中國特色的全能型人才,不斷促進我國制造工藝的發展。
一、核心概念界定
工匠精神,既是一種職業素養,也是一種道德精神,是關于道德、能力、品質等方面的具體體現,展示了一個工作者的職業態度,是新時代下的發展產物。工匠精神包含兩個層面的意識,其一是創新意識,一個國家的產業要想發展,領跑于世界,就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其二是敬業意識,一個社會如果沒有敬業意識,那么這個社會終將止步不前,一個人如果沒有敬業精神,每天渾渾噩噩,那么這個人終將會被社會所淘汰,無法勝任工作的需要。
中職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是一個正在快速成長、積極攝取知識營養的群體,積極培養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工匠精神,成為中職學校與中職教師教育工作之中的重點。而思政教育可以有效達到這種教育模式,特別是思政融入專業實踐教育,不單可以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更可以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提高。
二、中職工匠精神培養的教育現狀
(一)重專業輕思政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與相關政策的影響,中職學校在人才的培養上存在較大的偏頗,更加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術的培養,而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一直處于邊緣地帶。特別是一些班主任在班級上的管理,更停留在“不鬧不惹事”就行,職業教育存在重專業輕思政的現狀,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二)重實踐輕理論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中職教師教育內容更新較慢,從課程內容設置上來看,實踐課程占全部課程內容的三分之二以上,理論課程安排得很少,學生在校通過專業實踐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技能和發展方向,在實際的專業課堂實踐中融入課程思政的較少,所學理論知識與企業發展需求相差甚多,學生無法滿足企業工作需求,使學生很難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從教師群體上來看,絕大多數教師不愿意創新,安于現狀、照本念經,只粗略講解書本上的專業知識,一方面既不補充書本外的其他理論知識,另外一方面也不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企業實踐訓練。在這種教學狀態下,學生自然無法很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工匠精神更是無從談起。
(三)學生思想問題較為突出,工匠精神存在認知偏差
中職學生還處在青春期,性格極不穩定,叛逆現象十分常見,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長遠打算,在關于《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職學校課程育德創新實踐研究》課題調查中發現近8成的學生對工匠精神存在認知偏差,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在各種負面情緒影響下,中職學生的工匠精神不扎實,這不利于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
三、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意義
(一)有利于人才培養
中職學校將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是提高全能型人才素質水平的迫切需要。中職學校思政教育在促進新時期職業文化、促進創業、培育教育體系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作用。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產業革命的不斷換代升級,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人才需求更是迫切,中職學校作為人才培育的基地之一,在培養專業能力過硬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對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最基本的要求。
(二)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高度
工匠精神是一種新時代下社會對人才精神需求的具體體現,把工匠精神落實到職業教育的方方面面,對于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工匠精神充分體現了中職學校思政教育的社會道德需要。在中職學校實踐教育過程中,科學、合理地將思政教育的精神融入到專業課程中,有效地發揮其道德引導作用,把民族復興所需要的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整合思政教育課程,繼而更好地引導中職學校學生堅守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與職業目標,提高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能力。工匠精神,是對我國中職學校德育內容的一種具體補充。
(三)加快思政教學專業化步伐
不能否認的是,當下中職學校課程思政與專業課實踐融合的建設中存在著種種不足,特別是思政融入各專業實踐課程中。在思政課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促進思政教育專業化進程,促使思政教育朝著專業、實踐、規范的角度發展,提高思政教育的可操作性、可實踐性,讓課程思政更好地與專業課實踐掛鉤,使融入課程思政的專業實踐課成為一門有思想教育意義的專業課程。
四、工匠精神與中職思政課教育融合的基本策略
(一)構建以工匠精神為內核的課程思政目標體系
在新時代背景下,中職學校應該改變過去的培養目標,構建以工匠精神為內核的課程思政目標體系,及時對思政教育體系進行調整,以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為目標。一方面既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讓學生具備企業所需要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另外一方面要注意對學生的政治素養方面的培養,不斷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也就是說全方位地把工匠精神融入專業實踐課的思政教育內容之中,時時滲透,處處貫徹,將其精神的培養真正落實到實處。
專業課教師在設立課程目標時,要注意將工匠精神納入課程教學內容之中,使課堂成為目標培養的主要陣地。這種培養模式對于學生的成長是有好處的。縱觀當前職業教育現狀,擁有精湛技能的學生不在少數,但是德才兼備的學生卻是很稀缺,而社會上所缺的正是這種學生。中職學校立足于實踐之上,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社會上永葆競爭力。
(二)構建新的思政教學方式
要想使工匠精神真正融于專業課實踐的思政教育之中,一方面要積極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各種實踐活動,將工匠精神融于其中。當然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那樣簡單,更需要的是在實踐之中運用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之中思考相關教育的內容,繼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工匠精神的實質精神,當然這種思想教育的滲透不能局限在某一學科上,還應該與其他學科相融合。課程思政教育不能單單局限在課堂上,還要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缺乏深刻而透徹的理解,所以可以將工匠精神內涵的普及與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起來,通過舉辦專家“工匠精神”相關講座、校園工匠精神知多少等活動,加強對工匠精神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學生關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讓學生關注到其真正內涵,同時也能很好地調動校園文化氛圍,正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以“工匠精神”為主體,抓好課下思政教學
中職學校有責任、有義務對學生做好思想教育引導工作,減少負面情緒、負面文化所帶來的危害。然而課堂上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各位中職教師需要明確教育不能單單局限在課堂上,更應該關注課下。實踐教學可以分為課堂實踐教學與課下實踐教學。課下實踐教學是課程思政中的重要一部分。作為學生思想的引導者,中職教師應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進行思政教育,并在其中融入“工匠精神”。比如在每周末,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一起觀看工匠精神方面的宣傳片、影視片、紀錄片,可以以作文比賽的形式組織學生寫讀后感。現在是自媒體時代,學校和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開展宣傳,通過創建公眾號,或者在校網上搭建網絡宣傳平臺,定期向學生推送關于工匠精神的文章,繼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加深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四)校企合作走出課堂,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
在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時,中職教師和學校需要明確企業在其中的地位與作用,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匠人,而不是培養他們所認為的匠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能夠在企業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通過對《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的解讀,為了保證國家確定的職業和思政更好地融合,必須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把專業實踐課和課程思政付諸實踐。盡量與一些知名企業建立聯系,讓教師、學生走出課堂,參觀工匠的技術成果,感受他們對職業的熱愛,激發學生對優秀成績和產品的內在自豪感,培養一種行動意識。邀請各行各業的優秀工匠進入中職課堂,向學生講述他們的奮斗故事,與學生分享他們的職業精神,堅持自己的從業承諾。積極推進社會實踐項目,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切身實踐、充分承諾,把“工匠精神”深入融入學生的言行,內化在精神核心和文化基因中。
在中職學校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逐步提高匠人精神的傳承,根據時代的需要建設中職學校,發展具有“工匠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教育模式。中職學校通過樹立目標體系、產教融合、課程思政、校企合作等方法,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為社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對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06FB152F-66F4-4942-81C5-601FA2AEF053